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昆阳之战”胜利之谜(转载整理自百度网友)

有些人一直很好奇“位面之子”的梗怎么来的,为什么把刘秀叫做“大魔导师”“宇宙战士”等,本期专栏,把这些梗解释一下。科普一下笔者这里关于“昆阳之战”的一些认识。

“位面之子”梗的来源就是光武刘秀成名战-昆阳之战。

要解释“位面之子”,离不开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其中玩梗的揪住了其中两点不放:

1.史书里都说了有陨石啊,刘秀就是凭借陨石砸死新军的啊,这是板上钉钉的啊,他运气爆棚~

2.1万多打42万?不可能!一定是刘秀会魔法召唤了狂风暴雨(也有质疑昆阳之战新军人数注水夸大的)

简单介绍: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决定了新、汉军的命运,以及未来的历史走向。但是这一场战争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王莽军队到底有多少人?后世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记载王莽有四十二万人之多,最后刘秀抓住机会大破敌军。刘秀为什么能击败王莽?只是靠运气和“陨石”?王莽军队真的有四十二万人吗?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战争。

先解释第二点的兵力问题:

新、汉军对比

新军人数分析:

王莽篡位之后开始大规模改革,改革涉及到很多领域,经济、官制、币制、土地、租税等领域都有所改革。此次改革不仅项目繁多,法令变动也很频繁。古代朝令夕改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一些贪官污吏会趁改革之机压榨百姓,百姓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被官员罗织的罪名判刑。而且黄河改道以及一系列的天灾摧毁了社会经济,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并没有赈灾,反而是不断的加赋,最终导致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对新朝政权。

汉军起义后迅速攻占昆阳,并且与宛城形成犄角之势,王莽意识到危机后决定把首要目标放在汉军身上,之后开始纠集重兵来围剿汉军。

以下为笔者第一次修改记录(2019年11月):

《后汉书·光武帝纪》: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意思就是王莽派遣王寻、王邑率兵四十二万人,对外号称百万大军,前往颍川,之后又派遣一些虎、豹、犀牛、大象等动物前来助威。此次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是秦汉两代的出师规模的巅峰。但是王莽军队真的有四十二万人吗?我们看看不同的史料是如何记载此事的。

《汉书·王莽传》:莽将严尤谏曰......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派遣三十万人,但是征召一年都没有凑齐三十万人。这一条记载同比《后汉书》的记载就缩水了不少,原本的四十二万打了个折扣,也就是王莽军队不足三十万人。

《东观汉记》:時漢兵八九千人,留王鳳令守城,夜出城南門。二公兵已五六萬到,遂環昆陽城作營……

这段记载在原本不足三十万人上面打了一个折扣,也就说王莽军队才六万人左右。

《论衡·恢国篇》: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王莽遣二公将三万,战于昆阳。

这段记载又打了折扣,说王莽军队只有三万人。(讲道理,42万调动起来真的太多,前面的如果打了败仗也许后面动员的还没来,笔者觉得42万是总计划。但王充这里的三万感觉又过少了,王充生活东汉在光武,明,章,和帝4朝,按理说他的《论衡》记载应该是最真实的,可这里的数据有些过于保守了,故以三万为最下限吧,毕竟不能再少了)

《后汉书》的成书要晚于其他三书,成书于南朝宋,距离“昆阳之战”已过去四百年。《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论衡》是由东汉思想家王充编撰,《东观汉记》是作者为班固、陈宗等人编纂。首先《后汉书》的可信度要弱于其他三本书,因为其他三书离昆阳之战爆发时间最近。《东观汉记》和《汉书》的作者都是班固,班固在《汉书》中说王莽欲集合三十万人,但是集合一年都没集合完毕。之后在《东观汉记》上面写王莽军队为六万人左右,很显然这个还是很有可信度的。《论横·恢国篇》记载了王莽军队三万人左右,这个应该是低估了,因为当时王莽统领天下怎么可能只有三万人。综上所述,王莽有六万人左右,外加上一些运送粮草的民夫、壮丁,总体人数也不过十万人左右。(保守估计,多的话也可以当作十余万)

