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感悟(二):见路不走的实践方法——该怎样做事?
作者:五乐先生
本文是五乐先生日常读书的摘录,记述了五乐先生对一部小说的理解,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将通过几篇文章,展示小说背后的逻辑和人生该如何活的一种思路。这只代表五乐先生自己的观点,出离立场必定有很多不足,还请见谅!
——五乐先生
上文介绍《天幕红尘》的故事梗概,本文起开始解读小说中六个关键的逻辑。可能有其他人认为其他逻辑更有价值,大家共同探讨。天幕红尘感悟(一):“见路不走”背后的故事
六个逻辑是我在读小说过程中,觉得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些场景的逻辑。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观点,也是整个小说所有事件之所以能发生的基础。
一直在思考《天幕红尘》这部小说是什么属性,说商战可以,说言情也很含蓄,说理论确实有不少冲击思想的东西。但当读完后,感觉这是一个讲述实践作用的小说。给出见路不走以及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一些故事来说明这一事实。
对于很多人,这本小说可能仅仅是看后一乐的东西。细细品味,对于创业的思路,对于人生的定位,对于做事的方法,都能从小说中找到很直观的说法。作者运用这些思想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写的时候可以深入浅出。当然,对于阅历不深之人,可能未必能理解其深意。
这六个逻辑分别是:
叶子农给九哥讲解“见路不走”叶子农与布兰迪争论叶子农解答乔治的命题算计叶子弄的推演过程九哥与方迪怎么根据见路不走设计创业叶子农给戴梦岩讲怎么做服装品牌
(一)、叶子农给九哥讲解“见路不走”
在小说中,老九终于等到机会来向叶子农请教“见路不走”,于是产生了一些对话。
1、没有高人只有实事求是
叶子农说:“见路不走是提醒他,甭琢磨什么高人、高招儿,是让他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是让他实事求是的,可他还是奔高人高招儿去了,这一奔可就瞎了。罗家明就是这样死的,你要往那儿奔,你也死。”
老九说:“我觉得你这次劳务输出就是高招儿。”
叶子农说:“那是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你来干吗呢?你是来找秘籍、法宝的,是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要点石成金的,你这不是难为我嘛,咱要有那点石成金的本事,那咱还不把天下的劳苦大众都点成大财主”
——《天幕红尘》
如同《遥远的救世主》所描绘,众生都在找救世主,其实就是要得到秘籍、法宝之类的东西,以便让自己能够得到所谓的财富、尊严之类的东西。但是《遥远的救世主》告诉大家没有这样的救世主,自己就是救世主,但是并没有说怎么让自己变成“救世主”。到了《天幕红尘》则是告诉我们,要达到这个“救世主”的地步,其方法是“见路不走”或是实事求是。可以说《遥远的救世主》是提出命题,而《天幕红尘》是解答命题。
2、想有用要条件正确
借用《天道》剧照以增加直观感受
老九说:“你怕得罪人。但是在我这儿你放心,九哥再笨好赖话还听得出。”叶子农就问:“想管不管用?”
老九说:“当然管用,有志者事竟成嘛。”
叶子农弹弹烟灰,笑着说:“那你小家子气了。既然管用嘛,干嘛不多想点?要我就多想点,想5亿,一万亿。”
老九愣住了,想了想说:“那……就是不管用了。”
叶子农说:“你连想都没想过,怎么可能去做呢?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用,老天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正常。”
——《天幕红尘》
我们每天都在想很多事,但是大部分都是没用的。
对于“想”我们比较好理解,就是大脑思维运动,没有什么好概念重塑的。
对于“有用”和“没用”,则通过上述对话理解了一些以前未想的东西。
大部分人对于有用还是没用,都依照经验去区分,最终把有用和没用归类于对错、好坏上。可是如果将“有用”这个词拆开,那么什么是“用”,就突然模糊了。似乎以前从未考虑过,觉得理所应当就是有用、没用的用。可是细思下去,要去将这个“用”具体一点的时候,好像又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说法。这就如同我们天天看某个字,突然有一天去仔细看这个字时,好像这个字已不是原来那个字了。
实际上“用”是一种结果。这个字是属于最原始的一级字,可追溯到甲骨文上的“桶”,古时候则是通用的。桶就是拿来装东西的,那么这个“用”就是拿来装有用东西的用。延展之后,则变成了拿什么来干什么的意思。
日常说多了,只是通过经验去判断的时候,往往将“用”给忽略了,只关注了有用没用的好坏之别。很少用上面那种“管什么的用”这种句式。
本文叶子农就是在尝试将“想”和“用”建立关系。因为大多数人只想不做,其实不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没用”。
到底怎么“有用”,则是条件是否正确。如果条件是正确的,那么所想就必然“有用”。这是对后面正式解读“见路不走”的一个概念铺垫。
3、发现条件需要见路非路
借用《天道》剧照以增加直观感受
老九坐下说:“手擀面那家,有啥吃啥呗。不管他了。咱还说那个见路不走,我是真不懂啊,你就直接说实事求是不就行了,为啥非弄个见路不走呢,神神道道的。”
叶子农说:“觉得神道不怕,只要不是吹气儿显灵的,咱就好絮叨。”老九说:“反正我觉得挺神道的,好像故意打机锋。”
叶子农说:“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多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天幕红尘》
前面说了想要有用,要条件正确,那么如何做到条件正确?
