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安殿藏宋徽宗御书玉简
苏迅
【作者简介】苏迅,70年代生于江南小镇,壮年进城谋生,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于多家报刊发表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月报》、《海外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转载。多年从事江南文化和中国玉石文化研究,有数十万字研究论文发表,曾获省市社科奖项。现居江苏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故宫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始建于明朝,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明清两朝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据《钦安殿陈设档》,殿内藏有一件题为“玉尺”的道教法器,根据现存实物来看,其实它并非“玉尺”,而是宋徽宗赵佶为玉皇加上圣号御题玉册之中的一块玉简。政和六年(1116年)在为玉皇加上圣号的祀典中,玉简所归属的玉册被徽宗安奉在汴京玉清和阳宫的玉虚殿内。
玉简单片上刻“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十一字,字内填金,为宋徽宗御书瘦金体。玉简的侧面,在位于上下端各开有直径两毫米的圆孔一个。据《宋史》记载:“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简数从字之多少。联以金绳,首尾结带。前后標首四枚,二枚画神,二枚刻龙镂金,若奉护之状。藉以锦褥,覆以绯罗泥金夹杷。”按宋代一尺等于今日三十一厘米来换算,玉简在宽度上与《宋史》记载的尺寸的误差仅有两毫米,其侧面所开两孔应当是穿缀金绳之处,钦安殿所藏玉简单片与宋代玉册规制一致。至于这片单简何时入藏钦安殿,至今仍是一个谜。
“册”古时又称“策”,由单片的“简”穿缀而成。玉制的册大抵有两种功用:一是作为帝、后的谥册,随葬于陵墓或安奉于宗庙之中;二是作为高规格祀典中的祝版(祭祀时粘贴或书写、刊刻祝文的方版,又称投龙简),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泰山封禅大典所用之玉册。民国二十年(1931年),泰山脚下同时出土了唐朝和宋朝两次封禅泰山时于蒿里社首坛瘗埋的玉册,其中宋真宗的封禅玉册与宋徽宗玉简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宋真宗为宣扬赵宋受命于天的祥瑞,进行过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这其中便包括了东巡封禅于泰山、西祭后土于汾阴、加封五岳之神帝号以及亲至亳州太清宫为太上老君加上圣号等。紧接着,宋真宗在玉清昭应宫内以玉皇为主神,还供奉宋太祖、太宗。如此的布置,实际是为体现出一个由玉皇、太祖、太宗传递而下的传承关系,这个关系使得赵宋的皇权统治神圣而且合法。在当时辽、宋两国复杂的政治、军事背景下,对于皇权神圣性、合法性的认同显得尤其重要。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初一,宋真宗在玉清昭应宫太初殿内举行了与南郊祭天同等级别的为玉皇上圣号祀典,恭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十七字圣号,并奉安玉册以及神服冠冕。由此确定下来了国家对于玉皇的正式祭祀。宋真宗君臣创造性地将给予逝去帝后谥号的玉册应用于给予神明圣号的祭典中,钦安殿内所藏的玉简也正是沿用了这一规制。
徽宗则可以说是一名虔诚的奉道者。和阳宫玉虚殿内,他以道教的最高信仰“三清”作为主神,统摄其他神明。政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他下诏书对玉皇的神格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徽宗认为:儒家礼仪在南郊圜丘祭祀的“昊天上帝”与道教的“玉皇大帝”实际是同一个神,只是名号不同罢了。徽宗对这种“不能致一”表示不安,因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在真宗为玉帝所上的十七字圣号的基础上,将“玉皇大天帝”加改为“昊天玉皇上帝”,以此将二位天帝在名义上合一为一。一个月后,他又下诏说“已亲制玉皇册文,书于玉册。以九月朔,躬谒和阳宫奉上”。钦安殿所藏玉简正属于徽宗所言玉皇册文。原文:“道不可名。而隱於無名。名以既有。则可名於大。可名於小。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强而名者曰道。形而上者曰天。神而應之曰帝。三者同出異名。朕德不類。獲承至尊。惟道之大。微妙元通。深不可識。夙夜祗栗。恐不足以體法而顺承之。永惟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至宰萬化。名殊實同。而昔之論者。析而言之。不能致一。故於徽稱。闕而未备。今興建明堂。以享以配。而名實弗稱。震於朕心。大懼无以承天之休。欽帝之命。谨涓日齊明。恭上尊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其令有司備禮。奉上玉寶玉册。以稱朕意。”若以玉简每行固定十一字来粗略估计,原玉册当大致由三十五片左右的玉简组成。钦安殿内所藏的这一块,位于玉册之后端。