以下为笔者第二次修改记录(2020年4月),算是打第一次的脸,自我纠正一波看法和新的结论:

因为兵力悬殊之大,所以有些人不相信,觉得有水分。更是扒史料来证明昆阳之战新军只有五万或者十万。对此本人坚持历代以来公认的看法,以史书记载为实来浅谈。

以本人仅知的史料,这场战争,东观汉记、后汉纪、后汉书、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另,艺文类聚也有记载。………………………………………………………………………

《汉书·王莽传》

又诏:“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司命孔仁、兗州牧寿良、卒正王闳、扬州牧李圣亟进所部州郡兵【凡三十万众】,迫措青、徐盗贼。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车骑将军王巡、左队大夫王吴亟进所部州郡兵【凡十万众】,迫措前队丑虏 。

这是汉书王莽传里记载的,应是地皇四年正月或者二月份左右下的诏书。看诏书王莽是打算着重对付赤眉,大抵是之前王匡和廉丹率十万大军镇压赤眉失败,所以王莽打算再次集结更多兵力对付赤眉。但是应该还没来得及行动,便听闻梁丘赐等人被杀,更始称帝。所以他将原本打算对付赤眉的主力军用来对付汉军。………………………………………………………………………

《后汉书·光武帝纪》

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

王莽王邑率百万大军,其精兵四十二万,五月份到了颖川,与严尤,陈茂会合。………………………………………………………………………

【后汉书·光武帝】

 【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这段史料表明王莽是下了血本对付汉军,招募猛士,选练武士,征兵法者六十三家几百人,又命巨无霸为垒尉,看史料 巨无霸是垒尉,不是让他驱猛兽杀敌的,猛兽是用来助威的,而不是参战。旌旗和器械粮草等物,千里不绝。自秦,汉以来没有出师如此之盛,如果只有十万怎么可能会用这句话。………………………………………………………………………

《东观汉记》

【時漢兵八九千人,留王鳳令守城,夜出城南門。二公兵已五六萬到,遂環昆陽城作營,圍之數重,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塵熛連雲,金鼓之聲數十里。或為地突,或為衝車撞城,積弩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

为什么东观汉记是五六万呢,那是因为各家史偏重不同。记载的时段不同而已,这里是夜出城南门,二公兵已五六万到,二公是王邑和王寻,兵已五六万到,不是五六万兵已到,这是两个概念,这是已经到了五六万的兵,这五六万兵是前锋而已,先队兵马。

四十二万兵不是小数,不可能是一下子都到,只能陆续向昆阳城驶进,后面还会有兵。………………………………………………………………………

 《东观汉记·傅俊》

傅俊从上迎击王寻等于阳关,汉兵反走,还汝水上,上以手饮水,澡盥须眉尘垢,谓俊曰:“今日罢倦甚,诸卿宁惫邪?

新军没到之前,刘秀听闻王莽王莽大队要来,想截新军于阳关,没想汉军见新军兵盛,退回昆阳。刘秀中途还有闲情雅致喝水洗脸梳头并问傅俊:今天好累啊,你们累吗。估计傅俊很心塞,这都兵临城下了,你还发型不可乱。但也侧面反应,大军日行速度不快。………………………………………………………………………

《后汉纪·光武帝纪》

【時二公至城下者且十萬人,世祖幾不得出。嚴尤說王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稱尊號者在宛,然進大兵向宛,彼必奔走;宛下兵敗,昆陽自服。」邑不聽。

后汉纪记载的是至城下者已经有了十万,刘秀差点没出来。严尤向王邑进言说昆阳城小但是坚固,不如先进军宛城,宛城看到大兵来了必然奔逃,昆阳自然投降。但是王邑不听。从这里看出这是刘秀突围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有了十万大军了,刘秀差点没出来,可能双方冲突了下。这侧面说明大军是陆续而来的,后面的兵马正源源不断向昆阳进军。………………………………………………………………………

