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慧谈写作:好的语言应该入口即化

盛慧,作家,艺评家。1978年生于江苏宜兴。民革成员。15岁开始发表作品,创作近500万字,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花城》《天南》等刊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风像一件往事》、诗集《铺九层棉被的小镇》等。曾为庄稼、李小如、邹莉、韩浪等艺术家撰写评传。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学与戏剧创作部主任。中国“70后”代表作家之一,中国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曾入选广东文学新实力·10位青年作家。

我的文学道路其实可以从一本书开始说起。

这本书是我的大姑妈送给我的,她有点理想主义,在老家开了一家书店,书店的名字很有诗意,叫“故乡书房”。

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的经营理念十分超前,借书的人,不需要身份证,也不需要押金,全靠读者自觉,看完书主动把书还回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不到三个月,她的书店就开不下去了,因为绝大部分书都有借无还,不知所踪。

书店关门时,只剩下一本书——路遥的《人生》,她把这本书送给了我,在一个暴雨的黄昏,我似懂非懂读完了,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

五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了第一本诗集——《雪莱诗选》。

那时,我母亲在镇里的服装厂上班,厂里大多是年轻的女孩,有一些女孩有文艺情结,闲暇时喜欢读书。

母亲便给我借了一本《雪莱诗选》,她不知道雪莱是谁,我当然也不知道。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一直压在枕头下面,每天看上一会儿。

读的时间久了,我也开始写起了诗。

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学的道路,除了家庭的影响,还跟我的一个小学老师有关。

他叫徐朝晖,是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

徐老师很喜欢写诗,得知我在写诗,送了我整整一箱子杂志,这里面有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的《诗刊》《星星诗刊》和《诗歌报月刊》,另外还有一本周国平主编的《诗人哲学家》,这一箱杂志对我影响特别大,尤其是《诗歌报月刊》,里面很多迷人的诗句,我至今记忆犹新。

初中的时候,我通过同学认识了隔壁村的一个农民作家,他叫吴永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上过《人民文学》的文学培训班。

我那时候痴迷写诗,产量奇大,几乎每天都能写三五首,写完之后,我总是特别兴奋,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可是每次他都会劈头盖脸地把我的诗批评一顿,所以回家的时候,我总是垂头丧气。

镇里的文化站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图书馆,很小,里面的书我基本上都看完了。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份新创办的报纸,这是一份内部的报纸,上面有一版专门发表学生的习作,于是,我便给编辑臧正民先生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在他的鼓励下,我的作品开始发表了。

后来,我的写作慢慢从诗歌转向了散文和小说,《外婆家》中有四篇散文(《水像一个手势》《风像一件往事》《十二月》《灶屋》)的发表,颇有点传奇色彩,这四篇散文属于年少之作,最早的一篇成稿于十七岁,最初发表在《宜兴文化报》上,发表之后,我自己感觉挺不错,就想投给《无锡日报》让更多的人看到,但一直没有收到录用的消息。

后来,我投给了《新华日报》,也石沉大海。我是个越挫越勇的人,又把这几篇作品投给江苏省作协主办的《雨花》杂志,一个多月后,果然收到了《雨花》杂志的回信,我激动万分,打开信封却发现里面装的不是录用通知,而是一封铅印的退稿信。

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我给这四篇文章取了一个大标题——《屋溪河以北》,然后寄给《人民文学》的主编韩作荣先生,刚把信投进邮筒,我就开始后悔了,觉得自己不知天地高厚。

让我没想到的是,作品竟然很快就发表了,不仅发表了,还获得了“新世纪散文奖”,获奖的作家中有陈忠实、谢冕、李存葆等文学前辈,后来,还入选了很多年度散文选本,陈子善先生在编选“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时,又选了这几篇作品,再后来,还被翻译成了俄文、匈牙利文。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在《十月》《花城》《山花》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有一年,我在广州遇到了韩作荣先生,跟他当面道谢。

他笑着说:“我是在一大堆自由来稿里发现了你的作品,文采斐然,印象很深。”

这份知遇之恩,我永生难忘。2013年,先生去世时,我难过了很久。

每个写作者,对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气”是最重要的。

都说文无定法,但在“法”之外,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气”。

我特别认同两句话,一句是“文者气之所形”,另一句是“气盛则神出”。那么,“气”来自何处?

