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6年穿越而来的东方书店,独得昆明百年“风趣”
文明街52号 是一家奇特的书店
这里有一个“八不卖的规矩”
不卖成功励志 不卖心灵鸡汤
不卖成仙修道 不卖养生保健
不卖发财宝典 不卖野史禁闻
不卖算命卜卦 不卖厚黑谋略
带着好奇的心,洋芋君走进了这家书店,书店上的牌匾是诗人于坚写的“东方书店”,推开窄窄的雕花古门。不大的空间被一本本书堆得满满当当,却又不显得局促。
一楼入门处是一个被书本堆满了的小小的吧台,吧台头顶的菜单上写着西南联大下午茶“汪曾棋版、钱穆版”,再向四周望望,旧书桌、旧物件、旧书本随意散落;闻一多、冯至、胡适、林徽因......的黑白照片逐字排开。
1944年美国人米勒特拍下了当时的东方书店
东方书店的全名,叫“东方书店1926”,一间穿越百年而来的书店。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的昆明人王嗣顺先生回到家乡,受民主和科学的“先声”滋润,创立了“东方书店”,选址文明街,专售“三民主义”等进步书籍,也收售古旧图书。
时间的平行点在这一年里意外的重逢,在昆明“东方书店”开业的同时,欧洲著名汉学家普罗赛先生在伦敦也开起了一家“东方书店”,专售中国的古旧图书。两家书店,一东一西,在大洋的彼岸遥遥相望。
图源:《西南联大》纪录片
转眼来到了1938年,炮火连天的中国下,西南联大师生们“辞却五朝宫阙”徒步两千多公里南迁昆明。他们的到来,打破了这座边陲小城的宁静与闭塞,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子好学之风。
联大师生专门为昆明市民举办演讲:闻一多论诗、刘文典讲《红楼梦》、吴晗讲形势......讲到山河破碎,国已不国时,台上痛哭失声,台下群情激奋,昆明市民与师生们,同仇敌忾,意气相逢。甚至在周末下午,有的老板叫伙计关上门板、锁上铺面。一起赶往省师礼堂去听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演讲。淳朴的心向着精神的导师敞开,寻求真理成了像呼吸般自由的事情,这是迄今为止,昆明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仅仅1943年和1944年之间,昆明城新开的书店就多达48家,清瘦的读书人鹄立昆明街头,汪曾祺,朱德熙等大家来来往往。东方书店的门口常常支起大瓦数的灯泡,灯下,连冬衣都典当出去的学生,捧书夜读。
说这是一个书店,倒不如说是文人学者的大书屋。抗战时期图书资源被封锁,甚至一度断绝,各路学者到此处互换旧书、交流碰撞。尽管硝烟弥漫,思想的碰撞缺从未中断。
欢送抗日从军同学 图源:西南联大博物馆
教学在轰鸣中进行,八年的时间,日本飞机281次袭击昆明。为了躲避空袭,西南联大将上课时间提前,10点左右就把上午的课讲完,教授、学生带着各自的干粮、书本分散到四周的村子里躲避,下午3点以后再接着上下午的课。
彼时的昆明,物价已经高出战前的三十倍以上,教授们的工资平均每个月不到六百元,购买力相当于战前的十七八块钱。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穷,人尽皆知。一次有乞丐向朱自清要钱,一听是联大的教授,就立马不要钱了,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图源:《西南联大》纪录片
往往最是这般艰难困苦,联大师生们的心就越为纯粹,心怀“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你听,这是“读书人的脊梁”。
今天的东方书店,在旧址上重新屹立,旧书、旧桌、旧椅、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过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