《后汉书·光武帝纪》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后汉书记载和后汉纪一样,时段都是刘秀突围的时候,刘秀差点没出来。刘秀突围以后去郾、定陵搬救兵,昆阳离这里大概三百里的样子,刘秀去的时候可能比较快,因为人少。但是回来的慢,因为诸将不愿来援助昆阳,是刘秀陈说利弊,发挥口才说动诸将,史书虽然简言意骇,想必刘秀不可能一时半会打动他们。而且还不是去一个地方。应该僵持了一段时间,即使一天对于昆阳也很重要。回来的时候就是一万多人马,行程肯定不会那么快。从刘秀突围以后到回来至少要四天左右。那么刘秀突围的时候城下已经有了十万,回去的时候想必肯定不止十万。

《资治通鉴》

【時莽兵到城下者且十萬,秀等幾不得出。尋、邑縱兵圍昆陽,嚴尤說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邑曰:「吾昔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讓,今將百萬之衆,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遂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鉦鼓之聲聞數十里,或為地道、衝輣撞城;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不以軍事為憂。嚴尤曰:「兵法:『圍城為之闕』,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邑又不聽。】

资治通鉴也是记载十万,刘秀差点没出来。不过资治通鉴偏重也不同,这里严尤两次向王邑进言,王皆不听。而且王邑说要以百万大军踏平昆阳城。如果只有十万大军,他岂不是太能吹牛?四十多万吹吹牛说百万还过得去,区区十万敢大言不惭的说百万?

………………………………………………………………………

《艺文类聚》

【又曰: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来征,莽欲盛威武,王齐则[三字有讹脱,《太平御览》九十作以振山东,至驱六字。]虎豹犀象,奇伟猛兽,以长人巨无霸为垒校尉,秦汉以来师出,未尝有也,时汉兵八九千人,二公兵以五六十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且围之数百重,有流星坠寻营,营中正昼有云气,如坏山直下营而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上选精兵三千人与战,大破之,杀司徒王寻,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滍水为之不流,更始以上为大司马,遣之河北,安集百姓,破邯郸,诛王郎,入宫收文书,寻得吏民谤毁上言可击者数千章,上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也,更始遣使者立上为萧王。又击破铜马,受降適毕,贼亦两心,上敕降贼各归勒兵待,上轻骑入,按行贼营,贼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由是皆自安。】

艺文类聚这里记载的是五六十万,这是笼统的记载,也就是归纳概括而已。

这里的五六十万是四十二万 严尤和陈茂的兵马。

至于说论衡记载是刘秀五千pk新军三万,以此来说新军只有三万。这是看到一个版本不用去核查?

在网上本人还看到有的论衡版本是这样的:

【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百〕万人战於昆阳,雷雨晦冥,前后不相见。汉兵出昆阳城,击二公军,一而当十,二公兵散。天下以雷雨助汉威敌,孰与举脂烛以人事谲取殷哉?】

因为论衡的三万的三是坏字,脱字而已。以前的是纸张书,如果书籍久了,湿了等。墨水晕染,百字会变成三很奇怪吗。

《论衡‧语增篇》

【汉诛王莽,兵顿昆阳,死者万数,军至渐台,血流没趾。】

这都死了万数,兵力只有三万?可能吗。

《后汉书·光武帝纪》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这场战争最后,光淹死的都万数起步,汉军获得粮草等一个多月搬不完,这是十万兵力的场面?两军交战死伤多少?淹死估计得几万。

《汉书·王莽传》

【大风飞瓦,雨如注水,大众崩坏号呼,虎豹股栗,士卒奔走,各还归其郡。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雒阳。关中闻之震恐,盗贼并起。】

