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论》新二十四(3):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之西方诸族的种族属性区分和族群划分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四:说出西方学者不愿直面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之西方诸族的种族属性区分和族群划分
第三部分:西方诸族的种族属性区分和族群划分
文|黄饮冰(旧文新发。本文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
西方当今主要族群,其源头主要就是泛日耳曼人和印欧人,当然还有欧洲本土的后裔。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对西方诸族中的主要族群进行种族属性的区分和族群划分。
一、古希腊、古罗马与腓尼基和犹太
1、古希腊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早在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里特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文字、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消失。此时中国正处于殷商的统治时期。
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000年,希腊人的一支——多利亚人入侵古希腊地区,致使迈锡尼文明毁灭,这是前希腊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西方人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来自《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如同中国的《山海经》一样,是一部奇书。此时中国正处于武王克殷时期。
可以推论,克里克文明的消失,与全世界的敌人——华尼安人有关。而克里特文明的建立者,应该是来自中国的尼夏人的一支。青铜、文字和陶器就是证明。迈锡尼文明,可能是华尼安人建立的,被多利亚人消灭,是与世界尼夏人的复兴同步的。多利亚,是华尼夏的变音,华尼夏的古音是ha-ni-sa。
所以,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中国西部的尼夏(华尼夏)人就进入到了古希腊,创立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人是后来迁入的。那么古希腊的发源地在哪里呢?在外西域的安息国一个叫“尼萨”的地方,尼萨音nisa,就是尼夏(华尼-夏)。即居住在尼萨的古希腊人向西迁徙,到了爱琴海与地中海之间的一个地方,建立了新的尼萨城,就是后来的希腊,即“雅典娜”。雅典娜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关于希腊的音变,源头在nisa(尼夏)。
古希腊人与北部的欧洲人,明显是不同的种族。欧洲北部是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为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南欧是地中海类型,为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希腊罗马人。
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00年出现,到公元前120年消失。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消失状态后,欧洲发现了古希腊的喜剧抄本,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2、古罗马——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中国古籍对古希腊没有记载。对古罗马有记载,为大秦。现在对此有分歧,关键是对西海的认识。有人认为西海是黑海,那么大秦就不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了。但我认为是错误的。不同的时期生活于不同地区的族群,西海的概念是不同的,所以西海并不是死概念。
我认为,大秦实际就是指的环地中海,包括小亚细亚、爱琴海及北非一带。所谓西海,也可以西到大西洋。我相信远古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是对整个欧亚大陆或整个地球的了解,这种了解是随着中国众多古族群外迁逐步形成的,所以西海逐步向西方移动是很自然的。欧亚大陆一直就是华尼人的活动场地,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去把黑海当做西海,但最终也会把大西洋当做西海。
当然,在信使时代,也确没有中国人去过大秦的记载。在信史中记载的是中国人听说的大秦。
《后汉书·西域传》有关“大秦”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
条支国,在安息西,去代二万九千四百里。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室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以上历史记载中,“犁鞬”“黎轩”与大秦的发音应是一致的,关键是“秦”。秦的古音应是qian,后来转音成qin。鞬(jian)和轩(轩)只是发生音转的问题,实际是由qian而来,qian就是黔,黔又是由滇(dian)转音过来的,滇(dian)是由古音an转音而来,an是华尼人的故乡——安,安开始的范围是滇,后来扩大到黔,既是现在的云贵高原和湖南南部和湘西。在古华尼语种,没有N、L的区分,犁(li)黎(li)就是古音ni,就是尼。秦也是由古音an转音而来。所以,“犁鞬”“黎轩”完全可以是尼黔,尼是族称,黔是故地。“犁鞬”“黎轩”也可以合音为“黔”(秦)。“大”是加入的前缀形容词——组成历史上的“大秦”。
所以,尼夏人的第一故乡是安(滇黔),第二故乡是大地湾(秦),这些从中国迁出到意大利半岛的尼夏人,称尼黔(尼秦)有什么怀疑的呢?
