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石,太湖为甲
▼
园林中的太湖石
园林中的太湖石象征的是浓云,波浪形的围墙象征远方的云浪,二者结合,营造出身处云海仙境,云浪涌动的意境。
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五代时开始有人赏玩,唐代时已特别盛行,到宋代达到高峰。北宋末年,由“花石纲”引发了农民起义,当时运送的就是太湖石。
太湖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而冰裂的地面象征的是冬天的湖水。这种抽象出来的气象特征,表达了文人对冬日石与水的关系之间的的理解和体会。
▼
文人案头的太湖石
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前者属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入室登堂,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
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在文人看来是一个大千宇宙。
今人内心无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然而纵便身处天高地迥之境,若性灵空虚,亦是无以为安。而昔日高士名贤,则寄澄怀于拳石之中,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观象得意、格物尽理。此番佳趣,当为知者所重,自可穷文心、窥艺境、安性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皱、透,这种标准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以及人为制定的大众审美观点,单纯以眼光和修为的高度,去欣赏一块石头的哲学美感,这种深度的品味决定了太湖石的艺术分量。
瘦是指观赏石体态纤瘦,形状怪异却不失挺拔,整体线条清晰明朗。古人认为太湖石之瘦可为“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虽清瘦嶙峋,却铁骨铮铮。太湖石的“瘦”同样如此。形如美人之婀娜、状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兽之形似。
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孔穴曲弯,空髓网布,纵横交错,孔隙相通,一窍焚香,孔孔出烟,香云环抱,恋石不去。这种石头虽然玲珑透空,却变化多势,灵气十足。或游龙之灵动、或如彩云之多变、或如骏马之飞腾。但总体谦和乖巧、灵气十足。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说的那样:“石不能言最可人。”漏便是灵气之体现。
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线条若明若暗。“皱”的本意是皮肤松弛而成的纹路,用到赏石上应指石体层叠交错、沟沟壑壑而形成得皱褶。皱褶起伏变化无论大小,其弧线、弧度应自然,不可间断,与石体落座的角度要顺势,不可杂乱无章。这样的石头特征体现着“变”的美感。
透是指观赏石石体玲珑剔透,表里如一;体态纹理纵横;石质细腻洁净;但一块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连,形如龙门石窟,未有一个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标准。“透”的标准很多,比如与石体的比例要求恰到好处,协调合理。一块奇石洞孔虽有,但仅可容针,不可称其为“透”。
石有百千形,而作为生命的姿态,又独有其精神。一块石头,面貌本已天成,但安置与摆放不同,便会显出不一样的精神,生命之美才得以焕发。如人之立身处事一般,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态。
当人们在肆意改造世界的同时,仍然保持一颗以天为敬的谦卑,则是我们追寻古人最高智慧的开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领略自然,便是发现自己。
木掌柜太湖石作品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