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一辑) 2024-06-08 10:50:25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作者/高建中 小青龙汤,乃经典名方。但古今医者,善用者日日用之,不善用者终生不用一二。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翼》中盛赞小青龙汤:“此散寒蠲饮之神剂。”(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医家通常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如《长沙方歌括》中陈蔚按:“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即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如何理解小青龙汤治疗“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可解读为既有“伤寒表不解”,又有“心下有水气”,也可解读为“伤寒表不解”的原因是“心下有水气”。后一种解读强调了本证的重点在于“心下有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两种解读都是可行的。什么是“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指出:“水气,谓饮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直接称其为“心下有水饮”。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指出:“《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爱中医订阅号 传统医学经典传承,国医名家资料领取,秘方偏方临床绝活、道家养生智慧分享。公众号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用“从化”理论做解:“大青龙乃治太阳从标气,郁而化热。本方是从太阳本气,郁而化水。仲景条文,‘水气’二字须着眼。盖气郁化水,而犹未甚,故曰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水气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寒饮”。“心下”在何处?通常我们将“心下”理解为胸膈下之胃脘部。“心下有水气”,显然“心下”是水气所停部位。那么,本证之水气是否停于胃脘部?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说:“水气逆于心下,故干呕。”从干呕这一症状反推,张志聪认为心下应该是胃脘部。《伤寒指掌》中邵评:“发热无汗是表不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饮寒相抟,逆于肺胃之间也。”此注认为水饮停于肺胃之间。《医宗金鉴》认为:“太阳受邪,若无水气,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此注中水气停留部位是三焦。日人馆野健认为,古人对“心下有水气”的认识是从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样、黏液性的)、心窝部振水音等方面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病理观。这种解释足具新意,但已属个人的超常发挥了。当然,很多注家采取了回避策略,不明言“心下”究竟为何处,只是用一“里”字概括。于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就被解读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表寒里饮”。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心下”在何处,但从其以“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读小青龙汤证可知,水气所停部位应该是肺。从临床角度来看,如以八纲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里,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表寒里饮;如以脏腑经络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肺,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寒饮停肺。(二)小青龙汤证的主症是咳《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主症是“干呕、发热而咳”。如果把“而”理解为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三症中最主要的症状当是“咳”。第41条的主症是“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处的“而”当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笔者在反复读这两条文中的主症时,总觉得当时作者在行文时要突出的是“咳”症。临床上,小青龙汤证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的最常用方之一。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指出:“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寒嗽不一定都可用小青龙汤治疗,但从中能读出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的常用方。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的病症,以咳嗽最为多见,或为受寒而咳,或为饮冷或食冷而咳,或为久咳,或为反复咳嗽,或为冬季咳嗽,或为夜间咳嗽。如治疗聂某,男,15岁,2010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前日夜出晚归,昨日凌晨出现阵发性干咳。昨晚咳嗽加重,伴见发热。诊见:咳嗽频发,有白痰,咽痒,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时胸憋、呕恶,不喜饮。体瘦,面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弦。家长补诉,患者自幼易反复咳嗽,每次感冒都表现为咳嗽较甚。证属表寒里饮,治以解表化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9g,桂枝6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3g,生白芍6g,姜半夏9g,蝉蜕9g,生甘草3g。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后捂被休息。次日来诊,患者诉昨晚服药后汗出咳减,恶寒、发热均好转,现偶咳、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处以二陈汤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和胃化痰、温化寒饮善后。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9g,干姜2g,细辛2g,五味子4g,炙甘草2g。3剂,水煎服。此后患者每次咳嗽皆来就诊,首诊方多用小青龙汤。按: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反复咳嗽,套用张仲景的话可以称之为“咳家”。此类患者出现外感发热,单用常规解表之法往往无效。如患者不表现为明显热证,多可辨为小青龙汤证,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可收竿影之效。(三)小青龙汤方解《伤寒论》中小青龙汤方如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最早对小青龙汤方做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此为“以经解论”之典范。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在成无己方解的基础上,尤在泾对芍药、五味子作用的论述有所延伸。《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阖,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如痰证较显,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即使是小青龙汤证,单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够的,笔者常加用炒紫苏子、炒莱菔子。