如果意识层面看到路就觉得可以走,那不是条件正确,那路是别人的,正确与否与我们自己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当我们见路非路了,就能从主观上先否定所见之路。就会必然地去证明,这条路不能走的原因,什么路可以走的原因。从而让我们从对果的追求,变为对因的确定。
这就是实事求是。
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概念、是原则,是因为实事求是没有明确指出做法。而见路不走,则是通过见路非路,寻路的原因,造路的原因等各种努力,去找到新路的所有条件,于是就创造出了一条符合我们自己立场的实事求是之路。
这是改变思维方式的一套做事方法。也是做任何事情时,不参考经验、教条,而是先分析原因,再做决定的具体指导。
例如有人说:今天中午不吃包子了,吃饺子吧。从经验角度,平时都是他说吃什么就吃什么。而见路不走的做法则是看到这个人说这句话之后,去分析一下,今天为什么不吃包子?又为什么要吃饺子?还有没有其他可吃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发现今天是过节,要吃饺子。再往下,则是追究过节和饺子之间的关系了,最终至少能得到一个更贴合经验猜测的结果——比如这是他那个地方的传统。从而可以做决定是参考他的传统,还是参考自己的传统了。
上述过程可能在脑子里面运转得很快,但是两种处理方法,却截然不同。第一种参考经验的,是根本没考虑,就做了,一旦这件事不是吃包子和饺子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更复杂的陷阱,那么吃亏会在眼前。第二种至少知道了一些原因,追原因而去求出最后结果,所有可能的风险都会被规避,这一的做事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了。
当然,日常真实的每件事,可能不会这么简单,于是这种思考和行为方式,就变的更有效了。
4、寻路是在于寻因果
老九愣神了半天,说:“子农,我蒙了。啥叫路啊?我咋突然觉得我连啥叫路都不知道了。啥叫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啊?如来是啥呀?咱为啥要见它呀”
叶子农说:“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那咱说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天幕红尘》
到了这一步,就开始接近真实做法了。这个做法,就是利用因果论。此方面,我会找时间再去解读一下。
这个具体做法,先是确定什么是路?是管用的才叫路,不管用的应排斥。当用因果论判断时,就是在走正确的路。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漏,就是你认为的因果,是否真的是因果?不同人因为生长环境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也不同,那么他们所判断的因果关系,也可能存在不同,甚至结论大相径庭。
例如有的人觉得公司做不成项目,是因为客户本身就不想让我们做,主观问题在客户。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客户之所以不给我们做,是因为我们自己某些事情没做好,客户觉得我们错了,所以不想让我们做。
那么这两个因,哪个是对的?
这段对话中,没有明确。也无法明确,因为有无数个立场,就会有无数种因果。这时,就需要用究竟的方法去推演——对因果进行进一步推导。
例如上面的例子,得出客户不想让我们做这个项目后,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再去寻找客户为什么不想让我们做?这时就可能与第二个观点的因果形成交集了。当寻求因果层次越多时,最后就会越接近事实,或者说是本质。其实这两种角度再向下推导一番后,总能回归到同一个问题,也就变的究竟了。
而大部分人看到上述内容之后,就会觉得何必考虑那么多?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当然,没人逼你考虑这些,不考虑的后果,只有自己知道。
5、追求真相既是寻求规律,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叶子农喝茶,接着给老九解释名词,说:“如来是啥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天幕红尘》
不能正确做事,是因为不能遵循规律,也是不能认识本质。
所谓的正确,没有一个标准,当所有人的立场不同,所看到的正确与否也就不同。所以只有脱离立场的圈子的东西,才能算是正确。这也就是本质和规律的范畴。即上文的如来。
说很容易,做就一定难。
怎么才能让自己遵循规律去看到本质?就又回到思想境界上了。如果我们日常的思想并不是依赖于某个当下算是真理的思想,而是基于日常的经验体系所形成的“思想”,那么就难以做出正确的事情。
6、见路不走的两个实践
老九点了点头,又问:“那人家做出国,你也做出国,这算不算走路呢”叶子农说:“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一样的,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
老九说:“子农,我不是抬杠啊。罗家明的悟性可不低呀,他咋没用好呢”
叶子农说:“因为他是要做高人的,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的、高招儿的,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罗家明的判断能力是不足以判断【形势】(笔者改),他的资金能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样的赌局,但是他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不栽跟头还等啥?”
——《天幕红尘》
罗家明的例子,则是错误的例子。他的错误在于有了主观诉求。虽然他借助见路不走的理念,但是他还没有脱离救世主或高人这种具有依赖性强、主观性强的路子。说白了并不是究竟的,而是有漏的。
将某种理论体系的思想作为信仰去追求和实践的时候,就能够走出正确的路。
夹杂个人所求,如证明自己是高人,或去找高人,或是满足某种自尊和享受时,就脱离了正确思想,就必然走向失败。
换而言之,在寻求因果时,寻求规律时,不能参照个人喜好,而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符合规律的。
今天了解了见路不走的逻辑,明天再看看关于真理是个啥样的解析!
感谢阅读,诸多错误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