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大寒时节如何食补?古代园林随着时令的变化,有哪些不同?
度过了艰难的2020,临近新年之际,巧妙的是腊八节碰上大寒,古人说"大寒遇腊八,喜鹊唱山歌",寓意大寒与腊八节同一天,说明是祥兆,即将有好事发生,预示着2021年人们生活向阳花开、风调雨顺、平安喜乐。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是表示天气寒冷到极致的节气,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骚客吟诗作词来感叹大寒冻人之气,陆乃翁就在多首诗中以大寒为时间背景,抒发内心情感,例如"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一句就借大寒来歌颂边疆将士不畏严寒为国征战驰骋万里,也表明自己愿做这报效祖国的忠义之士。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大寒并不仅仅代表寒冷萧索之意,就历史渊源来看,大寒更多代表"喜迎新年"之意。
大寒节气时常在岁末时节,中国古代是个小农社会,大家在大寒节气里除了干农活为下一年收成作准备外,还要为迎接新年而奔波,腌腊肉、酿米酒、赶年货、写春联、扫尘洁物、除旧布新。
"寒沙梅雪路,微雪酒香村"描写大寒时节用一盅用秋收时节收割的新米酿造的热酒散寒取暖,俗语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这时候就需要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酒撒上姜末,消散漫天飞舞的大雪倾覆而来的冰冷。米酒也是春节家庭待客以示热情地助兴杜康,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寒之中国吃食文化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秦一统六国之前主要的烹饪方式是烧烤,并且没有烧烤界的杠把子孜然和辣椒,人们将狗、猪、羊、鹿、鸡、鸭、鱼等肉类放在火上烤,称之为"燔"。在大寒这样的秋冬肃杀之际,秦以前的古人也会利用蒸煮的方式烹煮食物驱寒保暖。
虽然秦时并未出现植物油,也没有炒菜的铁锅,但是古人还是讲求荤素搭配,不过当时的蔬菜还不如现在丰富,主要有葵、藿、薤、葱、韭等"五菜"。
在大秦帝国当中有个关于卫鞅吃食的片段:"一陶盆蔓菁炖羊肉,一盘鲜韭,一盘青萝卜,一盘野苦菜",这都是当时秦国上层贵族在冬季常吃到的食物,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加入清甜爽口的萝卜,寒中回暖;苦菜配烈酒,尽显赳赳老秦的刚猛本色。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进入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朝代,在吃食上已经达到精细艺术化,已经形成了"烹、炒、煎、炸、炝、煮、焖、烘"等一百多种烹饪技法,但是并不讲究大吃大喝,简单而清淡,例如御宴要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同时也讲究吃食符合时节,"立春时的一张春饼,谓之咬春;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秋季里,新采嫩藕胜太医;冬日里,萝卜白菜保平安",追求不时不食,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特点烹煮符合时令的菜。
那在大寒的这十五天里,古人们都吃些什么呢?
腊八,八方来财,万事粥道。腊八粥是大寒必吃的一道传统佳肴,人们将五谷杂粮、红枣、枸杞、南瓜泥、百合干、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和家人一起品尝,祛湿补气。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不是说洗手炒肉丝,这个"羹"就是汤汁,寒冬腊月,更是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羹汤,古人们会在大寒时节煲上一盅鸡汤,在鸡汤中加入各种药材,不仅很补,还能起到食疗的作用。
中医理论上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能够滋补驱寒,在寒冷的季节吃上一碗温暖的糯米饭,全身都会更加暖和。糯米饭是由糯米、猪肉、花生、红枣、枸杞等热量较高的食材蒸煮而成的,适合养胃暖胃、补中驱寒。
大寒之中国南方园林文化
《佛罗伦萨宪章》中给园林下的定义是:"园林就是天堂,是人们休息和创作的场所",大概就是指园林是最理想的终极住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风格不一,但都是追求艺术美感,又兼具实用性。在中国,南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虽是不一,但都重趣味、在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古时造园,讲究"天人合一"的景致之美,将园林里的建筑群、一草一木融合人的精神世界,赋予其生命。
古人将园林的构件分为:叠山、理水、植物、建筑。叠山与水流,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建筑多以"曲径通幽处"为妙境,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等的庭院,配之以游廊曲栏、池中青石等小设计。
植物也是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园林增添无尽韵味,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之主角会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而不同。
在《红楼梦》前五十回当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出现的植物便有"菊花"、"玫瑰"、"海棠"、"梅花"、"蔷薇"、"梧桐"、"芦苇"、"荷花"、"丁香"、"月季"等数十种,这些植物顺应时令发挥装饰园林、呼应人心的作用。
在大寒时节南方园林里必不可少的是水仙。水仙以其清冷柔美之姿和花开料峭寒冬跻身于花中"四雅"与花中"四友"之列,在距离立春最近的大寒节气里,大雪覆盖星星点点的梅花,在庭院走廊的各个廊坊角落种上"花香透彻心骨"的水仙,为整个园林带来春意盎然、祥瑞温馨的景象。
大寒之中医养生文化
《灵柩·本神》上说:"智者之养神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中医理论认为,大寒节气,是"运"、"气"的循环变化的开始,春天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人们的身心也要顺应时节而作出调整。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阳气肃杀,夜间更甚,古人主张大寒时节"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七情不宜过度。古人唱道:"大寒大寒,防风防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对于体质弱的人来说"望春大寒之后,迎而夺少阳之气"是一项重要内容。
进补的食物量应当酌量减少,可添加些桂皮、生姜、柴胡、人参、半夏等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顺应将来春天的升发之气。若有高血压、心脏病者,不宜一早起来喝人参、黄芪酒。冬季五脏与肾相对应,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湿热之邪入肾经亦为多见,致引起发热、腰痛、小便热赤淋痛;湿热煎熬津液又能形成砂石藴结、淋痛之症。
大寒时节宜进补切忌辛辣,多进补羊肉、乌鸡、粳米、黑豆、黄豆、板栗、桑葚、豆腐、茼蒿、韭菜、南瓜、山楂、葡萄、石榴"补气、滋肾阴、益肝阴、强筋骨"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