也有从小青龙汤组方的来源进行方解者,如《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以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临证体会,小青龙汤加杏仁,即内含麻黄汤,较不加杏仁者发汗力为强,笔者治喘,通常不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黄。呕者去干姜用生姜,似无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温散力量的变化。事实上,用干姜也有很好的止呕作用。上述方解基于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证(四)小青龙汤的加减《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疑非仲景意”,即本加减法有后人加入之嫌。对临床者来说,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此论是否实用。渴,在小青龙汤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多为口渴不甚,不喜多饮,服小青龙汤后口渴自解。这种情况笔者通常不去半夏,也不加天花粉。如口渴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而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笔者也不去半夏,不加天花粉。微利,在小青龙汤证中很少见。如有,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寒饮去则利可自止,似不必专治利。而临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大便干,部分患者也许初诊时不会诉说大便干,而服小青龙汤后会说:“我服药后大便不干了。”寒饮去,阳气行,大肠腑气顺畅也在预料之中。如果大便干结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如是,笔者常加炒莱菔子、全瓜蒌(或瓜蒌仁),也有加大黄者。噎,如理解为“饭窒也”“塞喉曰噎”,笔者在小青龙汤证中没有见到过。倘若把“噎”理解为咽喉不利,小青龙汤证中则较为常见,笔者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或不做加减。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为下焦水蓄不行,可加茯苓,配以桂枝化气行水。笔者也常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减治疗。喘,在小青龙汤证中,可作为兼症,也可作为主症。在后世医家笔下,小青龙汤为治喘名方,也有部分医家指出喘证慎用小青龙汤。盖喘证多见上实之喘和下虚之喘,小青龙汤宜治疗上实之喘,而不宜(甚或是禁忌)用于治疗下虚之喘。至于喘证用小青龙汤,是否需要去麻黄加杏仁?多数医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去掉麻黄,如何解表?表不解,喘如何能平?何况有一部分医家认为麻黄为治喘要药,具有很好的平喘功能,治疗喘证没有理由去掉麻黄。小青龙汤是笔者治疗咳、喘、哮三病的常用方之一。部分患者服小青龙汤后会汗出或汗出增多,但咳喘尚未完全平复。此时继用小青龙汤,咳喘可以继续减轻,但汗出也会逐渐增多。于是,笔者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是否该继续使用小青龙汤,或者是改用他方。也曾尝试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三拗汤加味等方治疗,效果欠佳。后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进一步体会到“以方治证”的临证含义。麻黄的取用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喘,也不取决于主症是哪一症,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太阳病,是否无汗。“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句话在太阳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之后笔者用小青龙汤,无汗者麻黄、桂枝并用,有汗者去麻黄加杏仁,效果颇佳。当代医家中,胡希恕“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黄,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方以治证,药当治证,小青龙汤的临床加减也当以证为依准。理论上讲,每位临床医生都明白这一道理,只是在处方用药时,部分医生不免被“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用药”所影响。 本文摘自《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作者/高建忠。 赞 (0) 相关推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七) 伤寒论第40条辨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 ... 白发伤寒论|第八讲(40.41) 第八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小青龙汤的方证表达 (1)麻黄证:无汗而咳嗽:无汗而鼻塞:无汗而哮喘. (2)半夏证.干姜证.细辛证(姜辛夏证):面色青灰(体内有寒水,往往表现出脸色发青发灰的冷色,不可能出现红光满面的暖色,此与三黄泻心汤人.大柴胡汤人 ...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三辑)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九)小青龙汤治疗痰喘 临证之初,喜读近代医家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专篇<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之法>.文中写道:&quo ...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二辑)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五)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并不治疗"伤寒表不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 ... 散寒蠲饮之神剂 小青龙汤,乃经典名方.但古今医者,善用者日日用之,不善用者终生不用一二.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翼>中盛赞小青龙汤:"此散寒蠲饮之神剂." (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 ... 老昌辉:温肺散寒蠲饮治疗寒哮 老昌辉 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杂病,尤精于 ...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膏药+散寒蠲痹膏 献出家底(膏药配方) 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膏药,贴敷后30分钟即可止痛见效,本人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当归12.赤芍12.肉桂7.陈皮12.川断9.麻黄12.生南星21.朴硝21.白介子12.姜虫7. ... 李可: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用好它(上)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愿与青年一 ... 李可: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用好它(中)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三.我用小青龙汤 考虑到现代人全属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因此,我用小青龙汤有以下变通: (一)变通小青龙汤思路 1.加附子45克,以四逆汤法驾驭小青龙汤法,重症加 ... 李可: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驾驭好它 明医公开课 >>>第1390课<<< 我只是一个赤脚医生,我能做到的事,相信青年一代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学医圣张仲景的遗作,不过是一星半点,努力按他的教诲,身体力行 ... 【李可:小青龙汤-治喘神剂】上 一. 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 (一)组成: 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 用经方大剂治病,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