明朝《三才图会》中的四海华夷总图,有大秦。
以“大秦”一词代表罗马的习惯直至16世纪末仍然存在,例如在《三才图会》中的一幅地图上亦可看见“大秦”这一地方。
《后汉书·西域传》亦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罗马是共和国,“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是很正确的,而且还带有华夏古风。其中“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就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不过了。
古罗马人是尼夏人的一支,保持有与中国类似的人文风俗习惯,实际上古罗马依然代表的是环地海中地区。
3、腓尼基人和犹太——华胡混合人种-尼夷亚种-外西域类型
古代的腓尼基不是指的一个国家,而是指整个地区。腓尼基从未形成过同一国家,城邦彼此林立,有推罗、西顿、乌加里特等。根据考古资料,公元前5000年,腓尼基就有人居住。现在腓尼基人已经消失于无形了。
腓尼基人是古罗马人的对头。腓尼基人的后代是迦太基人。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
古代腓尼基大约相当于今黎巴嫩地域,“腓尼基”一词原意为紫红色。腓尼基的地域北起苏克苏、南至阿克、东起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约公元前3000年代起,迦南人迁入,同化了当地的原有居民。
腓尼基和犹太人是近亲,同属于西闪米特民族。
寻找腓尼基人,这里有两条信息:一是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二是古罗马人称祖先来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为布匿人。胡里(hu-li)和布匿(bu-ni)是同一个音组,都是hu-ni,写成中国字,就是胡尼,这是腓尼基人的种族属性。腓尼基人,与中国的古胡人和古尼(华尼)人都有联系。
再看腓尼基的名称。腓尼基之腓,实际就是古华尼语的黑,古华尼语无f音,f音发h音,所以fei就是hei,写成汉语就是黑,黑在颜色上和紫红是相近的。如古汉语称也称黑色为玄色,玄色就是黑里带红的颜色——青紫色。这就是腓尼基与紫红色的关系。基可能即是夷。所以腓尼基是古华尼语。腓尼基实际就是黑尼夷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腓尼基人的基本种族属性的关键几个点——胡、尼、夷都在其中。腓尼基人的种族属性是胡尼夷。是胡人和华尼人融合组成的族群,这个族群,就是距今9000年前后由华尼人和胡人在两湖地区组成的新族群——华尼-夷。站在胡人的立场上,叫他们为胡尼人(胡尼-夷)也未尝不可。或许这一批人本身就是以胡人为主,融合了部分华尼人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他们是胡尼-夷。
从这里看,我以前在分析中以华夏为主的观点,是把土生于中国两湖及沿海的胡人忽视了。
尼夷人习惯于在湖区生活,有很好的水中航行的技术。他们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因为中国第二次大洪水爆发而离开两湖地区,迁移到西亚,也是可能的。这个推测与公元前5000年腓尼基就有人居住的考古事实是吻合的。
腓尼基人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发明了腓尼基字母表,成为古希腊文字的源头。腓尼基字母,是在中国远古时代存在的原始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在湖南的彭头山,就发现了不少的文字刻符。腓尼基字母与马家窑墓葬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对比可以发现,腓尼基字母的确来源于古代中国。
腓尼基字母表
马家窑文化墓葬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
两湖地区的尼夷人和西部的尼夏人西迁的起始时间,都在距今7800年,共同的原因就是第二次大洪水。这就可以解释西亚到处存在“罗”音的原因,因为尼夷人的语言除带有华尼语的特征外,还带有胡音,u和nuo音是其增加的语言特色。
尼夷人和尼夏人,母语都是华尼语,他们在语言上是没有多大障碍的,区别在于尼夷人语言带胡音。
二、塞种、大夏、大月氏、匈奴、吐火罗
中国对于大夏的了解,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要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为什么要联合大月氏呢?因为大月氏的王被匈奴所杀,大月氏之王的头颅被匈奴王制成了酒器用来装酒喝。而且塞种人也与大月氏人有过交集。这里要慢慢分析和消化。