《宋会要辑稿》中,完整地记录了政和六年玉清和阳宫内所举行的那场为玉皇上圣号的隆重祀典,其所用的礼仪来自儒家礼仪中级别最高的南郊祭天祀典,而不是道教的斋醮仪式。九月初一当天黎明:有司陈细仗于延福殿门之外,军将等援卫以次导引进行,内侍捧舁至和阳宫门外,以俟行礼。前期尚舍设御幄于玉虚殿之东设皇帝位于东陛上西向;设权置玉册、玉宝位于殿上圣像前近南稍东,西向;册北宝南。设黄帝上册宝褥位于昊天玉皇上帝香案之南,北向。置册宝褥位在前。亚献、终献及行事官各以次设位列。陪祠文武官于执事官之南东西相向设玉币(玉以苍壁,币以苍色)、篚于昊天玉皇上帝香案前之左,设笾、豆、簠、簋、尊、罍于圣像前。设道众供奉盥洗盘、匜位于皇帝之前北面,匜居盘西。吏部侍郎并执巾者位其北,南向。绪(诸)行事及陪祠官各服其服。皇帝服靴袍,乘舆赴御幄。礼仪使俛伏跪,奏请是后奏请皆俛伏跪,皇帝执圭、搢圭、奠圭、奠玉币、再拜、盥蜕、执爵、奠爵、饮福,前导行礼还位,并礼仪使赞相直(其)仪。皇帝行恭上昊天玉皇上帝尊号之礼。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整套坛谴陈设是按照传统儒家礼法来布置的。但它又有所创新,其中玉册、玉宝的摆放方式及位置出自宗庙上谥册、谥宝的仪典,而总体的框架,以及奠玉币、盥蜕、奠爵、饮福等节次则来自于南郊圜丘祭祀天帝。在其中一个细节上,徽宗做了一些改进。当年真宗为玉皇上圣号时奉安的是玉册与神袍衮冕,这是一种以事人之道事神的拟人化表达。而徽宗在玉清和阳宫内所奉安的玉册与玉宝,是对于玉皇神格设定的进一步“制度化”。后世的道教宫观内玉皇神像的两侧往往站有捧册、捧印的金童、玉女各一对,这正是承袭了徽宗“玉册与玉宝”的制度,并进一步将其具象化。
投龙简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个环节,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形成。帝王在举行黄箓大斋、金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把写有祈请者消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山简、土简、水简三种。山简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唐玄宗封禅泰山玉册,为粉白色玉,共l5简,每一简长29.5厘米左右,宽3厘米,厚l厘米。玉册上共l35个字,为隶书,末尾有两字楷书“隆基”,书法精湛,结构庄重。在简的上下两端,横穿一孔用以穿绳连接各简。唐玄宗玉册祭文从撰文到书写均由唐玄宗本人完成。玉册在明朝时曾出土过一次,但被朱元璋再次掩埋,1931年玉册再次出土,为当时的军阀马鸿逵所得。1971年马鸿逵去世的时候将两件玉册交给台湾国民政府,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宋真宗封禅泰山玉册,白色闪玉,共l6简,每简长29.5厘米,宽2厘米,厚0.75厘米。玉册上共227个字,为楷书,书法自然洒脱而又天真拙趣。宋真宗玉册祭文是由大臣冯拯撰写,书写则是由宋真宗本人完成。玉册在明朝时曾出土过一次,但被朱元璋再次掩埋,1931年玉册再次出土,为当时的军阀马鸿逵所得。1971年马鸿逵去世的时候将两件玉册交给台湾国民政府,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宋神宗济水投龙玉简,于2003年7月在济源市济渎庙小北海龙池出土,长17.5cm,宽8cm,厚1.6cm。玉简上刻有文字内容为:“大宋嗣天子……三七人开启同天金录道场……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该玉简是北宋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登基之后遣大臣诏诰济水神时投送。宋王朝在此地专门开设“金箓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入金龙玉简。现藏河南省济源博物馆。
宋徽宗投龙玉简。青玉质,有土沁,高37.7厘米,宽8厘米,厚1.8厘米,一面光素无纹,另一面竖刻七行楷书并填朱,是宋徽宗为祈求福寿所投:“大宋嗣天子臣佶。伏为月临仲夏。时乃炎蒸。保佑眇躬。祝延万寿于明威观崇禧殿功德前。命道士三七人。开启保夏金箓道场一月。罢散日设周天大醮一座。二千四百分位。闻天告地。请福延龄。恭祷真灵。特陈大醮。今者告祈已毕。斋事周圆。谨依旧式诣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鉴此丹恳。乞为腾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大宋崇宁四年。太岁乙酉六月丙寅朔三日戊辰。于道场内吉时告闻。”该玉简是投入水中的“水简”。为王懿荣、罗振玉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文综合陶金、王宣艳等有关研究文章,部分图文源于《紫禁城》杂志、北京电视台微博。一并鸣谢。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感谢苏迅原创公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