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甘肃媒体的评论出了什么问题?
官方媒体在刊发针对当地负面舆情事件评论时,一定不能陷入“为反驳而反驳”的“自黑”思维,否则非但不能缓解舆论压力,还容易令公信力再遭重创,得不偿失。
4月3日,甘肃一家叫“兰州晨报”的官媒刊发了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金城观丨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好像原文已删除),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在我看来,该评论在今后类似事件中还会高频出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今以此文作一警示性解剖,望能引起诸位警醒。
出现这类负面舆情,尤其是全网性事件,都或多或少会令外界对当地一些“积疾”产生负面联想,难免会在舆论中形成针对当地官场、人事作风的大量聚焦,这是极正常的互联网舆论规律。
以此次甘肃隧道偷工减料事件为例,从央视新闻报道的众多细节,尤其是当地交通系统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极为“傲慢”“嚣张”的个人作风来看,很容易让围观网民将“扶贫隧道偷工减料”“限期整改却敷衍了事”“记者采访数次推诿扯皮”等话题点产生捆绑性联想。
从网上反馈看,侠客岛此篇《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确说出了许多网民心里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负面舆论背景下,如果当地坚持认为甘肃真实的官场生态并非文章所述那样,希望通过刊发评论向公众澄清外界误解的话,应当使用一种友好的评论基调,全力避免“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没理由成为对甘肃整个官场进行质疑的扩声器”这类带有严重“扣帽子”“挥大棒”倾向的吵架性反驳,很可惜评论通篇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
个人判断,《金城观丨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应该是当地在重重舆论压力下试图正面引导的“命题作文”。而这位叫“尔东”的作者平时可能并不上网,在约稿写这类负面舆论时评前,也很可能没有充分了解事件发酵、舆论反响、民意诉求等负面舆论时评必须要掌握的信息,以致于想当然地使用了纸媒评论“重语态”“重基调”的惯性写法。
这就是我此前点题中担忧今后会不断出现“XXX”现象后遗症的典型表现。
我始终认为,在负面舆论事件刊发的评论,不同于以往的正面解读式评论,要充分顾及舆论事件在引爆、发酵等过程中的网络背景,大致包括事件是否真实、报道哪些夸大、民意反响如何、是否有人趁乱搅局等大量外因,在准确把握后,再选择合适的切入视角、评论基调。
以本人为例,写类似观点时评,仅打腹稿就要花上4到5个小时,从撰文到成稿一般需要6小时,这也是“墩墩舆情课”公号无法做到每天推送的主要原因。
以此案为例,我认为,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为不尽责、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严重的案例,发生在三令五申要求转变作风、不推诿扯皮、正确对待各方监督的现在,必须严肃问责,责成交通厅党组立即安排查验现场,全面整改路隧问题,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检查,省监委启动问责程序,省政府正式函复央视,表明我省态度,诚恳接受监督”这个表态,可以成为非常好的评论切入点,将评论方向主要放到“如何借此次负面契机刮骨疗毒”“希望外界继续关注甘肃,为甘肃如何根除‘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的顽疾出谋划策”等将来时的讨论上来,而不是一味强调“你们在抹黑甘肃”“你们在攻击甘肃”,这种“护犊子”评论只会加剧外界反感。
撇开及时整改、严肃问责等线下问题,仅从舆论角度看,当地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