被误解的八股文:为什么有才的人考不上?八股文比高考难太多了
一个瘦削的老头,在拥挤的人群中,拼命探出满是白发的脑袋。他的目光正死死盯在头顶的皇榜上,从头至尾,目光焦急地扫了一遍又一遍,他眼神中最初的渴望逐渐被失落代替。他长叹了一口气,耷拉着脑袋,推开人群,转身走向了来时的老路,这是他第15次重复这样的情节,是的,科举考试他已经足足失败了15次。天边的夕阳殷红如血,在他的背后缓缓沉下,他归途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另一个维度里,他将成为那个时代的巨人。他的名姓你一定不会陌生,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蒲松龄。
明清两朝,像蒲松龄这样满腹才华却科举落榜者还有吴敬梓、金圣叹、顾炎武、吴承恩等名人,他们哪个不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大才子呢?凭借在文坛上的成就,他们足以名垂千古、万世流芳,可为什么最终都在八股文面前败下阵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篇康熙十二年会试第一名的八股文考试文章。命题为: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孔子对颜渊说:“受重用时,就展露才华;不受重用时,就韬光养晦。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啊!”)一篇合格的八股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虽然考试范围被严格固定在了《四书五经》内,但命题却可以十分灵活。小到一个字大到一个句子甚至是一篇文章,考生从中找到自己的立意角度,写一篇符合官方规定的议论文。
考卷原文如下: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入题)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中股)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后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八股文难就难在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既要对仗齐整,又要平仄押韵,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都有相应要求。所以明清科举考试,因为格式写错被淘汰出局的考生就高达三分之一。有人骂八股文就是场文字游戏,没错,它就是文字游戏,而且是只有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智商极高的人才能玩得转的游戏!目的就在于把不会变通的书呆子和一群没有能力的浪漫主义文人给淘汰掉!现在你可能就明白为什么蒲松龄、吴承恩、吴敬梓这样一群才华横溢的文人会屡战屡败了。他们的文人气息太重,满腹的理想主义,却常常眼高手低,实干不足,这样的文人群体如果被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对人民来说将是一种灾难。著书立作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归途,历史最终记住了他们, 却把当年高中的状元郎们埋没在时间的风尘中了。
宋朝主考经义,没有八股文这样繁杂的规则,常以文采高低选拔官员,结局就是一大批像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人主宰了朝堂。嘴炮不休,以至政局一度陷入混乱。理想主义的缺点在王安石身上暴露无遗,他空有一身情怀却不考虑实际情况,强行推行他的变法运动,最终一败涂地,民不聊生。而明清两朝科举高中的官员如王守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素质明显较高 ,他们既是文人,脱去朝服又能翻身上马成为征战四方的大将,综合实力强硬!八股文被后人诟病谩骂的缺点反而是它最大的优势所在。
然而难上青天的八股文格式只是第一道筛网,在激烈的会试中胜出的士子,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既精通文墨,又智商极高!但这远未结束,真正的考验,将在皇宫的殿堂之上,在皇帝的注视之下焦灼地进行。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举行甲辰恩科会试,选拔出273名贡士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本次殿试的试题,也流传下来,各位可以看看难度。考试共分三场。
第一场:史论五篇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考国防,民族政策)
2.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同样考国防政策,显然与当年大清面对列强侵略相关)
3.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考国家内政治理战略,评价“以法治国,以德治国”。)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考“人力资源”,人才选拔战略。)
5.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考国家外交战略,显然与当年李鸿章在各列强之间周旋相关。)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考教育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考外交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考国内治理——改革开放战略,国际比较研究)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考农业经济学,农业制度改革。土地,资本,劳力的概括相当“西方经济学”。)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考国际法,具体如何应对美国的排华法案。)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上述考题既要考核对本国政治制度的了解,还要考查对国际局势的掌握程度,涉及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这样紧跟时事的考题,在当时尚处落后封闭的清王朝,简直令人头皮发麻。这一次,考生再没有条框的约束,可以海阔天空,尽毕生所学直抒胸臆。经过这样严苛的层层筛选,只有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会被留下,笑到最后。
科举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过者分别叫作: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考呢?按照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里展示的内容可以算出,秀才每年录取率大概10%、举人录取率0.2%、进士录取率0.004%、状元录取率375万分之一。中国每年高考人数大约1000万人,按照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将会产生秀才100万、举人2万、进士400个、状元3个。有900万考生直接被淘汰出局!真正能混上一官半职的就只有2万人,这简直就是地狱级难度,所以不要再瞧不上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了,反观我们的高考制度,实在要简单太多太多了。好的,这一期就到这里了,喜欢我的朋友请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哦,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