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支持陪伴她走过忧患生活,获取生活的力量 | 本周新书
公众号回复“书单”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1月主题阅读【诗词人生】的第四本书,《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此文中有的地方我称呼为叶先生,表示对作者的尊称;有的地方称之为嘉莹,因为我觉得在事发的当时她也是个受伤的、令人心疼的小孩。
作者简介:叶嘉莹,号迦陵,加拿大籍华裔汉学家,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
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兼任教授。
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79年开始回国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校讲学,足迹踏遍大江南北。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培养出一批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
张候萍,1954年生于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现已退休。
在南开就读期间,有幸聆听叶嘉莹先生授课。1999年末在南开园与先生重逢,再次跟随先生学习。2001年始随访先生,积十载,成《红蕖留梦》。
此书由叶嘉莹口述,张候萍撰写。
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初读这句话并不理解其中的忧患,也不明白这种力量,看完以后,了解了作者的那些坎坷人生经历、了解了她的诗词成长之路,对诗词是陪伴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这句话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认同。
到底作者经历了什么?诗词成长之路是怎样的呢?诗词如何陪伴支持她成为了生活的力量呢?
我也将从这3个方面来和大家聊一聊:
1
叶先生所经历的忧患生活
其实说到这里,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几度落泪,不是同情,不是怜悯,是心疼作者的一些遭遇。
作者提到回想我的一生,遭遇了三次沉重的打击,最早受到的一次打击就是母亲的去世。
1941年9月母亲去世,嘉莹只有17岁,父亲因为“七七”事变之后,随国民政府从上海南迁到大后方,就与家里面断绝了音信,在1941年母亲去世的时候,已经分别了4年之久。
身为长姐,她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当时小弟只有9岁,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沦陷区。
所以当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不仅要面对丧母之痛,还要照顾弟弟,担起家庭的重任。
写下了《哭母诗八首》:这里选取其一
噩耗传来心乍惊,泪哭无语暗吞声。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因为当时母亲是要到天津去做手术。嘉莹没有陪同,所以特别自责、内疚,没有陪同母亲一起去。
1953年,小女言慧出生。在这一个部分文中提到的不多,就是小女儿出生后,她先生看到是个女儿掉头就走,把嘉莹一个人独自留在医院的过道,第二天还发起了高烧。
我想这个时候她多么难受呀,心里的苦也只能自己独自吞下。
关于这件事情,作者并没有把它列到受到的打击之列,或许相比于其他事情,这根本就不算什么了,我却觉得很让人心疼。
第二次沉重的打击是到了台湾之后,那个时候远离家人朋友,嘉莹的先生被海军拘捕生死未卜,当她自己带着几个月大的女儿从警察局出来以后,这个时候不仅没有一间可以栖息的住所,而且连一张可以睡觉的“床席”也没有。
但是更痛苦的是来自于嘉莹的先生本身的一些问题,对于婚姻方面,作者也提及不多,但是她的诗中有所涉及。
1976年大女儿去世,叶先生写了《哭女诗》十首,其中最后一首说: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心酸说向谁。痛苦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猝竟何为。
作者说:她人生最伤痛的就是这件事情,但是她没有办法说,吃苦耐劳的什么都做,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承担着经济上的压力,但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当时大女儿跟叶先生一起被关,先生被拘捕关了四年,那几年吃了很多苦,和女儿相依为命,所以女儿逝世“一生劳猝竟何为”。
我想这里对于作者所经历的忧患,你应该已经有所感受了。
2
叶先生的诗词成长之路
叶先生说:“我这个人跟古典诗词结缘,当然是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出生在一个旧家庭,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长大,大学又跑到恭王府里来念书,受这些旧的环境熏染太深了。”
作者说喜欢读书、写诗主要都是受了伯父的影响和培养,伯父的古典文化修养极深,他特别喜欢诗歌,但是她说伯父并没有一本正经的教过她,只是喜欢和她聊天。
有时间就和她聊一些词人的掌故,很多就是这么听来的。
上初中的时候,父亲要求她用文言文写信报告学习的情况,于是嘉莹每次写了信就先给伯父看,伯父看后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抄寄给父亲。
1969年,叶嘉莹携父亲赴哈佛任教诗
家里伯父也喜欢藏书,特别是一些收藏家卖出来的古书,他只要看到都会尽量买下来,所以家里的书特别多。后来辅仁大学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到作者的家里去找书、查书。
大学就进入了辅仁大学国文系,与恩师顾随结缘,顾先生,字羡季。
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山东、京津地区任教。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大学等都留下过顾先生的足迹,解放后担任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
顾先生和其他老师讲课不一样,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给嘉莹的是心灵的启发。
顾先生讲课是重在感发,而不是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这就是顾老师当年讲课的方式。
叶老师说顾先生是她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富于启发性的一位好老师。
顾先生在课堂讲授中所展示出来的诗词之意境的声威高远和璀璨光华,更是使作者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诗词的道路上,叶先生的伯父和老师顾随给她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伯父给作者的是培养,老师给到的是启发。
3
叶先生的诗词人生
1945年春天,叶老师开启了她的教学生涯,一开始是被分配到佑贞女中,叶老师说可能是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得听她讲课的学生也对国文课产生了热爱。所以后来不断有学校请叶老师去上课。
因为婚姻等因素辗转到台湾,台湾从彰化女中开始,再到私立光华女中,这期间叶老师经历很多心酸,这中间也留下一些诗词,比如《浣溪沙》: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
满树开的都是非常鲜艳的红花,凤凰花开了,而且开在那么高大的树上。
其实这个时候1949年,叶老师的先生被抓,1950年夏天她又被抓,现在已经是1951年的夏天,又过去一年了,但是叶老师的先生还没有放出来,她还是过着痛苦忧患的生活。
还不到三十岁,可以说是历经苦难。最早经历的苦难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那一年叶老师只有十三岁,然后八年抗战的艰苦生活,1941年又遭受了丧母之痛,这些苦楚不能对别人说,也无人可说。
虽然现在已经是台南的夏日,已是开满了鲜红色的凤凰花的台南,这些都是她的故乡北平所不曾有的,景物虽美,但却是强烈的异乡之感。
所有的这些苦难,这些挫折,这些不幸,都没有办法说出来,只能“昨宵明月动乡思。”
1954年秋天进入台湾大学,任教15年因为表现优秀,1966年被派至密西根州立大学交换讲学,然后开始了和哈佛大学东亚系系主任海陶伟先生的合作研究。
1956年在台北教主日学
1970年她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简介”、“中国古文选读”、”中国历代诗选读“、”唐宋词选读“、”博士论文讨论"等课程。
南开大学迦陵学院
1979年,叶先生就开始回国讲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讲学。
叶先生在她的诗词到道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嘉莹与白先勇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南开专场
在文化传承上,先生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先生架起了东西方学者之间中国古典诗词交流研究的桥梁;在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上,也架起了同胞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桥梁。
叶先生说:“我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与诗词有关的,不管是讲课、看书还是写稿子,都是与诗词有关的,诗词真的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欢迎收听果妈李璇讲解,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果妈阅读会员。
▲ 扫右侧二维码加入果妈阅读会员
-作者-
王春平,果妈阅读团队成员,一个爱阅读、喜欢研究家庭教育的终身学习践行者,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文字中寻找着自己,让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全国10000+妈妈一起读书,一起书写,一起在驿站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