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贤惠”和“老实”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

中国人的想象力只能在两个极端跳跃:
男性或女性要么是贤惠的祭桌上的肉,要么是“时髦的玩物”。
跳到后者,人们就大哭家将不家,惶惶然于根本道德的丢失;跳到前者,人们就诧异于怎么自己国度的民那么没有想象力,从五四开始跳来跳去,今天又跳回来了。
最近这两天被几个网友连续问了一些自身被“评价”的问题,比如有的女性朋友会被人定义为“贤惠”,而有的男性朋友会被人定位为“老实”,可偏偏他们都是自认为“新潮”的人。于是别人在问我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老师,人家说我贤惠(老实)的时候我总觉得怪怪的,好像如果我以后就该按照人家对我的评价一样来做事,说实话,虽然知道人家在‘夸’我,但心里感觉不是很舒服。”
我觉得——
如果一个女性有其他优点,那她一定不会被称之为“贤惠”;
就像男性如果有其他优点,他也不会被称之为“老实”。
所谓的“贤惠”,和“老实”,这种形容词,充分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简单点来说,就是给人留了最后的一点面子。
因为它不具备成型的指标和硬性条件。
我们夸人,通常是先夸优点,点缀“贤惠”,或“老实”,这是锦上添花。
就好像说,小张很有能力,年入百万,身高180,儒雅大方,主要是人“老实”;小李很有才华,身材好,大长腿,长得漂亮,主要是人也“贤惠”。
这里的“老实”和“贤惠”,是建立在有相应成就和优点,它显得品行格外美好,且靠谱。
如果说,小张这个人,很“老实”;小李很“贤惠”,然后?然后没了……
这时候,在别人眼里,基本等同于这个小张或小李是个平凡的人,搞不好还都是很差劲、很没用的人。
再一个,“贤惠”和“老实”更像是一个枷锁,一个准则。
就像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老师被称为“园丁”一样。
这些莫须有的捧高,就会显得一切吃苦,都变得合情合理。
当他们要谈待遇,谈收入的时候,总会跳出几个铁憨憨,指着他们鼻子骂。
不是不讲师德,就是不讲医德。
我向来反感这种不带实质利益的捧高。
意思就是,捧我,我乐意,你钱得到位,最起码得配的上你给我捧到的高度,而不是捧高了以后,用道德来约束我,压榨我。
而“贤惠”和“老实”,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你老实,所以占你点便宜没关系;
因为你贤惠,所以这些家务是你应该做的。
别人在用这两个词评价你时,背后可能是词汇所代表的评价体系——
那种正在被时代抛弃的对人的评价体系,被纳入一种自己厌恶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会招人反感。
时代变了,人类对一些词汇的感受情绪也跟着变了。
放在古代,温柔贤惠,忠厚老实等等都是个好词,是实打实的美誉。
因为古代人的职业少,阶层固化,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该读书的读书,该种地的种地,除了里里外外收拾家和孩子,更别提什么娱乐活动或者别的价值了。唯一能体现的价值,也就是温柔贤惠和忠厚老实,衍生出来的内涵就是能把家当成第一事业。
放在现代,新时代的男女,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那么多,大家一起征战家庭以外的战场,不再依附于谁,独立性也高。
因此经历的多了,这点美誉起不到什么作用,听着反而觉得你是不是没有其他有趣的词汇夸了?敷衍我呢?这种词汇用的太多,就一点也不再惊艳,跟土味情话一样让人尴尬至极。
贤惠和老实等词汇,男女都可以自己夸自己,但别人来夸,听起来就像是:
“你在说我没用吗?”
说白了就是否定了别人的其他价值属性,不然你说贤惠老实能在哪?我吃东西贤惠老实?我长的贤惠老实?我玩的贤惠老实?我穿的贤惠老实?
这个画面感出来没?这就是你要的属性?
真不如说一句:“可以啊,有两下子啊,没想到你还会这个呢?”让人有一种:“想不到吧,我也具备传统美德”来得愉悦。
毕竟“贤惠”、“老实”是对别人而言的,不是针对自己本身的。所以“夸”别人的时候,往往也就要求别人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压抑自己,伏小做低。
一言以蔽之,是需要别人自己去满足别人的一套主观的评价标准,才能获得“贤惠”、“老实”这个评价。
所以如果说是真心要夸,或者是想让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这句赞赏的话,我希望是针对这个人本身的某方面做出的合理的正面评价。
至于对待他人这方面,我认为顺其自然地依靠共性,就自然而然地吸引到跟自己有一定相同点的优秀的人。
虽然在此基础上也需要一些对于感情的经营,但这只是我本心认为我应该,或者我值得这么去做的。本就没有什么可说的,更别提所谓的“夸赞”了,所以我也根本就并不在意自己能不能满足他人心里对于“贤惠”、“老实”这种夸赞设置的价码。
当不满足上述条件就冒然夸女性朋友:你真美丽大方,温柔贤惠,贤淑良德。你爱听?
或者夸一个男性朋友:你人真的很好,老实憨厚,是个好人。你爱听?
别说你们不爱听,我也不爱听。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