1、匈奴—华胡混合人种-胡人亚种-漠南草原类型
匈奴是谁?匈奴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在末次冰川结束之时,生活于中国两湖地区到沿海的族群,在种族属性上都属于胡人,他们崇拜日和鸟,如太昊、少昊、河姆渡原居民等。两湖地域的胡人,被从大西南迁移而来的华尼人融合,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尼夷人(华尼-夷,或简称夷)。新形成的尼夷人是一个强大的族群。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为大洪水所迫,一部向北迁移,一部向东迁移,一部留守湖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成了中原神农氏,向北迁移的一部还一直迁徙到了西亚,演变成了腓尼基人。向东迁移的一部,在良渚地区与沿海的胡人相遇,再度进行族群大融合,形成了鸠尼,鸠尼一路北上,在山东演变成了九黎。九黎被华夏族的颛顼大帝打败,九黎集团大分裂,一部逃到草原,恢复了胡人的称谓,演变成东胡;一部南逃,形成东南的东夷;一部变成了华夏族的奴隶——黎民。
东胡在草原兴起,时至夏桀被商汤打败,夏桀的儿子带领夏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北边,夏桀的苗裔融合东胡等草原势力,形成了匈奴。所以匈奴是一部分夏人(尼夏)与草原的东胡人组成的新族群,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成为了中原各国的劲敌。
匈奴起自中国漠南草原的东部,其势力一直在向南向西扩展。向南的扩展是不成功的,因为有中原华夏族的存在。向西则是成功的,其势力一直扩展到了欧洲。
2、塞种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西域类型
塞种人,简称塞人。从目前的史料看,塞种人与欧洲人没有发生过联系。塞种人进入中国史册的时候,住在中国的内西域(新疆),最多扩散到了葱岭进入了中亚,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没有半点基因关系,但奇怪的是,塞种人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与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是同类。
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生活在葱岭、天山及内西域北部,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塞种人也是随畜逐水草而驻,兼事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进入国家时期,其首领被称为“塞王”。
中国的《汉书》多次提到塞种人。塞种人也一直就住居在中国内西域。古波斯语中也有一个词——saka,被译作“萨迦”,汉语文献中还有“烁迦”、“铄迦”,实际都是“萨迦”。
古波斯语来源于华尼语,萨迦就是华尼语的夏家(古音是sa-ga)。从华尼语本身来看,塞音sai,是夏(sa)的音转。塞(sai)就是夏(sa)。塞种和夏家不是一个意思吗?都表明了人的血缘出身。
塞种人,是华尼-夏,即尼夏,但这一支尼夏人习惯自称是——夏,从大地湾迁徙到内西域之后,在伊犁河和楚河流域,从半农半牧的尼夏人演变成了游牧民族夏家人(塞种人)。
塞种人是土生土长的尼夏人。
公元前160年左右,塞种人受大月氏人驱赶,大部向南迁移,并进入青藏西外大陆,打败大夏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小部塞种人成了大月氏的臣属。后来大月氏被乌孙打败,留在天山南北的塞种人又成了乌孙的臣属。
塞种人后来被融合于维吾尔族。现在的中亚和新疆游牧民族中有塞种人的基因。如塞种人是现在哈萨克族操突厥语民族的祖族之一。
今天新疆的塔吉克族是塞种人的后裔。
塞种人具有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特征,这个现象只能说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特征是塞种人本身的特征。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实际就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塞种类型。这才是泛西域地区人种的真实面目。
