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邪在胆,逆在胃的具体内涵及论治法则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邪在胆,逆在胃,木乘土也。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故呕苦者谓之呕胆。”

二、胆的生理

“胆者,中精之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又胆为奇恒之腑。

从以上这些由《黄帝内经》所给予胆腑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胆为少阳,与肝相表里,肝胆的五行属性都是木。胆的在天之气为暑,在地之行为木,这就是组成胆的天地之气的性质,也决定了胆的功能特点。

暑是天之六气之一,暑由热来,热性阳,主升;暑季的时间是从5月到7月,节气经过夏至。其性湿热,季节一过夏至后,阳气由升转降,因此,暑之性为阳中之阴。木为春季之气,其性主生,为阳中之少阳,结合其天地之气的性质看,胆的属性具有阴阳双重性,阳中有阴。

第二,胆为中精之腑,六腑之一,六腑之性泻而不藏。又胆为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此精即是胆汁。胆汁源于肝血,是肝血的代谢产物,六腑除了排泄水谷的糟粕以外,还有代谢五脏所排泄浊气的功用。胆汁还可以帮助胃肠消化水谷,排泄糟粕,这又是胆的属脏的功能。这是从功能上看,胆有阴阳的双重性,既有脏的藏精特点,又有腑的消化排泄功能。

第三,从位置上看,胆与肝互为表里,肝为厥阴,是由阴转阳的阶段,位于人体半表半里的部位。由于胆具有阴阳的双重性,因此,胆所做的决断一定是公正的,公平的。其阴阳平衡的特点表现在胆汁的收藏和排泄中。这一点也与胆所处位置相关,空间上为半表半里,时间上肝胆为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因此说,胆为阴阳之腑。

第四,从情志上看,“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主制订计划,随神往来,帮助心主神明。“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是肝的执行者,肝志为怒,胆主决断。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胆量有大小,勇敢与懦弱不是由肝所决定的,而取决于胆,胆气足则勇敢,胆气虚则懦弱,肝主谋虑,出智慧,胆是肝的具体实施者。

总之,胆腑具有阴阳的双重性,与肝互为表里,位居半表半里,其功能主收藏、排泄胆汁,主决断和胆识。

三、邪在胆,逆在胃

胆是一个阴阳极不稳定的腑脏,胆本身是阴阳的合体,具有阴阳的双重性,阴阳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失衡的状态。“邪在胆”就是指其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胆是少阳相火的外在表现之一,当阴阳平衡时相火主胆汁的排泄与收藏,阴阳失衡时则表现为少阳相火不藏,胆汁不降反而逆于胃。正常来说,胆汁应该顺利排入小肠大肠,从解剖学中我们可以得知,胆总管接十二指肠壶腹部。如果少阳相火不降,胆汁则反流向上,逆于胃。其症状表现为:“善呕,呕有苦,长太息”,这是胆之相火逆于上,同时迫使胃气上逆的表现。“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这是由于胆气不降,因此胆量不足而恐惧。

胆的相火上逆所表现的病症,在经文中还称之为“呕胆”,经云:“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这些症状都是在表述胆热胁迫胃气上逆,胆汁随胃气上逆而出于口,称之为呕胆。

提到胆的少阳相火的异常,还要与少阳病相鉴别,首先胆与少阳是有区别的,胆为六腑之一,少阳是阳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界当中的阳源于天上的太阳,人体中阳则源于精,经文有“阳化气”、“精化为气”之说,所以精藏阳;又有“阴成形”、“气生形”,因此气在某种程度上属阴。精藏于五脏中,所谓少阳就是小阳,也就是阳气刚刚出生的时候,由厥阴肝统主。由于肾藏相火,少阳与肾关系密切,同时三焦根于肾水,是少阳相火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说,少阳病不单是胆腑的热,还与三焦和肝肾等脏腑有关。

关于少阳病的主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很详细的介绍,即所谓:“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这些都是少阳有热的表现。少阳相火不降而逆于上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少阳相火袭胃则胃气上逆,逆于上则成热郁上焦。而本条经文特别介绍的是邪在胆腑所造成的异常,由于胆腑与胃肠直接相通,所以胆腑的病症多表现为胃气的病变。应该说胆腑的病变属于少阳病变的一部分。

