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众大臣拖字诀拖死桓温,桓冲顾全大局谢安崛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71篇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入朝晋见,司马曜让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
对于桓温此番入朝的目的,朝野众说纷纭,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和谢安,晋室天下就要落入他手。
王坦之曾亲手撕毁司马昱的禅位诏书,如果被桓温知道了,桓温一定不会放过他,忧惧之色溢于言表,谢安则神色不变,对他道:“晋朝国运存亡,取决于此行。”
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会见朝廷百官时,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更是汗流浃背,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对桓温道:“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呢?”
桓温有些尴尬的笑道:“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
面见谢安和王坦之时,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帐动,谢安发现了郗超,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谢安的从容自若给了桓温一定的迷惑性,以为朝廷有所准备,一时不敢动手。
卢悚攻入宫廷虽是一场闹剧,民间却有传言桓温是幕后主使。
为了撇清关系,桓温拘捕了尚书陆始,送交廷尉处置,罢免了桓秘的官职,还有很多人因此株连坐罪,唯独提拔毛安之为左卫将军。
桓秘是桓温的弟弟,无辜受到牵连,对桓温深为不满。
正当犹豫要不要篡位自立时,桓温忽然患病,在建康停留十四天后,于三月初七返回姑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是年夏,桓温病情加重,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垣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
袁宏草拟完后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却责备道:“你本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
谢安审阅时,又横挑鼻子竖挑眼,亲自加以修改,十几天都没有定稿。袁宏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道:“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可以再等一等。”
就这么一拖再拖,竟拖到了桓温病逝,加九锡之事也不了了之。
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前来探望病情,询问桓温应该如何安置谢安和王坦之,桓温道:“他们不由你来安排。”
桓温的潜台词是,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公开抗衡,自己死后,不是桓冲所能控制的,如果杀了他们,无益于桓冲,反而会失去声望。
七月十四,一代枭雄桓温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桓温在历代史书中评价不高,甚至视为奸臣。但我觉得,将其当做奸臣有失偏颇,是后世统治者为了政权稳定不得不鄙薄他。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到了东晋中后期,司马氏名存实亡,曹操可以篡汉,司马炎可以篡魏,桓温为什么不能篡晋?
假设一下,如果桓温篡位成功,并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王朝,史书又该如何评价他呢?说到底是成王败寇,他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诚然,为了独掌大权,桓温确实杀掉或迫害了以庾氏、殷氏为代表的政敌,但类似的事曹操和司马炎也干过,甚至更过分。
数十年后,又一个枭雄刘裕崛起,并最终取司马氏而代之,他的所作所为和桓温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没必要厚此薄彼。
桓温最大的问题是格局不高,太汲汲于个人权势,而没有将心思全部用在建功立业上,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临终前,桓温担心世子桓熙才能不足,让弟弟桓冲统领他的兵众。
这时,桓秘和桓熙的弟弟桓济心有不服,谋划杀掉桓冲,接管桓温的权力。桓冲知道此事后,不敢进入府内。
桓温死后,桓冲当机立断,先派身强力壮的士兵拘捕了桓熙和桓济,然后才去吊丧。之后,桓秘被废黜,桓熙、桓济被迁徙到长沙。
司马曜下诏,安葬桓温依据汉代霍光及安平献王的旧例。桓冲谎称桓温留下遗嘱,以他的小儿子年仅五岁的桓玄为继承人,袭爵南郡公。
七月二十五,东晋朝廷以桓豁为征西将军,督荆、扬、雍、交、广五州诸军事;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及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桓豁之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寻阳。
虽然桓氏的权力相比以往并没有下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化。
桓冲代替桓温以后,一改桓温的嚣张跋扈,对王室竭尽忠诚。有人劝桓冲杀掉那些有威信、有声望的人,独掌大权,桓冲不从。
桓温在任时,对人处以死罪全都是擅自决定,不请示朝廷。桓冲认为应当由朝廷核准,于是凡属死刑全都事先上报,等待批准再去执行。
此时,司马曜尚年幼,桓温又刚刚死去,谢安想请褚太后临朝摄政。
王彪之反对道:“前代人主年幼,尚在襁褓,母子不可分离,所以可以让太后临朝。即便如此,太后也不能擅自决定国事,还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如今主上已经十多岁,快到加冠完婚的年龄了,反而让堂嫂临朝,于情于理不合。”谢安不听,坚持己见。
八月,褚太后再次临朝摄政。谢安之所以这么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公,二为私。
于公,谢安不想将辅政重任交给桓冲;于私,他想要自己专权。
九月十二,东晋朝廷以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兼管吏部,共同执掌朝政,东晋由此形成了内有王谢外有诸桓的格局。
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五月,桓冲以谢安历来深孚众望,想把扬州刺史让给他,自己到外地任职。
扬州是东晋的核心地盘,也是桓氏的老巢,桓氏之人都不乐意,全都扼腕痛惜,苦苦劝谏,郗超也竭力劝阻,桓冲不听。
五月初十,东晋朝廷下达诏令,以桓冲为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谢安领扬州刺史,全都加侍中。
由于桓冲的顾全大局,以及谢安的异军突起,东晋朝廷迎来了一段相对风平浪静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曜是幸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