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粗布衣
看一部抗战剧,里面有一战士在纺棉线,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母亲和我小时候天天穿的粗布衣。
一想到小时候,回忆都充满了甜蜜。夏日斑驳的阳光,聒噪的蝉鸣,半爿西瓜,屋后的青石板;冬天冰封的河道,母亲的新衣,父亲的压岁钱,还有每家每户厨房的香飘四溢……感觉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无忧,无虑,心无旁骛。虽然吃得简单,穿得更简单,但每次都吃得那么香,穿得也那么开心。
说到穿,就是全身上下都是妈妈织的粗布衣,开始纽扣都没,一根绳带扎住,后来有了打结的盘扣。衣服都是那种粗粗大大的,颜色也单调,土黄和蓝,都是自家染的。手巧一点的人家,有格子布和一些简单的图案在上面。平时,没人对衣服有什么考究,但一到过年,大家都一视同仁穿上干干净净的新布衣,走亲访友。
我们那里也养蚕,还种植桑叶。我们除了吃一点桑葚,除了看到蚕宝宝风卷残云般不停地吃桑叶,至于蚕吐丝结茧、蚕蛹最后怎么样了,我们一无所知,因为都卖了。
粗布衣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因为粗布衣是棉线织的,所以种植棉花就成了制作粗布衣的第一步。
从培育棉花苗到移栽棉花苗,到西瓜成熟时,棉花已经超过我们身高了。高大的棉花地,里面很空旷,是躲猫猫的好去处。但里面酷热难耐,钻上一会就满身大汗了。
前期的浇水、施肥基本用不上我们小把戏,只是到棉花现蕾开花,结铃吐絮时,把我们抵作整劳力了。采棉花实在费劲,持续时间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采摘完。
还好,采摘以后,轧棉花成了父亲的事,而纺线、染布、织布则成了母亲的专利。那时候,本来家里地方就不大,要摆一台纺线机,母亲坐在纺线机前,一只胳膊吱呀吱呀转动纺线机,一只胳膊一张一合,把一根根棉线缠在针锤样的东西上。线纺好后,还要上浆、染色,最后架上织布机,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哐当哐当看金梭穿梭。
后来看宋人写的《九张机》,里面写道: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 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 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 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
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
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 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感觉母亲和她们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贫下中农,一个劳动妇女,母亲哪有时间去东想西想的,她能做到织机前,都是利用劳动归来下工后的空隙。她白天要上工,三餐还要做饭,晚饭后还要洗衣,一个人整天就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停地在转,在转。稍稍有点力气,又爬上织机了。
一匹一匹的布织好后,接下来选一天,把村上唯一的裁缝匠请家来,给每人量体裁衣,高高兴兴做一回衣服。当然,衣服做好后是不能立即穿的,是要深埋箱底,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翻出来,十分隆重地穿上。
后来,镇上有咔叽布卖了,外套可以用买来的布做了,既挺括又好看。于是,我们最向往的黄军装就有了,父亲的有四个兜的蓝咔叽中山装也有了。这时,衣服做好被母亲收起来后,我们就天天盼望着快点过年,盼望着天天过年,好让我们早一点穿上新“军装”,早一点和小伙伴们穿着新“军装”南征北战。
再后来,有了的确良布,有了喇叭裤,有了旅游鞋,可以做雪白的衬衫,可以让我们脱下心里开始嫌弃的臃肿、松垮、丑陋的粗布褂子和“灯笼裤”了,可以不再一双布鞋走天下了……我们一直在穿着的潮流中奋力争先,一直在各大品牌间逡巡徘徊,粗布衣离我们越来越远。
不知过了多少年,突然被网上的棉麻衣服感兴趣了,对一些老式的粗织布有关注了。觉得原来看不上那些对襟,那些盘扣都是那样的高雅、有特点,觉得那些粗粝的布料是那样的精致、有品位。原来好多人都开始穿汉服,穿唐装了,还别有一番风味。心动不如行动,当我们重新穿上粗布衣服时,完全没有了惭愧和自卑,相反是满满的傲娇与自豪。
而且最最主要的是不仅布料舒服,而且穿着也舒适,这是我们经过了多少种类衣服以后的切痛经验。从小不觉得,老跟着时髦和潮流赛跑,弄得自己精疲力竭,原来真的返璞可以归真。
据《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或御寒的东西。《易经·系辞下》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意思是, 黄帝、尧、舜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人们以服饰来分贵贱,定尊卑,使天下得到治理,取法乾、坤二卦。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我不禁想起《论语》中二篇,一个是《乡党篇第十·六》,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又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意思是,君子不用天青色与铁灰色做衣服的镶边,不把红色紫色做日常私居之服。当暑天时,在室内穿葛单衣,但出外必加上衣。黑衣内用羔羊皮的裘,素衣用小鹿皮裘,黄衣用狐裘。在家私居时所穿之裘,较出门所穿者稍长,又把右袂裁短些。夜睡必有寝衣,其长过身一半,下及两膝。冬天把狐貉皮来做坐褥。除去在丧事中,大带上没有不佩一切备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余所穿裳,总是开剪斜幅缝制的。吊丧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岁首,必穿着朝服上朝去。
一个是《乡党篇第十·七》,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意思是,斋戒前,沐浴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日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换个房间。
原来穿衣在中国古代是有礼仪规范的,特别是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礼仪活动时,着衣都有讲究,而且每个朝代的也存在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国历代《舆服志》详细了解到。
今天穿衣虽然没有过去那样严格的规定,但还是有着装礼仪和要求的。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就一定是好的,但传统的东西毕竟延续了几千年,是有文化沉淀和经过时间检验的,我们尽可能地遵守,既要舒适,也不忘协调。就像我们传统的粗布衣,现在看来既舒适又新潮,将来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推崇,但也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毫无顾忌地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