除了少阳与胆的病变需要鉴别以外,这里还要鉴别一下胆胃与肝胆病变的区别。“邪在胆逆于胃”是胆与胃同时发生病变,是由于胆气不降反逆于胃所致。如果胆气不降而逆于肝,就是肝胆病变了,多是肝胆郁滞所引起。例如,肝胆湿热证,由于肝血瘀滞因而影响到胆道郁滞。轻者表现为胆囊炎、肝炎等西医诊断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胁肋下疼痛、恶心、呕吐等,如果胆道完全梗阻就表现为黄疸。这也是黄疸与呕胆的区别。

总之,“邪在胆,逆在胃”是指胆腑的少阳相火不降反升,造成胆汁不降于小肠而逆行向上于胃,因此出现胃气上逆的呕胆的症状。这里要与少阳病相鉴别,少阳病是指少阳相火逆于上的病症,而本病是胆胃合病。还要和黄疸病相鉴别,黄疸是肝胆合病,而本病是胆胃合病。

四、治疗方法

1.取三里以下

对于胆胃合病的治疗,首先应该选用的穴位一定是在胆经和胃经上,经文当中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下合穴,阳经的合穴五行属土,性平,主气逆而泄,是调节胃气的主穴。原文“取三里以下”可以理解为在足三里下面的穴位,也可以理解为用足三里穴以下胃气。《黄帝内经》中治疗五脏疾病时,主要选用原穴,治疗六腑病时多选用下合穴,是因为下合穴可以通降腑气。

如果是足三里的下面的穴位,应该包括上下巨虚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足三里有一些区别,足三里性平,属土主中焦的运化,而足三里以下的一些穴位更多地是以降下为主,没有运化中焦的作用。

临床上,除了足三里以外还可以选用胆经的合穴,或者下合穴阳陵泉以行胆腑之气,可以选用胃经的荥穴内庭以清胃热降胃气,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性寒主要用于清理本经或脏腑的热证。也可以加胆经的荥穴侠溪以帮助清理胆腑的热证。在手上的经脉还可以选用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以清三焦的热证。当然也可以适当选用阴经的穴位,例如,行间、大都等,关于阴经穴位的五行关系理论以后我们再讲。

2.中药治疗

有很多中药方剂都是清利胆热的,这里我只介绍一个典型的、临床效果比较好的古代名方温胆汤。

方名:温胆汤:出自《集验方》。处方:生姜12g,半夏6g(洗),橘皮9g,竹茹6g,枳实2枚(炙),甘草3g。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用法用量:上六味,切碎,以水1.6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该方剂的主要功能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温胆汤这个方剂有点特殊,受到很多临床医生的偏爱,除了治疗胆胃不和以外,还可以治疗情绪异常的病症,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另外大家对这个方名争议也很多,比如,清胆热的一个方剂为什么取名为温胆汤?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胆腑的病症与痰湿相关,本方胆热证的形成是由于痰湿郁滞胆气所致,“邪在胆”的邪在这里就是痰湿,由于胆气被痰湿所郁滞,郁而化热,相火逆于上而袭胃。针对痰湿阻滞的治疗方法,宜用辛散化痰祛湿的一类药物治疗,方剂中包括有二陈汤、生姜等药性温,并且有化湿理气的功效,因此称为温胆汤,痰湿祛除后才可以清热,这里用竹茹清热,枳实降胃气。

又由于胆主决断,是肝主谋虑的执行者,化痰湿之郁阻,可以帮助清利胆腑,恢复胆的决断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温胆汤可以治疗情志异常的原因。

