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20年中国路:略带失意的零售巨头

作者:李又寻欢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中国的本土企业很少再去对标沃尔玛,也很少再去沃尔玛的门店学习、考察或是借鉴。抛开供应链层面不谈,在经营层面,沃尔玛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方面确实越来越少了。
3公里死亡圈,5公里死亡圈——遥想当年,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时,带着让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恐惧的强势而来,舆论一边倒地宣传说:一般在其周边5Km范围内其他商家的商业利润难以达到预期,甚至有亏损的风险。
但很遗憾,在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或许曾出现过的这个神话,在中国市场更多停留在了纸面的喧嚣上,很少成为事实。就算有,也只在初期有个别地方发生过。
沃尔玛的中国之路,一开始确实很轰动。
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开出第一家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当时,中国零售业对于连锁经营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因此沃尔玛的门店几乎成为中国零售业的观摩课堂。大批企业朝圣一般前往深圳,从陈列、货贺、商品、价格、动线,甚至地砖的品牌、大小,都希望能够模仿得更像一点——家乐福进入中国后也受到了同样如此高的“礼遇”,以至于当年时常会有因本土企业在家乐福卖场内抄价或拍照导致双方发生冲突而见诸报端的事件。
不谈家乐福,回到沃尔玛,我们用非常简短的篇幅来回顾一下他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这个习惯了“美式思维”的全球零售业老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似乎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进入中国长达5年的时间里,沃尔玛一直蜗深圳、东莞、厦门等华南区域,直到2001年才试探性进入贵阳、长春等城市,而同行家乐福借助地方政府“违规潜行”,四处扩张,门店数大幅超越沃尔玛;
▲沃尔玛一开始本想以山姆会员店为主力业态在中国市场拓展,但当时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都与这一业态不匹配,因此开出的山姆会员店存活率不高——一直到2009年,这一业态在中国市场都只保留了北京、深圳、福州3家店;沃尔玛不得不将其购物广场(大卖场)作为主力业态在中国市场发展;
▲相比其他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疯狂扩张,沃尔玛在中国开出第100家门店——2007年底开业的长沙店,用了整整11年,这还是在陈耀昌接手中国区全面改变开店策略之后。某种程度上说,沃尔玛错过了中国零售业开店抢位的黄金时代;
▲2007年,沃尔玛收购好又多。但由于好又多非自营店比例较大,很多门店产权复杂,再加上文化难以融合,遭遇了整合难题。一直到2012年,耗时5年,对好又多的整合才算基本完成;
  ▲沃尔玛在进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照搬美国沃尔玛的经营模式以及行事方式,缺乏对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导致沃尔玛2006年以前在中国开店缓慢并长期处于战略性亏损状态;
  ▲2013年开始,沃尔玛开启开店与关店双模式,时任中国区总裁高福澜对媒体表示,未来3年(2013-2016),沃尔玛将开设110家新店,同时将关店约9%左右的门店。在此期间,沃尔玛也推出了线上业务——移动端App速购,同时切入跨境电商,并全资控股了1号店;

 ▲据2015年中国连锁百强数据,沃尔玛在华有432家店,2015年销售额735亿元,排名第6位;截至目前,沃尔玛从未透露在华整体是否盈利,20年来,这个问题仍然是个谜。但曾有相关负责人透露,山姆会员店业态是盈利的。

回顾在中国发展的20年,沃尔玛有最初的青涩、转变的迷茫、适应本土化的阵痛、壮大后的“绯闻”,整合好又多的烦恼,市场的不景气,当然,与家乐福灵活的手段、大润发黑马的迅猛、麦德龙独特的模式相比,沃尔玛始终有一丝丝失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牛B轰轰的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日子,现在也并不比沃尔玛好过到哪里去,就算是被业界又当成神一般的大润发,2015年的业绩也同样下滑了。
另外,灵兽传媒创始人兼CEO陈岳峰认为,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本土企业很少再去对标沃尔玛,也很少再去沃尔玛的门店学习、考察或是借鉴。抛开供应链层面不谈,在经营层面,沃尔玛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方面确实越来越少。当然,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家乐福等其他外资零售企业身上。
不过,陈岳峰也表示,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为中国零售业培养和输出了大批专业、高水平的行业人才,这个贡献的作用对于行业来说是不可估量的。
截至今天,沃尔玛仍然还是全球零售企业的老大,但不同于以往全方位的优秀,沃尔玛的老大地位更多体现在规模上,在很多中国零售企业的看来,至少在中国市场,沃尔玛与他们心目中的最优秀的零售商正渐行渐远。

或许,这才是沃尔玛真正要引起重视的。(灵兽原创作品,谢绝转载,未经授权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