“气”如何才能盛呢?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情感,情感浓烈到一定程度,气自然就会旺盛,写作的过程,就如同火传于薪,轻易而自然,一发而不可收拾。

近年来,我的散文写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以往追求的是浓烈的效果,如国画中的积墨法,沉郁斑驳,而如今,我追求的是分寸感,类似于空灵的水墨画,但不管怎样转变,诗性的语言和丰饶的细节始终是我不变的追求。

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嗓音对歌手一样重要,好的语言应该入口即化,同时又回味无穷。

我喜欢的作家,比如像契诃夫、福楼拜、老舍、汪曾祺、萧红……他们都特别讲究语言。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像揉面一样不停地、反复地揉语言,揉出语言的劲道来。

语言首先当然要准确,正如围棋大师吴清源所说:“棋下得最好的时候,每一个棋子要落在它应该落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语言也是如此。作家要对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异了如指掌。

方言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我喜欢在方言中寻找灵感,不过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很鲜活,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所以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是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比如我们老家形容美食有两句话特别有意思,一句叫“鲜得眉毛都掉了”,另一句叫“打嘴巴都不肯放”,这个大家都能明白。

但有些方言比较生僻,比如我们老家把“竹椅”叫“蟹巴椅”,我有一个小说翻译成英文时,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就专门写邮件问我什么叫“蟹巴椅”,我当时就意识到这里产生阅读障碍了。

语言是作家手中的武器,作家应该成为语言的守护者。

我记得,卡尔维诺曾说,我们的语言正经受着瘟疫的侵袭,他认为:“文学,也许只有文学,才能帮助人们产生防止语言瘟疫传播的抗体。”

语言的苍白、语言的平庸确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要尽力反抗这样的语言。

我希望能不断地突破自己,写出准确、新颖而富有活力的句子,使我们的母语绽放出的光亮。

除了语言,我还特别注重细节。

有人说,文章的大意思是由无数的小意思凝聚而成的,我很认同这一点,我觉得细节就是文章中自由呼吸的气孔。

在散文《灶屋》里面,我曾写过一个细节。

看一个家庭主妇是不是贤慧,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她用过的抹布干不干净。

干净的抹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它放在锅盖上烘干后,就好像苏打饼干一样。

我的一个朋友以前每次洗完碗,总是将抹布随手一扔,自从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每次都会洗得干干净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文学是慢的艺术,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但我却乐在其中,我觉得句子碰撞发出的清脆的声响,非常的迷人。

修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从“意思”到“味道”的过程。

当我们写完初稿的时候,只能说我们的意思到了,里面有火气,还有杂质,只有通过反复的修改,才能像熬汤一样,熬出醇厚的味道来。

在交稿之前我还有特别的一个仪式——反复地朗读。

我觉得好的作品必须要经得起朗读,所有的艺术问题说到底都是节奏问题,一切都要服从于节奏,要让情感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统一起来,节奏对了,气息也就通畅了,读起来就会很舒服。

文学是用来柔软、抚慰、滋润心灵的,一个作家的起点就是真诚,我们必须对这个世界怀着巨大的善意,去珍视生命中的微光。

当我们用最大的真诚写下这些美好的句子,读者就会喜欢你的作品。我始终相信一个作家的真诚,读者是完全能够感受到的。(完)

(0)

相关推荐

  • 【百场读书分享会】谢小敏:阅读,让我爱上写作

    [把阅读当成一种兴趣 自我懂事开始,我便有幸接触阅读. 我的母亲是一个乡镇书店的负责人,这就让我有了一个亲密接触阅读的机会,也是我爱上阅读的原因. 我是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在我小的时候,许 ...

  • 【西南作家散文】罗兴美/生活造就写作

    西南作家散文 生活造就写作 罗兴美(四川)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句被说俗了的话,而今我还要继续来阐释自己的理解,没有办法,生活又给了我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我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会对这劳神 ...

