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十六讲:战国的纵横家是靠什么能够成功的?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话题,那就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怎么成功的?

在战国时期,随着不断的互相争战,逐渐形成了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这七个实力最强的国家。在这七个国家当中,实力也是有差别的,并且强大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战国初期形势图

在这七个国家当中,魏国是战国初期就已经强大了起来,魏国继承了晋国中最为核心于肥沃的土地,在此基础上本来实力就很强。

公元前400年,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同时任命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吴起同时为魏国训练出了一批最为精锐之师,那就是“魏武卒”。

“魏武卒”采用精选的募兵制度,使用多层铠甲保护,超强度负重训练,再加上技击与射击训练,可以说训练出来的绝对是战国时期的“特种兵”,特别是“魏武卒”可以免除家庭的田赋劳役,更是激发了战斗力。

魏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往西压制秦国,占领“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在黄河的西岸,居高临下,俯冲渭河流域,给秦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秦国被压缩在渭河平原的一小片区域。

但是,魏国的强大之后,就渴望恢复晋国原先的霸业,吞并韩、赵,先后同韩、赵作战,但是东方的齐国可不愿意再看到这一幕,那样的话,就会对齐国产生压制和威胁。

于是,齐国就联合韩、赵同魏国作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马陵之战,魏国两次大败,魏武卒也损失过半,至此,魏国开始衰落了下去。

同时,“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秦国实力大增,秦惠文王趁魏国被齐国打败出兵伐魏,占领了河西之地。

从此之后,魏国就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南方有韩国、北方有赵国、东方有齐国、西方有秦国,河西之地也丢失了,魏武卒也伤亡惨重。在此情况之下,魏国不得不放下低姿态,同各国联合,首先联合韩国和赵国,因为共同面对西部秦国的威胁。

就这样以魏国为主导,三晋(韩、赵、魏)为核心,联合燕国、楚国,到了战国晚期时候,秦国成为最大的威胁,也会拉上齐国,合六国之力来对秦国,从而形成了“合纵”局面。

“合纵”就是纵向的国家,以中间为核心,联合南北,共同对付中西部敌人,其实主要是秦国。合纵的提倡者主要是公孙衍、苏秦。

公孙衍以魏国作为合纵的发起者,而苏秦说服燕国作为合纵的发起国。

苏秦影视形象

苏秦能够说服燕国,这主要是因为燕国地处河北北部、北京、辽宁南部,地域并不太大,并且与齐国有仇,面临齐国的威胁,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以国家面临严重威胁,不得不与赵国等国结盟。

所以与赵国等国结盟,对燕国来说,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

但是,合纵的同盟并不牢靠,也可以说是各自心怀鬼胎。魏国虽然被削弱,但是韩、赵对它有防范之心,只是因为共同面临秦国的威胁而已。

在合纵的几个国家当中,韩国地域较小,但是占据河南中西部核心要地,特别是控制崤函古道和韩卢古道,这块地方是秦国进入中原的关口,所以韩国虽小,但是抗秦的关键性诸侯国,中原诸国都不愿意看到韩国被灭,这也是韩国一直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赵国地处北方,与游牧民族接壤,英勇善战,特别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成为强大的国家,是战国后期秦国最致命的威胁者。

而齐国地处东方,资源丰富,盛产盐铁,善于经商,民众富有,并且与秦国并不接壤,不构成直接的威胁,但是齐国也不愿意秦国过于强大威胁三晋(韩、赵、魏)。

如果秦国吞并三晋,那么自己就会受到秦国的威胁。同时齐国也不愿意看到三晋统一,因为三晋统一,就会形成中原霸主,自己实力又会受损。

而齐国还面临一个重要的威胁,那就是南方的楚国。

楚国在战国后期,占领了越国大部分领土,空前强大起来,强大的楚国对齐国也是致命的威胁,所以如果合纵联合楚国对付秦国,秦国被削弱,那么楚国就会过于强大,对齐国也没有好处。

