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真相是什么?或者说,此前,我们以为的真相是怎样的?实际上,没有所谓真相。因为在群体行为交错状态下,任何行为和观点都会发生变形。而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伟人们才特别看重一个成语,并将其刻成石碑,立于延安党校门前以做警醒。而这一成语,就成为了该校的校训。显然,这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真相从来都不是绿色大草原上的白色羊群,既显眼又鲜明。而是随事实分布或散落于各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更多的时候,它们甚至被刻意歪曲、隐藏了起来。
瑞士作家马克思·弗里施说:“我们尝试编造故事,就像人们喜欢试穿衣服一样。”
不得不说,人类这种生物,最喜欢和极为擅长的事情,就是编造故事。编造故事的目的,当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需求不同,他们编造的故事也一定会不同。于是,盲人摸象的情形就出现了。并且每一个“盲人”都认为自己摸到的,才是真相。某种程度上,“真相”的确存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为自然科学规律、历代传承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社会秩序与法则、以及发明创造等人们无法对抗或更改,而只能遵循的内容与自然界硬性规则。而在较为平庸随意的社会生活中,真相,则变成了零零碎碎的个体认知,莫衷一是。
一位姑娘说自己跟姑姑去放生,小乌龟通人性一般,几次放进江里又游回来,反反复复不愿离开,一直趴在石头上看我们直到我们离开。姑娘感慨:动物都有一份感恩的心,更何况人呢?然而路人回复她说:你把海龟扔进淡水里,它不爬回来是要死的!
滂沱大雨中,一辆摩托车停在深水中。一穿蓝色雨衣的人坐在摩托车上,在雨中一动不动好几个小时。路人纷纷以为这个人疯了,不离开洪水。然而后来才有人发现,此人是市政管理所工作人员,一直蹲守在洪水中是为了守卫下水道旁的井盖,以防雨水太大把井盖冲开危及行人安全。瞧,肉眼所见的,都未必是真实的。若不谨慎思考,小心辨别,真相即使在眼皮子底下,人们也难以抓得住。而且事实上,对于真相,世人的态度,往往还较为复杂。操盘者往往隐瞒事实,并故意篡改事实以传递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进而从中渔利。牟利者往往对事实掐头去尾,仅给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俗称奥卡姆扫把效应。即:牟利者常常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从而让他人只见到自己好的、优秀的一面。普通人首次相见,往往会可以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力图给他人以首因效果,造成光环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质本身,也是一种“善意的误导”。人们日常所听、所见、所闻,无一不是经过修饰、审核、裁剪、滤镜化、语义转移之后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信息的源头,人们无法,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去亲自查证。所以,所谓社会真相,不过是混合了各种目的和方式方法,对具体情况进行“杂糅”、“修缮”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局部的真实”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我们常常感受和体会到的那样:该让你知道和看到的,你才会知道和看到。不让你了解的内容,你永远也了解不到。而大众所看到和知道的,无一都是被圆融、包裹过的“第X手”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当然有限,但其失真程度和矫饰层级,更接近于脱胎换骨。所以,从以上层面而言,我们所接触的社会真相,理所当然十分有限。并不只是组织喜欢撒谎,善于伪装;人民群众本身,也极其善于制造假象。譬如996是福报、007是福利和能力的体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等观点和口号,无一不在宣扬观点和主张的正、真以及合理性。
如果一个人不坚持进行“较真式”思考与辨析,不从根源上去看待现象,那么,很容易就被身边的现象与信息所左右,受它们的影响,做出与信息相吻合的行为和选择,并且还喜滋滋地认为自己跟上了潮流,判断得当,做法非常正确。事实上,一个不积极较真思考和辨别的人,就是一个被虚假模式和信息“投喂”着的人。而从行为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一早就陷入到了“启动”效应之中而不自知。所谓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人群在受某一刺激的影响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和熟练的一种,心理现象。通过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启动效应其实是人“内隐记忆”的一种体现。1. 使用词语或其他外在因素,诱发人产生相应的情绪,抵达一定的认识阶段。2. 在先前词语或外在因素刺激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复和完善,使人产生熟悉感,进而巩固此前的认知。“香烟”一词,原本并无其他社会性意义,但是当“禁止吸烟”的标语出现时,香烟与人的行为就被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对人的情绪有所启动并形成约束。
给人们看一个还尚未完成的草图,随着草图越来越完整,人们将越来越容易辨认出这张图所画的对象是什么。而之后,如果再给他们呈现其他未完成的草图时,人们会更早地辨认出这张图所画的是什么;同理,假设给人们展示一组汉字,如果汉字里面含有“河”这个字,那么,随后让人们写出部首是“氵”的字时,人们写出“河”字的可能性几乎是100%。所以,当有人告诉你要读懂灰度思维,你才能读懂社会真相时,他其实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以下两点。第一, 非黑即白这种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无法帮你看到真相,因为真相从来不会如此绝对和直接。你需要动用一些反套路的方式,才能查找出掩藏在伪装和假象之下的事实。因此,不确定性思维即灰度思维,才是你应该启用的思维。第二, 灰度思维=模糊思考。即,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时,一定不要死扣某个细节,而是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先抓住问题的轮廓,从整体上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梳理与判断。因为,随着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们行为和心理越来越复杂,仅凭单一的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将不一定能发现真相。真相,往往分布散落在它可能产生的任意环节上。识别出事件或现象的轮廓,才能有的放矢,按图索骥。
参考资料:Schütze, R. (2016). Re‐thinking over‐thinking pain: What can metacognition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ain catastrophis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 20(3),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