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劝朱元璋立皇太孙,朱棣无缘太子位,因“南北榜案”获罪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的著作《坚瓠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有一次驾幸马苑,骏马疾驰而过,朱元璋诗兴大发,当即吟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对出的下联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允炆虽然对得十分工整,但是在气势上比朱棣的下联稍逊一筹,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喜欢朱棣的下联。
明末清初史学家谷应泰的著作《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子,皇太子薨。皇太孙生而额颅稍偏,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太祖每令赋诗,多不喜。一日,令之属对,大不称旨;复以命燕王,语乃佳。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后不久,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皇太孙刚出生是额头稍微有些偏,朱元璋曾担心他不得善终,但是朱允炆长大后十分聪颖,喜爱读书,只是性格仁柔寡断。朱元璋每次让朱允炆作诗,大多不太喜欢。而燕王朱棣对出的下联,让朱元璋很满意。于是朱元璋打算易储,大臣刘三吾劝阻道:如果立燕王为太子,把秦王、晋王置于何地?朱元璋于是打消了这种想法。
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朱棣的二哥、三哥。
朱标去世时,朱元璋六十五虚岁,他悲痛不已,召集群臣在东阁门商议册立储君之事,想起长子,放声痛哭,翰林学士刘三吾建议册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皇孙世嫡承统,礼也”(《明史·刘三吾列传》)。朱元璋最终采纳刘三吾的建议,下诏册立皇太孙。
能在立储这样的大事上提出建议,并且被采用,刘三吾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刘三吾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他的结局如何呢?
刘三吾是茶陵人,他的兄长耕孙、焘孙都曾在元朝当官。
为逃避兵乱,刘三吾逃到广西,被行省封为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军攻入广西后,刘三吾回到茶陵。洪武十八年,被茹瑺举荐入朝,奏对全都符合上意,朱元璋很高兴,封他为左赞善,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此时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
当时浙东四先生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等名儒均已去世,朱元璋十分欣赏刘三吾的才学,让他负责典章礼制与科举取士之法的刊定。
刘三吾博学多才,文笔出众,朱元璋御制《大诰》、《洪范注》完成后,都让刘三吾撰文作序,还让刘三吾主持编纂《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书籍,赏赐颇丰。
当时刘三吾与汪睿、朱善并称“三老”,随着年事渐高、精力不济,时而有违上意,所受礼遇逐渐减轻。
洪武二十三年,刘三吾奉命教授晋王世子经学,吏部侍郎侯庸弹劾他懈怠其职,被降为国子博士,不久又恢复原职。
刘三吾为人正直,没有城府,自称“坦坦翁”。户部尚书赵勉是刘三吾的女婿,因贪污而获罪伏诛。为了避嫌,刘三吾请求辞官,获得准许。不久,又重新获封翰林学士。
洪武三十年春天,刘三吾和白信蹈等人一起主持会试,录取宋琮等五十一人,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
落榜的北方举人一起控告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说他们都是南方人,偏袒自己同乡。朱元璋听后雷霆震怒,让侍讲张信等人抽查落榜考生的试卷,想通过这种方式补录北方士子。
可是抽查的结果竟然是:北方落第举人的试卷没有一份合格。
落榜的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再次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将文理不通的试卷拿出来审阅。
朱元璋更加恼怒,下旨将张信等人处死,让刘三吾、宋琮去戍边。
后来,朱元璋亲自策问,重新录取六十一人,全是北方士子,此事被称为“南北榜案”。
此案在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洪熙元年(1425 年),科举考试开始南北分卷取士,这种做法一直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朝。
南、北士子的考试成绩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可能是因为北方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南方。不过,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的情况应是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