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103):最难素璧鉴古今 自然沁裂打眼睛
一件素玉璧的真仿看点举例
素璧最难鉴古今,老料能不辣眼睛?
一件素璧(图1):
图1-1
图1-2
直径11厘米、孔径2.5厘米、厚0.3厘米。
自古玉璧有和田玉、有地方,料不能成为辨识依据;璧最简易,型无法成为辨别理由;素璧光面,无纹可供辨鉴。只有在工、沁关系上考辨了,难度非同一般。
目测观感:
(1)自然沁入
光透层次丰富、浓处不透淡处不规则絮云状分布,深浅有别、晕散自然,为沁入肌理的自然沁入(图2),自然之美跃然而出。
图2-1
图2-2
(2)自然绺裂
璧面呈现绺裂(图3),裂未贯通、裂边的玉僵诠释了绺裂的成因——因玉僵风化而导致的自然绺裂,裂为沁门,沿绺裂沁深,沁裂关系对应自然。
图3
(3)自然蚀斑
沁重部位,蚀斑重重(图4),蚀斑呈现自然态(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沁入伴生自然蚀,伴生自然,沁蚀关系对应。
图4
(4)砂痕历历
璧面呈现砂痕历历(图5),无需放大目测可见的解玉打磨痕为文化期至战汉以前制玉工艺特征(参见《古玉学步(181):高古玉打磨工序中的解玉砂痕迹举例》)。
图5
如此多自然态因素留存,能否鉴识为一真?且慢,还需细致查考人工痕迹与自然沁蚀的相容关系。
(1)蚀斑上留砂为蚀上工
历历在目的砂痕不避蚀斑,部分砂迹越过蚀斑,并且在蚀斑底部留下深坑(图6),是为蚀料上工而非工艺后蚀;
图6-1
图6-2
(2)故意留砂非古工
壁面所留砂痕刚硬、超长、粗细变化夸张无度(图7),非古工(手工兽、毛、麻)打磨的细密、软绵、杂乱、短续的痕迹特征,为现代工具“此地无银”的故意留痕。
图7-1
图7-2
(3)孔壁残留打磨砂非管钻砂
孔径2.5厘米的古玉壁为管钻开孔,古工管钻开孔一般遗留细密的管钻旋磨痕(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此壁所留砂痕为打磨痕而非古工管钻旋磨痕(图8),为现代工具开孔后的手工修磨覆盖。
图8-1
图8-2
(4)壁面意外留痕露端倪
细致辨别,璧面留一处工具痕迹,非古工切割、打磨痕迹特征,亦非砣痕特征,为现代工具的速度痕迹风格,应为不经意间的工具触碰残留(图9)。这个壁面意外留痕露出仿古端倪,可为本次辨识的一个很好注脚。
图9
这是一件风蚀老料仿古玉璧,其余如料自带嫩透非埋土老熟等看点勿需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