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实际就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西域类型。他们起初广布于内西域(今新疆),后越葱岭西进中亚、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发展出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所谓的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根地在内西域,发源地在中亚。他们经历了由东向西和由西向东的迁徙历程。中国古史中记载的大夏就是古希腊人重回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尼萨是外西域类型的发源中心,尼萨就是尼夏,也是大夏。
3、大夏、大月氏和塞种最后融合成吐火罗——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内外西域混合类型
结合中西方的史料,中国称大夏的地方,西方人称巴里特利亚,在汉代的时候,中西方在语言上已经有很大的分化,中国人习惯于一字一音,西方习惯于连读,所以中国人语言简单,西方人啰嗦。巴里特应该应该是一个修订词,利亚才是根本,利亚就是尼雅,尼雅也就是尼夏,亦即大夏。巴里特利亚,实际就是大夏。
巴里特利亚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移民在中亚地区建立的国家,史称“大夏-希腊王国”。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斯坦东北部地区的称呼。其位置与中国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葱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相接壤,这表明,在历史上古希腊—马其顿人的国家曾经到达过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一带相接壤的地区。
在中国的史料中,大月氏“被服饮食与羌同”(西汉书.西羌传)。而“大腕、大夏、安息、皆大国,土著,颇与中国同俗”(史记.大腕列传)。大月氏是尼夏人的一个分支,从半农半牧演变成了游牧,自古游牧在敦煌、祁连山一带。而大腕、大夏、安息等外西域大国,与中国是同一个种族——尼夏人。但不同类。中国之大汉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华夏类型。大腕、大夏、安息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类型。
大月氏本身与塞种人和大夏人没有关系,但由于匈奴的威胁,公元前160年前后,大月氏人西迁到伊犁河和楚河流域,驱赶了在这里祖居的塞种人,塞种人南迁,与大夏人发生矛盾,塞种人消灭了几个大夏人政权,在大夏一角建立了塞种人的统治。在伊犁河、楚河的大月氏又被匈奴支持的乌孙人打败,大月氏又迁到了大夏,大月氏和塞种人一起,把大夏置于自己的统治下。西汉张骞于公元前128年到达此地时,这里已经被大月氏统治——大月氏“臣蓄大夏”。
大夏的显著地理特征就是有一条河——妫水(阿姆河)。这个地名是尼夏人西迁从中国带来的地理和人种的标识。西妫水是华尼人种-尼夏亚种-外西域人最早的生活地。
吐火罗是希腊人的称谓,吐火罗人自称akni,即夏尼,是尼夏的倒称。《新塘书》说的很清楚:吐火罗即大夏。
大月氏统治时期,设立了五大翕候,五大翕候最后统一于贵霜王朝。这个时候中国史书依然称其为大月氏,其实是不确切的。贵霜王朝是大夏人复国的结果。经过贵霜王朝的融合,大夏境内的大夏人、大月氏人、塞种人演变成了吐火罗人。
吐火罗在语言上有西方特征,就不为奇怪的了。因为吐火罗人的语言是东方语言,他们又融合了西方来客,所以在语言上东西兼备是肯定的。
三、斯拉夫、阿拉伯人、伊朗人——华尼人种-尼夏华尼安混合亚种-外西域类型
从基因看,斯拉夫人才是与尼夏人混血后的雅利安人后裔。
伊朗人自认为是雅利安人,通过基因检测结果,他们雅利安成分不到百分之20,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而是具有雅利安基因的尼夏人。阿拉伯人和伊朗人,是一个族群,他们的祖先都是与雅利安有过基因交换的尼夏人的一支——塞姆族。
中国的回族人的主体是宋末元初被成吉思汗征服的中亚回回各国迁来的遗民,也就是来自中亚的东波斯平原塔吉克粟特回回,与山地塔吉克是亲源关系,平原塔吉克就是回回民族的前身,山地塔吉克就是后来的塔吉克民族的前身。【1】
四、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华尼人种-华尼安-尼夏-尼夷混合亚种-南次大陆类型
所谓的印度古文明,是不存在的。但南次大陆上的文明,是存在的,他们全部要归属于尼夏文明。印度的出现,是在西方人占领青藏西外大陆之后出现的,西方人把他们占领的极限内,都叫印度。
所谓的印度文明,命名为印度河-恒河文明才是恰当的。
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有“身毒”“羌独”之称,东汉有“天竺”之称。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ία(India),龟兹语Indaka。但都不是对整个印度全域的称呼,而是印度河流域。
