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1)
《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湿病
二、证治
(二)风湿在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代表原文]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舆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湯。(21)
[白话语释]
提要:指出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
语译
病人周身疼痛,发热,每到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便加剧,这是风湿病。此病是由于汗出之际受风,或者长期过度贪凉所引起的,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阐释
本证既名曰“风湿”,表明其病乃由风湿为患。风湿侵袭,滞留肌表,邪正相争,故周身疼痛,发热。且其发热于“日晡所剧”,日晡所,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即申时。因为阴邪与阳邪相合在阴阳交会之日晡时,容易化热化燥。而风邪属无形的阳邪,湿邪属有形的阴邪。今风湿二邪相搏,风邪自盛于阳,湿邪自旺于阴,两邪交争,化热化燥,故发热每每在日晡时(即阴阳交会而阳气偏盛之时)加剧。对此机理,注家见解不一,如赵以德认为邪在肌肉,与脾胃有关,日晡为阳明所主,邪正相争,故病剧;徐忠可认为邪在皮毛,与肺金有关,日晡为肺金所主,此时“助邪为虐”,故病剧;曹家达认为病属风湿,而日晡属太阴湿土,此时湿气加重,故病剧。三者虽着眼点不同,但都认为与邪正消长有关,由此可明其理,即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湿虽为阴,但与风邪相互搏结则欲将化热,而阳明为燥土,故日晡阳明主旺之时助其燥热,以致发热“日晡所剧”。本病的成因,原文指出是“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即因汗出腠理空疏之时感受风邪,致汗液留着之湿与风相合;或由于炎热之时过度贪冷,如久居阴凉之处,或时常饮冷等,导致湿从外入。故当解表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辨证论治
主要脉症: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苔白腻,脉浮缓或濡数。
病机:风湿化热化燥之表实。
治法:祛风除湿,轻清宣化。
主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涝方
麻黄(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風。
[主方分析]
方中麻黄解表发汗,以宣散肌表的风湿;杏仁宣利肺气,以助麻黄之力;薏苡仁甘淡,微寒,既可渗利除湿,又制约麻黄之温性,以免其助热化燥之势;甘草和中。诸药共用,轻清宣化,使风湿之邪从微汗而解。
[注意事项]
本方的煎服法丹波元简谓:“此方剂小,而煎法与诸方异。盖后人所改定,《外台·脚气门》所载却是原方。”据《外台秘要》十五卷脚气门载:“疗湿家始得病时,可与薏苡麻黄汤方,用薏苡半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炙、杏仁各二两。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此可供临床参考。
编者注:薏苡仁半升,约75克;麻黄四两,约63克(以一两15.625克计)。
[比较鉴别]
配伍属寒湿表实。发热轻,且无时间性,恶寒重,身体疼痛,重而不移寒湿束表,营卫不利麻黄配桂枝,重在温散,加术以除湿,且不致过汗,药量较大属风湿表实。微恶风寒,发热较重,且日晡加剧,周身疼痛,轻而走掣风湿相搏,滞留肌表,并有欲将化热之势麻黄配薏苡仁,轻清宣散。药量较小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风湿痹证或肺失宣降,水溢肌肤的风水。此外,还多用治皮肤病,如治扁平疣,气虚加生黄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表面硬结者加僵蚕,病久色黯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也可用此方加荆芥、防风、当归、土茯苓治疗银屑病。该方用治皮肤病时应重用薏苡仁。
[医案举例]
黄某,勇,14岁。南宁市民船户。1952年10月间,颈项肿大,上及腮颊,状类虾蟆瘟,一身尽疼,微寒发热,日晡尤甚。脉浮软稍带数象,舌苔白薄粗腐,大便黄软,小便微黄。此乃风湿,非虾蟆瘟,前医以银翘散加减治疗无效。患者系船户,病前日中行船,帮同拉缆,汗出当风,日晡停船即于河中洗浴,《金匮要略》所谓“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甚则与风湿证候相符合,颈项肿大其副症也。故以麻杏苡甘汤加苍术。处方:麻黄4.5克,北杏4.5克(炒杵),薏苡仁12克,甘草3克,苍术9克。服药5剂,诸症尽解。
[蒋其学等.哈尔滨中医.1962,4(5):94]
庚子年三月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