五、运动与锻炼

本证的病机是胆腑有邪,胆气逆而袭胃,身体锻炼也应该选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前面我提到过,身体的运动方式分为3类,激烈型适用于刺激心肺功能,适中型适用于肝胆脾胃,安静型适用于肝肾之阴的部分。对于本证的运动方式,首先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当方法,性别、年龄、身体的强弱程度都与运动方式有关。最好是激烈型、适中型相互结合,激烈型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对化痰祛湿有帮助。适中型可以增加脾胃运化功能,从根上祛除痰湿,同时能疏肝利胆,对胆胃不和的调理有作用。

前几年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运动形式,名字叫做“敲胆经”,大概热了一两年,现在又凉了下来。“敲胆经”也要因人而异,不会对所有人都一定有好处,有时还会出现副反应,或者无效,甚至加重病情。例如有些人敲完胆经后睡不着觉,或者出现恶心、胃口不适等症状。所谓“敲胆经”是在敲大腿外侧胆经的位置,实际上影响了整条腿的肌肉的气血运行,有一定的行气活血作用,大腿外侧的肌腱与筋膜非常丰富,为少阳之表,适当地敲打,对在表的少阳之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也适用于本证。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到目前为止该方法的作用机理还不很清楚,疗效的好与坏主要依靠病人自己感觉,如果敲完感觉很好就继续做,否则就不要强迫自己,应该立即停止。

总之,锻炼身体对调理胆胃的平衡有很大帮助,不但能化痰除湿,还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同时还有助于病人调节情志,根据自己的身体、年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理。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口苦就是胆不好吗?别搞错了,教你快速区分口苦的原因

    很多朋友经常早晨起来口苦,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很多人会说是胆出了问题,因为胆汁最苦,那嘴巴里的苦味真的是从胆里面来的吗?口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第一种情况确实和胆有关: 中医上讲胆气以降为顺,出现 ...

  • 兼具脏与腑的胆:以降为顺本性与龟蛇形真炁象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 ...

  • 胆怯失眠宜从胆论治

    中医认为,胆属于六腑之一,性喜温而主生发,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藏精汁(即胆汁),输出胆汁以助消化: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quo ...

  • 肝的生发疏泄与人体气机的关系

    ​肝主升发疏泄.有一个现象,肝气郁结,人生气就会消化不好,胃胀. 一,肝主生发,疏泄的临床解释. 1.肝主生发不是无度的,它也会让胆气生发,胆汁被输送到小肠,参与小肠的吸收和运化.(主要是蛋白质的分解 ...

  • 有种胃病,要治胆

    嗯, 是的,临床有种胆胃不和的胃病. 常见不适 吃得多,胃不适,打饱嗝.多吃点就会胃胀.胃堵.胃痛.反酸,烧心. 最难受的还有大便难解,像挤药膏似的,解完还有,就是解不干净. 让人最不开心的是我的肚子 ...

  • 朱步先一九、胆病证治举隅

    一九.胆病证治举隅 胆属六腑之一,内藏胆汁,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因其形体中虚,属之于腑,藏而不泻,又类于脏,所以<内经>又名之为"奇恒之府" ...

  • 【临床医案:临床胆病证治举隅】

    胆属六腑之一,内藏胆汁,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因其形体中虚,属之于腑,藏而不泻,又类于脏,所以<内经>又名之为"奇恒之府".胆附于肝,胆汁来源 ...

  • 朱燕中 | 奇恒之腑--胆和三焦分别有什么功能?

    <灵枢·本输第二>:"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

  • 朱燕中 | 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何以别之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帝 ...

  • 朱燕中 | 五腧穴流向为什么与十二经脉不同?

    昨天 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朱燕中教授近期直播<走进"黄帝内经·灵枢": 浅谈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腧穴">中的精华内容,希望对中医经典感兴趣的你能有所收获 ...

  •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腧穴背后的秘密有多少?

    上医健康 今天 有一个穴位的名字很特殊,是足阳明胃经的第25个穴,叫天枢穴.顾名思义天上的枢纽,一定是中心位置,是哪一个枢纽呢?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也叫做天枢,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 ...

  • 朱燕中 | 内经中九针的功能与制作方法

    [灵枢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 ...

  • 朱燕中 |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朱燕中 |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 朱燕中讲灵枢3 |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朱燕中讲灵枢3 |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