站在更远的历史看,“天竺”、“身毒”、“印度”,是华尼语种-尼语支语的遗迹。“天竺”、“身毒”、“印度”在语言上是源自“神农”,是神农族群一支西迁至恒河-印度河流域形成的新种族。
水稻是文明的载体。在中国,距今10000年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了水稻。生活于两湖地区及沿海地区的原居民是胡人,把水稻命名为“谷”;生活于滇黔及康定的华尼人,把旱稻叫做“秜”。中国是水稻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印度的稻作文明传承于中国。欧洲的稻作文明又是来自印度。
距今7000年的时候,印度已经有原始稻出现。大概距今4000年以前,粳稻种植传到恒河流域,为恒河文明的开启打下了物质基础。粳稻在恒河流域转变成了籼稻。籼稻是在距今3900年的时候从粳稻中分离出来的,粳稻起源于中国,这些都是学界的定论。
神农一支进入印度,应该不晚于距今4000年,不早于距今7000年。所以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是由中国长江流域的尼夷人开启的。在尼夷人进入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前,尼夏人已经进入了印度。在距今1500年的时候,华尼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这三股人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印度人。
五、西欧北欧诸族——欧罗巴人种-欧洲土著(尼安德特人后裔)-华尼安混合亚种-欧罗巴类型
西方人之元祖是尼安德特人,西人的近祖是华尼安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北欧西欧融合后形成的松散型的日耳曼人。西欧北欧诸族以及受西欧北欧诸族影响的大洋洲、美洲等,主要是泛日耳曼人后裔。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12万年前就统治者欧洲,欧洲的末次冰川期在距今70000年到10000年之间。欧洲的祖先只能是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12万年前,利用末次冰川期前的间冰期,由中国西南的滇黔高原向北迁徙到了欧洲。此时他们只会利用火和保存火种,不会种植,只会渔猎和采集。
我说尼安德特人不可能全部冻死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冰川期中国的华尼人北方支系——华尼安人(燧人氏)会进入到欧洲。进入欧洲的华尼人,秉承中华文明的原始善心,是不会看着尼安德特人冻死和饿死的。因为华尼人的到来,具有包容性的华尼人,一定不会让尼安德特人在近亲繁殖中走向消亡,也不会用石刀木箭去砍射他们。讲究和而不同的华尼人也会尊重尼安德特人的风俗,让尼安德特人保持独立性。
尼安德特人与进入欧洲的华尼人有基因交换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是合理的。
现在的欧洲,拉丁民族在欧洲的南部,日耳曼在北欧西欧,斯拉夫在东欧。美国等是欧洲人的移民国家。
经西方的人类分子学鉴定,拉丁人不属于印欧人。欧罗巴-地中海类型东支与闪米特人血缘更近,印欧人与东亚人血缘更近。
那么从起源上看,印欧实际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与东亚人血缘更近的族群,他们是华尼人(华尼-安和尼夏)的后裔,分布于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南亚次大陆。一种是华尼安与尼安德特人的后裔,是松散型的日耳曼人。如拉丁人,日耳曼人,分布于西欧、北欧。
欧洲还有少量的未经融合的尼安德特人的直系后裔,如凯尔特人、巴斯克人。还有东亚迁入欧洲的蒙古、塞姆。我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单列。
华夏起源史独立研究者黄饮冰2015年7月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原稿发于大同思想网,原标题: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本文发出后进行过一次修改。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重新编辑。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族群的起源和形成假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一点资信开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