王莽传里写明了,除了战死的,其余的皆回其郡县了,王邑只带几千人回去。

总结:还是坚持42万兵力的看法

个人觉得那些说昆阳之战只有五六万的可能是独立看史料了,诸史都没有问题,只是偏重时段不同而已,不然后汉书的作者就是根据东观汉记,后汉纪等从新编写后汉书的,东观汉记记载的五六万他焉能看不见?为何还要再记载十万,那是因为他们写的时段不同而已。

何况,十万大军只是刘秀突围时候的兵力,非两军正面交战时的兵力,王邑还没围打呢。而且记载五六万兵力的时候,后面是围数十重,难不成围数百重也十万?「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遂围城数十重」、「作营百余,围城数重」、「遂环昆阳城作营.且围之数百重」

故此,后汉书等十万大军只是前军而已,四十二万大军绵延一百多里,剩余兵马过几天赶到不是不可能。六月一日两军才正真大战呢。

王邑的战败固然是轻敌,他确实不是优秀的将领,所以他才会失败,因为以他的才能不足以统帅四十万大军,看看历史上能统帅如此兵力的都是些什么人。

刘秀冲击中坚时候,他只率一万多人摆阵,勒兵不许其他人马动,固然有轻敌原因,但昆阳城小摆不开这么多人,人马多了会发生动乱,局势更不可控也是事实。

理论上来说正面刚但凡人马多一倍也是打不过对方的,王邑的一万多人pk刘秀三千也是足够的。奈何刘秀的战术是擒贼先擒王的。

那些想歪曲昆阳之战的人无非是想弱化刘秀,所以但凡看到几万的记载不会多想,便自以为发现了真相。也不想想自古以来那些史家大家都是傻子吗,怎么真相就叫他们发现了?

第一点:关于所谓陨石的问题

重头戏:这里给网上不明真相的又不太看历史的网友解释一下“陨石梗”的来源。

《后汉书·光武帝纪》是这样说的: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环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这段的翻译就是:不料夜间,一颗流星坠落在营中,白天,又有一团浓云犹如山崩一般对着军营陨落下来,又在离地面不到一尺地方骤然消散,军营里的军士们都吓得伏在地上。

大家看清楚了没?是晚上有流星,白天有浓云啊这些异象。笔者翻遍后汉书关于昆阳的“陨”字在原文中也就这一个,可是不看翻译都知道这里的“陨”肯定是动词啊,“陨落”一类的。真的没有陨石!怎么可能真有陨石?

昆阳又不是多大的城池,真有具有杀伤力的陨石汉军怎么可能不受影响???网上说“陨石打败42万的”醒醒,适度玩梗。

如果认为非要用陨石梗来解释昆阳之战的胜利那就是典型的没逻辑。照这个说法,所有的以少胜多战役都靠脑补超自然现象来解释吗?巨鹿,淝水,鄱阳湖这类以少胜多都是呼风唤雨来取胜吗?显然不可能。

其次,大家看这段翻译可知,浓云并没有陨落下来,没杀伤力啊。流星那就更不必提了(更不可能有杀伤力)。古人打仗迷信对这类异象还是恐惧的,所以整体上对士气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刘秀这边的汉军大概也就幸运在这吧,在长达半月余的昆阳攻防战中,遇到异象了。(注意这只是《后汉书》的说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别说“陨石”一类在《后汉书》找不到,就是上文提到的“流星”“浓云”等异象也就在《后,-汉,-书》中独有,其他早于《后汉书》的史书如《汉书》《后汉纪》一类,在昆阳之战中皆没有记载“流星”“浓云”,后世信多少得看自己的角度了。笔者个人偏向这是范晔在《后汉书》因崇拜光武帝而进行的“神化”,这倒没有政治立场,纯属他的个人喜好(毕竟南朝宋和东汉隔了近400年,他没有必须美化这场战役的必要)

汉军人数:

