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恭帝顺陵

      郭店镇陵后村街道南北而建,道路恰巧从后周宣懿符皇后懿陵正中穿越而过,刚好把老子孝文帝分到了西南角的地里,把儿子恭帝柴宗训墓分到村东北的地里,到也是两座墓完好的保存下来。至于顺陵那不大的一个小小土堆甚至还不如当地村民的陵墓大,怎么就成了一个皇帝的陵墓?还真的要感谢盗墓贼的盗挖,以及七几年搞生产取土,结果直接从封土上把墓挖开几个大洞,根据进去的村民说陵墓还有壁画等,无形中是顺陵真相大白于天下,是后人知道了这里原来就是后周的家族墓园葬区。
      看完孝文帝庆陵从神道前东西路直接穿街而过走到村东,出村就是一片庄稼地,而顺陵就在地的最北头。因为村东村民房屋紧邻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壕沟(也许是水沟)根本不能直接穿过村子过去,所以要去顺陵也只能走村南绕过去最为好走。驾车要是熟悉道路,基本可以把车开到陵墓附近,我当然是徒步而过,道路到是好走,一色土路,期间两侧还看见几个土堆,以为是顺陵封土,结果都不是。还好现在走陵的陵友多,地图标注也详细,加之百度方便,到是很快就根据地图来到封土前。在封土正北一片树林边看见了顺陵的文保碑,也算是有了官方的标志,要不在这里寻找还当真并不容易。
      后周恭帝柴宗训,(959—960年)在位。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后周末代皇帝。登基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当然既然是末代皇帝,又是个小孩皇帝,基本就没有啥政绩可以总结,我这里也就不在罗嗦。孩子登基才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被宋太祖赵匡胤找了个理由跑出开封,来到城外不远的陈桥发动了兵变,直接把后周拿下,取周建立大宋,五代到此基本告一段落。后人也从中也可以吸取不少经验,武人是不可以拿实权的,要不就是拳头说话,非夺权不可。也从随后的历史得到验证,宋朝以后大多朝代都是重文轻武,武官即使功劳在大也很难做到一品这个级别,尤其是明朝以后军队的监军或者一把手基本都是以文官为主了,当然在看看宋朝,除了岳飞几个武官有点名气,而大多都是以文官的天下而被后人传扬。 
       显德七年(960年),恭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宣告后周灭亡。赵匡胤受禅后,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随即把柴宗训母子一族全部被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居住。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给予柴家诸多优待,赐予“丹书铁券”。其实多看看史书不难发现,柴家也并没有啥好结果,直系一族基本没了下文,要知道后周是太祖郭威所建立,和柴家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被宋朝偷梁换柱的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罢了。而柴荣的几个儿子也基本都从了别人的姓氏,被文人的一顿骚操作,成全了赵匡胤的美名,其实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弑君的反贼小人而已,并没有啥好值得宣扬的人品。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郑王柴宗训卒于房州(今湖北房县),享年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其实不难发现,从显德七年到开宝六年的十三年中郑王柴宗训基本消声灭迹,没有什么记载,直到死后才被从湖北运回河南安葬于祖陵。不过还好柴宗训死后赵匡胤并没有难为他,不但做了很多面子工程,还亲自“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至于具体怎么运作的?估计大宋的史官也只会给自己的一把手脸上贴金了。不过名义上赵匡胤还是做的很好,给柴宗训加封号为“恭皇帝”,以帝陵规格安葬于顺陵。
      目前顺陵封土高不过两米不到,直径不超过四米的一个小小土堆孤零零的置于地头。封土之上早期被挖的盗洞也已经不见了踪影,上面长满灌木到也枝叶茂盛,绿绿葱葱的高度明显是要超过封土,如果来的时候没有做好攻略恐怕很难找见。在封土正北方树林里是一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文保碑,高度怕也是要超过顺陵封土,保护碑高大厚实,阐明了该墓的等级之高不容小视,但是想进一步寻找一些有用的痕迹却已经相当困难,今天至此也只能算做是到此一游罢了。
备注;    
      游览完毕周恭帝顺陵依然是要原路返回到陵后村的,到了村北不用向西返回,直接从村东小路向东走,路不是太好,但是可以通往河南省S102道之上。在道路东边放眼看见一个高台,那就是有名的古华国的国都“华阳故城”倒是可以游览一番,也算是游览后周帝陵的意外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