  • 文学函授学校

    文学函授学校 美文墨夜 高中毕业那一学期,我参加了"土记者"班.半年上文学课,由几位语文老师讲写作技巧,练习写诗歌.散文.小说. 步入社会后,我写了几年的新闻.通讯稿,产生了写文学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龙凤山笔会点滴》

    龙凤山笔会点滴   我是一个喜好文字的人,但仅限于写点小文章小感悟,聊以自慰而已.未曾想过,一个还没摸到文学门槛的初学者,也能够参加笔会.当我站上悬于半空的龙凤山玻璃吊桥时,懵懵然,晕乎乎,疑心自己在 ...

  • 【西南作家作品赏读】李毅梅/情恋一城,我为你点赞

    西南作家作品赏读 情恋一城,我为你点赞 李毅梅(广西) 今天,我收到了<西南作家>签约作家.我的好友胡跃宁先生赠予的两本佳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这两本书,一本是由文汇出版社 ...

  • 【西南作家新刊快递】 曾令琪/好风凭借力

    开卷/主编寄语 好 风 凭 借 力 曾令琪 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不停.当读者朋友们收到2017年第四期新刊的时候,祖国的大江南北,好多地方已经白雪皑皑,时序进入到深冬了.但我们的心里,依然灿烂着党的十九 ...

  • 【妙评集锦】周子明/新干线佳作品读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周子明:1957年生人,籍贯山西省万荣县.1988年出外经商后落户侯马.近年来长居北京谋业.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坚持写作. 新干线佳作品读 周子明  因为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

  • 跟着汪曾祺学写作

    我不喜欢跟风,尤其在学习方面. 在现代的文学圈子里,迷恋汪曾祺先生的人几十上百万,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汪迷俱乐部",甚至还有人以研究汪曾祺过活. 我不知道国外文学圈是否有这个现象, ...

  • 名家谈写作 | 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汪曾祺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我比较同意老的提法:"从生活出发& ...

  • 陆老师谈写作11:作文语言有讲究

    听说 关注的人变得更聪明了! ‍ 作文语言就有讲究 文/陆生作 有一位科学家,从月球上带回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要展出,在介绍牌上,科学家这样写:月球上的陨石.有一天,来了一位文学家,他将介绍牌上的内容改 ...

  • 名师谈 | 麦家谈写作:写作要关注自己的心灵,和语言紧紧握手

    本 文 约 21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 文 | 桃花月球 麦家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编剧,著有<解密><暗算><人生海海>等多部长篇小说,几乎每一部 ...

  • “笔杆子”谈写作系列№18:老舍谈文稿写作,不愧为语言大师

    笔苑自用学习研究的实体书籍 文章来源:笔苑公众号 "笔杆子"谈写作系列文章共109篇. 这些文章是"笔苑"从诸多文章高手和文字巨匠的100余本公文写作类实体书籍 ...

  • 名家谈写作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中国作家公开课》| 李玲谈写作、阅读与生命:在文学中与人生相遇

    2021年5月7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教授题为<写作·阅读·生命>的专题演讲.北京语言大学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了此次课程. 作家在文学 ...

  • 《中国作家公开课》 | 李玲谈写作、阅读与生命:在文学中与人生相遇

    2021年5月7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我校李玲教授题为<写作·阅读·生命>的专题演讲.校内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了此次课程. 作家在文学中表达他的人生观 ...

  • 想有效提升文笔,读这三本书少走很多弯路:大作家深入浅出谈写作

    先分析一个场景: 一个男生在街上看到一个人把狗咬了,连忙跑回家. 气喘吁吁地告诉他妈妈:"不好了!妈妈,街上有个人把狗咬了!" 他妈妈一听,眼睛瞪得灯笼一样大:"什么?只 ...

  • 谈写作:写散文大忌是空洞,想提高文笔必读纳博科夫

    文/晏砚砚 刚刚读了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这位朋友请大家帮忙看一下他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并说自己写了十年,问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就不把全文拿过来了,只摘下来一段给大家看看: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