昆阳之战时昆阳有守军九千多人,将近一万人。而且刘秀还前往定陵县抽调了一万七千多名精兵,总计加起来两万多人。刘秀所在的绿林军本身在南阳郡就有很深的根基,而且还得到了南阳郡豪杰们的支持,所以其战斗动员能力要远强于王莽。毕竟王莽离这里非常远,战争动员能力、后勤补给能力都不如刘秀。

昆阳之战总体过程大致如下:(大致翻译《后汉书》记述了)

前期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纳言将军严尤根据以往作战的失利教训,认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

王邑听不进严尤的建议,傲气十足地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时,就因为没有能生俘他而受过指责,现在统帅百万大军,碰到敌人城池,竟绕道而过,不能攻下,这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威风!应当先杀尽这个城中的军民,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岂不是更痛快吗!”

于是王邑仍然坚持以十万大军围攻昆阳。王凤、王常等见新莽大军逐渐云集昆阳,形势十分严重,刘秀所率三千骑兵在颍川西北遇见新军后,也引兵退回昆阳,加上汉军其他退入昆阳的一些零星部队,昆阳守军共约一万人。王凤等鉴于双方力量十分悬殊,对坚守昆阳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阳城中的官兵也惊惶失措,担心妻子儿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区刘秀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大家说:“目前我军兵粮缺,而城外又有强大之敌,如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势必都不能保全。况且刘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无力挽救我们。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敌各个击破歼灭。现在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同立功业,反而贪生怕死,能只顾各守自己的妻子财物吗?”诸将领等听到刘秀这些话,大怒说:“你怎敢教训起我们来!”刘秀听了便笑着站起来。

恰在这时侦察员回来,报告说:“王寻大军即将到达城北,军队连绵百里,还看不见后卫。”王凤等向来轻视刘秀,见当前情况急迫,才互相商量决定,请刘秀计划破敌之策。这时刘秀经过分析情况,便做了决策,以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自己当夜和宗佻、李轶、王霸、臧宫、马武等十三骑(这里真的就13个人!不禁感慨刘秀这是一个怎样风华绝代的男子啊2333,这般战斗力在帝王里绝对是top级别的存在),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部队,准备对新军内外夹攻。

新莽大军进到昆阳,即按照统帅王邑、王寻的命令,开始围攻昆阳城。新军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把昆阳包围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之声于数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新军挖地道,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机弩向城内狂射,箭矢像雨水倾泄。城中的军民不能外出行动,连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战斗最艰苦时,守将王凤等人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他们投降,否则,便不算建功立业,因而,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这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新军搏杀这时严尤看到昆阳难以在短期内攻下,便又建议王邑说:“兵法讲围城要留一面,我们应当让昆阳之敌逃跑一些,使他们传播失败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敌。”

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又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继续加紧硬攻昆阳,使自己几十万大军,屯兵坚城之下。(大家可以看出,笔者这里的严尤是很有想法的,在之前的,蓝乡、沘水之战中他吃了刘演刘秀兄弟的大亏,这里明显谨慎多了。但奈何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役离不开失败一方的猪队友“送人头”,可以说王寻王邑二人的刚愎自用是新军失败的重大原因,换一个“正常人”也很难输的这么惨)

中期

城内的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新莽也无可奈何,虽经反复攻城,昆阳城仍屹立不动。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的设想,难以实现。

昆阳突围出去,乘机出城调集兵将的刘秀、李轶等十三人,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各地兵马时,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阳增援。刘秀对他们说:“今天如果能破敌,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万倍,我们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们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呢?”于是各营将士遂跟着刘秀、李轶等一齐向昆阳地区开进。

新汉两军昆阳攻守战正在胶着状态,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终于被迫投降 。但这个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莽军军心,传宛城已破,绿林军(汉军)主力将至昆阳。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新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汉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六月初一,刘秀、李轶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汉军到达昆阳地区。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李轶率主力跟进,刘秀军在逼近新军四五里地时,即摆开阵势,准备出击。王邑、王寻也派兵数千前来迎战。刘秀亲自率领人马冲杀,斩新军几十个人(种过地的这武力值就是不一般),跟随的将领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小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见了大敌,却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请你总在前面率领我们作战,我们共同协力破敌”!

