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尊重不了“祥林嫂”,又何谈成为好医生?

著名作家刘心武在他的《承接倾诉》中表示,“倾诉是一种有尊严的人生行为。任何亵渎、玩弄、压制、禁绝倾诉行为与倾诉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即使是‘病态的倾诉’也要尊重,医生难道可以不尊重患者吗?

他举了祥林嫂的例子。这个鲁迅先生《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总想跟人倾诉关于她爱子在冬天里竟被狼叼走了一事是如何的“真没想到”。可是,不光鲁四老爷和太太,就是跟祥林嫂社会地位差不多的那些人,也无人愿善意、持久地承接。所以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

倾诉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祥林嫂是人,人总是需要宣泄的。如同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有吸收就必须有输出。人的心灵,也是如此。而人生的大悲苦,莫过于倾诉的欲望竟不能获得哪怕仅仅一个“他者”的承接。

刘心武说,《祝福》最可贵之处,不仅体现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面上,它深刻地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加以了揭橥,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承接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地达到人类大同。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倾诉的欲望都不能获得机会,那么其内心的激烈活动,要么带来“爆发”、要么带来“灭亡”,总之“惊雷”滚滚。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许多“祥林嫂”,在医疗领域,更是如此,因为疾病催化因子的存在。

作为一名医生,回想往日接诊的一幕幕,我们是否真正承接了每一位患者的倾诉,是否真正做到了听诉不厌烦;是否真正抚慰了患者害怕和受伤的心灵;是否真正满足了他们翘首以盼的心理需求?

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赵国光曾经所说,每名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可是,作为医生,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我们是否愿意去了解、去倾听呢?

在接诊过程中,因为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医患双方难免都存在苦恼、怨恨和不平,他们挣扎在各自的主张中,难免会囿于对自身公平的追寻,催化矛盾的升级。

可是,面对患者,我们是同样抱怨,还是主动承接呢?显然是后者。只有真正进入病人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

患者的倾诉,如果我们愿意用耐心去承接,而不是敷衍了事,那么打开的就是心结,化去的就是焦灼、痛苦、不安、害怕等等,而盛开的则是和谐。而许多时候,患者想要的也正是这些。相比病痛的解除,他们更愿获得心理、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抚。

所以,不如静下心来,承接每一位患者的倾诉。这也是每一位优秀医生本就应当具有的良好职业素养和高尚品德,不是么?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既然是人学,就要有温度、有感情。

芬兰坦佩雷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istonordback曾讲过:当你对病人有一颗挚爱之心时,你就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在临床治疗中,会碰到很多结果不令人满意。爱病人,才能关心和理解病人的痛苦,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去总结、研究、千方百计提高治疗效果,以病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医学博士特鲁多墓志铭上也有云:“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而这种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医学人文的真谛。

如著名西医院士樊代明。他曾介绍,都说樊教授医术好,别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别人治一般他效果显著。我靠的只是科学么?当然有科学,但有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不只是靠科学。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个进门,会和病人先聊几句。你们村在哪?今年种什么?收成怎么样……离开时我最后走,轻轻带上门,和病人微笑告别。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病人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关怀、暖意、信心!因为他对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疗,效果能不更好么?

还有国家名中医王永钧,他行医的“秘方”,就是一颗为病人服务的赤诚之心!即关爱病人、尊重病人。他理解病人身体抱恙时的无助感,再微小的帮助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温暖。王永钧说,他觉得自己对病人的付出很值得,为他们看好病后,心情会非常好。

以及国医大师周岱翰,他曾介绍,他总希望做到“三个满意”:第一,让自己满意。对病人要诚心诚意,诊疗病人要认真负责,对方以生命相托,自己也要尽心尽力;第二,让病人满意。病人患病,痛苦彷徨,要让病人尽快减轻痛苦,重拾对未来的希望;第三,让社会满意。遵守医德医风,为病人着想,让医院和社会满意。所以,“来者不善”的病人总能被他的如沐春风轻易化解。

心灵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苦难。就算患者深受病痛折磨,若是他们在医生爱的感召下,重获心灵的力量,那么他们就能征服自己,疾病不过是生命过程中,上苍的考验罢了。而且,患者还会永远记住你,世界上救命之恩,总会带来神奇的际遇。

所以,不若学会承接患者倾诉,让他们灵魂的回乡之路不要再被堵死。

结语:以上观点,有不当或未尽之处,还望大家见谅。也希望大家能予以指正,提出更多的意见,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