齐国往往游离于合纵之外,偶尔也会参加。

秦国灭掉义渠国,吞并巴蜀,打破了中原地区的平衡

齐国最希望看到的还是中原的均势,这样对自己最安全。中原各方诸侯力量均衡,国内国富民安是齐国的目标。

而南方的楚国是个地域面积广阔,和欲望也很大的国家,同时民风强悍,英勇善战,不断蚕食临近国家。

楚国本来就不遵守中原礼仪,它的外交策略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主,典型的现实主义国家。

楚国虽然不愿意看到秦国强大,但是一旦秦国用利益引诱楚国,楚国又会背离与其他国家的联盟,所以楚国是合纵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子。

在相当长时间内,楚国只想“浑水摸鱼”,哪方有利就靠近哪方,与中原诸国“貌合神离”。

但是,当秦国占领了蜀地,领土和军事实力迅速扩张,并且占据了长江上游,还可以从汉中、湘黔两个方向夹击楚国,这时候楚国才意识到秦国成为了它最大的威胁,这才真正投入到了抗秦的联盟当中。

对于秦国来说,最初并不是中原诸侯国需要防范的国家,相反魏国才是。魏国衰落之后,秦国失去了压制自己的力量,通过变法后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原地区的均衡。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秦惠文王先是收复了“河西之地”,后来又打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义渠国,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通道。

秦国不断地蚕食了东方的韩国、魏国领土,引来了东方各国的恐慌,于是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张仪影视形象

为了瓦解“合纵”联盟,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相国(宰相),张仪采取的策略就是“连横”,连横就是东西结盟,对抗南北的国家。

因为魏国是合纵的重要核心国家,为此,张仪对于魏国是软硬兼施,一方面拉拢魏国,另外一方面又攻打和蚕食魏国。

秦国先是拉拢齐国,陈述合纵对自身没有利益,出兵出粮,可是得不到中原的半寸领土。

同时又用利益拉拢楚国,允诺对付韩魏,分享中原领土,至此,齐国游离于合纵之外,而楚国则是反复无常。

秦国进一步猛攻韩国、魏国,逐步分化瓦解合纵。

但是,当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蜀国,同时又灭了北方的义渠国之后,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后逐步占领了韩国的宜阳,从此控制了东进中原的道路。

并且张仪又引诱楚怀王入秦,最终楚怀王又死在了秦国,这让东方国家认识到秦国不仅勇猛彪悍,而且毫无任何道义可言,于是东方六国统一一致抗秦。

齐国和楚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再加上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军事实力大增,从北方威胁了秦国。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在范雎、白起的辅助下,秦国对关东六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秦国面临空前的压力,不得不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拉拢齐楚,与齐、楚结盟,仅仅对付三晋。

并且此时的秦国已经逐渐强大到了可以对抗六国的地步,当秦国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主力之后,东方诸国已经没有实力与秦国相抗衡了。

那么,“合纵之策”彻底失败,而秦国也不需要“连横”就可以直接对付诸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合纵”合的是诸国之力,但是各国之间肯定又有矛盾,注定了结盟不会牢固与持久,而“连横”则主要是以秦国实力为基础,只要对齐国和楚国诱之厉害,联盟就会瓦解。

而“合纵”注重的是“合”,而“连横”注重的是“破”,在战国纷争的时期,依靠结盟的“合”肯定不能统一,只能维持中原地区短暂的稳定与均衡。

一旦共同的威胁消除之后,彼此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这样,很快就会各个击破,并且最终只有依靠武力才能统一中国。

“合纵”和“连横”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中原地区的韩魏两国成为了斗争的焦点。

秦国、楚国、齐国围绕他们互相讨论如何获得利益,最终当秦国完全控制了中原区域,那么“合纵”、“连横”就失去意义,演变成了秦国一国来对抗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