刘秀接着又率领将士再行向新军攻击,新军被打得大败,刘秀军斩杀新军近千人。刘秀率兵连着打了几次胜仗,这就大大地鼓舞了汉军的斗志,杀减了王邑、王寻的锐气。刘秀等在昆阳外围与新军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着进一步瓦解新军的战斗士气,鼓舞昆阳城内汉军军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汉军的胜利,他把写有宛城汉军已获胜,“宛下兵到”的密信,射进昆阳城内,同时也转落到新军手中,引起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的恐慌。

新军将士看到,一个小小昆阳,大兵压境,苦战一个多月,都没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万汉军,则更无法对付。

后期

刘秀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新军的中坚。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自以为很容易打败刘秀。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敢死队的对手,新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新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

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杀之声,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军队最前线的的先头部队十余万左右大军迅速土崩瓦解。

新莽军本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早已对王莽政权痛恨之极,经起义军内外夹攻,自然弃阵而逃。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注意:新军溃逃途中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河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分析史料可以清楚看出,没有暴雨和大风,新军也必败无疑了,顶多死的人要少些,汉军附带的威力要弱些。新军已经溃散得在四处奔逃了,军心已散,主帅已死,即使大晴天也绝翻盘机会。风雨只是附加伤害而已,决定性因素很明显是战术战略,而不是某些营销号中刘秀“召唤暴雨台风”,人家两军阵前难道还跳大神求老天爷帮忙吗?话又说回来,下暴雨也很正常啊,昆阳之战不是打了半天而是长达半月有余,之前如果一直不下雨,这时候下场大雨☔真的不需要刻意神话啊)

战争后续:汉军缴获了新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战争影响:  昆阳之战的影响十分大,新军惨败导致王莽的新朝统治不稳,不光是王莽自己内心都非常惶恐,整个新朝上下都为之惶恐。原本王莽就是篡西汉的统治,现在刘氏宗亲卷土重来,仅刘秀带领的部队就让新朝惨败,更何况天下还要那么多的起义军。而且昆阳之战汉军获得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之后部队扩张速度非常快,不久打入长安, 终结了新朝的统治。

战争的结果: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同时,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演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

总结评价:每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都离不开优秀的指挥者。“昆阳之战”充分展示刘秀个人的野战能力和临危不惧的军事素养以及战略眼光,绝非简单一句“幸运”和“陨石梗”可以概括。

成功本来就是能力与运气的交织(能力还是占绝对的大头)。要知道“天上真掉馅饼,你也得张着嘴接着啊”,成功者总是善于抓住“机会”。此外,昆阳之战的新莽政权和玄汉政权意义重大,但对刘秀个人而言只是个人刚开始的起步,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刘秀也因此一战成名。

刘秀最精彩的却是单车巡河北的经历。那段王郎称帝满河北通缉刘秀对刘秀才是真正的生死攸关的日子。

要说刘秀真正的“幸运”,笔者觉得不在昆阳之战,而是滹沱河遭遇王郎追兵,河水几小时迅速结冰,追兵赶到,河水冰面又迅速破裂那段,,,那个才是真的有点“玄幻”色彩。可惜各版本的史料对此一笔带过,觉得很合常理(???当然这也同样可能是史料的“神话”,至少《后汉书》是这样)

总之刘秀在割据河北,扫荡中原政权的中后期笔者个人觉得才是高潮。对于昆阳之战实在不宜过度“神话”乃至“胡乱科普。

最后一首词总结下昆阳之战:

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宋)李纲

汉家炎运中微,坐令闰位余分据。南阳自有,真人膺历,龙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豁达刘郎大度。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虎豹哀嗥,戈鋋委地,一时休去。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最后再说几点,愿了解东汉这段历史的,个人建议先看《东观汉记》、《后汉书》、《后汉纪》原文版,

再次是《续汉书》、《资治通鉴》和《太平御览》。实在看不下的可以尝试纪实小说题材的,这里推荐黄留珠先生的《刘秀传》和曹金华先生的《汉光武帝刘秀评传》。

如果是网络作家写纪实这块,两个天涯论坛的写的比较好,一个夜起听花落的《东汉开国风云录》,一个志意无双的《刘秀开国往事》,此两本除却在线阅读,作者也都联系出版社发售了实体版~

论文这块,光武帝争议较大的“度田事件”。个人首推袁延胜教授的《东汉度田再论》。

因为他这篇分析的比较集中,也结合了之前澄清度田成功的学者看法,算比较全面的了。知网可以下载查看。

其他的研究刘秀的学者,推荐黄留珠、臧知非、曹金华、赵正鹏一类。研究东汉较多,像澄清光武帝的“度田”,纠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受阶级斗争影响的“失败论”以上学者都发表了大量论文做出了新看法和澄清。

最后的最后,科普下光武帝历代评价:

马援:①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燕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②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冯衍: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率宛、叶之众,将散乱之兵,歃血昆阳,长驱武关,破百万之陈,摧九虎之军,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祸乱,诛灭无道,一期之间,海内大定。继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绝业,社稷复存,炎精更辉,德冠往初,功无与二。

张纯: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班固: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

刘庄: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刘杰:帝英勇明断,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验矣,岂在穷兵黩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固宜。恭惟圣朝海宇宁谧,桴鼓不惊,居者无输馈之劳,行者无征战之苦。昔之变乱服色,昼战夕糒;今其子孙饱食暖衣,耕田凿井,熙熙皞皞,不知帝力之何有,顾不胜欢。

曹植:夫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逝。军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徵,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

诸葛亮: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薛莹:①宽博容纳,计虑如神。②十数年间,扫除群凶,清复海内,岂非天人之所辅赞哉?③皆有冀于非望,然考其聪明仁勇,自无光武俦也。

司马彪:①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②号称中兴,虽初兴者,无以加之矣。③中国既定,柔远以德,爱慎人命,下及至贱,武功既抗,文德术修。

石勒: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司马昱: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

袁山松:数年之间,廓清四海,虽曰中兴,与夫始创业者,庸有异乎,诚哉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体,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据乎万乘之上矣。

李世民: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李靖: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

司马光: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何去非:英雄若世祖者,为难及也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苏辙: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

叶适: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

陈亮: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奋寡而击众,众弱而复强,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大业以济,算计见效,光乎周宣。

郝经:①光武复汛扫伪妄,振踣植偾,以帝王之学润色皇度,贲若草木,复垂统二百年。②光武之兴,条理、文献遂轶西京。几于三代,笃实辉光,基命以德,温纯缜密,服天下以柔道。虽则中兴,同夫创业。③文德轶于高帝,中兴功烈,邃古所无。於乎盛哉!④终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风化之美同于先王,则其功又有大于高帝者焉。”

陈栎:天下已定,用偃武修文,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自陇、蜀平后,非紧急不复言兵。审黄石以存苞桑之诫;闭玉关以息西域之质。数引公卿郎将讲论五经,修起太学,务用安静。广求民谟,除王莽之繁文,还汉家之轻法,三十年间,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功业可谓盛矣。

王泰来:光武天锡义勇,神运机智,戡定祸乱,削平天下,海内蒙恩,德至渥也。

胡一桂: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加以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损上林池御这官,废骋望弋猎之事,勤约之风,行于上下。是以三十年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朱元璋: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①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允冠百王指超过所有帝王)

②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③光武以支庶之余,起于南阳,与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战以定天下,其专用南阳人而失天下之贤儁,虽私而抑不忘故旧之道也。”“任为将师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鲜矣,而光武独多得之。

赵翼: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毛泽东:①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三最)②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黄留珠: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刘秀的“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

南怀瑾: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