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家族”、“百年清官村”、“中国科举仕宦第一村”--灵川江头村
在介绍江头村之前,先简单介绍下灵川县。
灵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南、西三面环抱世界风景名城桂林市;东北与兴安县,东南与灌阳县、恭城县交界,西北与龙胜县为邻,西与临桂区接壤,南与阳朔县相连,为历代“楚粤往来之要冲”。漓江从兴安县流入灵川,往西南方向进入桂林市区后,又改向东南重回灵川的大圩古镇,再往南流至阳朔。这一段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漓江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了。
今天要介绍的,是灵川北部九屋镇的一个小村子--江头古村。
江头古村,解放前名叫江头洲村,位于灵川县城北十几公里的九屋镇,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江头村之所以出名,还得归功于央视的《记住乡愁》,当时第一季第五十五集就是以《江头村--清白可荣身》为标题。经考证,此地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
江头古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一定会好奇了,这么牛,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边走边看...
先到村子外围田间,看一座牌坊。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xLzIzMTQvMjEzNzkzNzE4XzFfMjAyMTAxMjMwMjM2NTczMzU=.jpg)
这是一座贞节牌坊,冲天式,四柱三间三楼,是为旌表卫千总周廷召之妻、周锡龄之母姚氏,因青年守节,教子成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光绪皇帝批准,直隶州判官周锡龄为其母兴建的贞节牌坊。
左侧字匾刻“冰清”,右侧刻“玉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桥边的古枫杨已经中空,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
河边都是古树相伴,这棵是香樟。
凤凰桥,由周奉公于明朝万历辛巳年(公元1581年)兴建,高4米,宽5米,跨径8米,敞肩单孔石拱桥,迄今也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桥边青石镌刻有“护龙桥”三字,估计是其别名,据此我才推测此河就是护龙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字厨塔高8米,塔身为四方三层,莲座底。原塔已于文革中毁坏,现塔为2003年重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里的学子们就把收集起来的废弃的书籍、试卷、作业、草稿和字画等送到这里焚烧,不乱扔纸字、不允许让废字文稿流失践踏,充分体现出周氏家族对文字的敬仰、爱惜,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从字厨塔南行数十米,就见到这座重新修建的贞节牌坊,与之前介绍的那座几乎是同时期,外表形制也是一样。原坊于文革中毁,现存为2013年重建。这座牌坊旌表的是奉政大夫、县学周建极之妻(光绪十二年授“诰命夫人”匾)、翰林院庶吉士周绍刘之母秦淑贤,丈夫早逝后,苦志守节,教子成才。这个周绍刘十分不简单,是一个著名的神童,据说“子将父做马、父望子成龙”就是出自其口。当然现在多传为蔡锷或者林则徐所作,下面我也会有更详细介绍。
村口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再加上古桥古塔,感觉也是有风水理论上的布局。
大门门联为“世德乡举选,宗盟会法传”,系清光绪己卯年(1879年)广西乡试第十四名举人、会试第六名贡士,周氏外甥朱圣俞撰写。门额挂“爱莲家祠”横匾。爱莲家祠,其名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有六进,即雨亭、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歇憩亭、祭祀殿,现仅今存三进,即大门楼、兴宗门和文渊楼。
前面也说了,江头洲村建村历史超过千年,而周氏并非原住民,而是外来户。据《灵川县志》记载,江头洲周氏始迁祖周秀旺公于明朝弘志戊申年(公元1488年),携一世祖周志轩从湖南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官虞部,宦游西粤时进入广西...以后赴至灵川县的九屋乡,建寨在上塘(今江头村)。江头洲村的周氏族谱也记载了这一史实,但是在具体时间上有些许出入,只是同样肯定了是于明代迁入的史实:“吾始祖秀旺公系周敦颐濂溪公之后裔。明代洪武元年(洪武戊申年,即公元1368年),为家穷所迫,携吾一世祖志轩公,离乡背井,从湖南道州府道府营道县官虞部宦游西粤,曾寄居过广西龙胜牛头寨,直至今广西灵川建寨上塘,现今客江头洲。始祖秀旺迄今已有二十二代,五、六百年历史也。”
门口立抱鼓石一对,鼓的侧面刻有太极鱼图案,下面有石狮子驮着,这造型第一次见--心疼这对石狮子几秒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左侧上方为“遏制”、“循理”。遏制,主要指制止不良风气,维护社会正气;循理,则是指要遵从自然规律办事。作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基础的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已经开始将儒释道思想融合,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循理”也就成了必然。反而是下面两个字,介绍说是“秀的”,这个跟“亲贤”好像无法对应,也不知从何解释。(后经热心网友指教,此二字应为“老幼”)
周启运(公元1792~1853年),字景垣,江头村人,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曾任河南省洪县、商丘、祥符等县知县、湖北德安府知府、江宁盐巡道兼江宁布政使,同时护理巡抚并代办两江总督事、直隶按察使等职。为官期间,重教化、除水患,颇有功绩。林则徐视察河南时,曾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龙启瑞(1814~1858年),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临桂区)人,是清代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著名书画家,也是广西桐城派五大古文家之一。字辑五,号翰臣,道光二十一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七年,察考翰林詹事列二等,升为侍讲,出任湖北学政。治古文辞宗桐城,工书能篆、籀,善画山水,花鸟亦佳。袁爽秋有题其山水画册七古。但颇自矜重,故流传者少。卒年四十五。作有《寒松阁谈艺琐录、粤西先哲书画集序》,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经籍举要》等。《经籍举要》(袁昶增订,光绪癸巳仲冬重刊於中江讲院),为国学书目举要之先行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爱莲堂”三字,出自周恩来之手。据考证,周恩来为周敦颐第33代孙,我们熟知的周树人(鲁迅)亦是其后代。真正的爱莲堂位于衡阳市华新区柘里村,原来周敦颐八岁即到衡阳投靠舅舅郑向,并在此度过人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十七年,现在衡阳还保留有濂溪书院、濂溪祠、爱莲亭、濂溪别墅、周子祠等文化载体。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的思想贡献,无法展开太多,简单说一下: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社会政治思想,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二是刑治上主张“慎刑”。认为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刑治只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
朱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是“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说:““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对其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说以前文渊楼一楼正堂壁板上刻有《爱莲家训》,二楼正堂壁板上刻《爱莲说》全文,这次全没看到。按我的推测,以前文渊楼应该就是周氏家族用以做私塾学校的地方。
从二楼看江头村民居
正是由于周氏家族一直以来秉承“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爱莲文化,崇儒重教,热衷科举,办义学,设私塾,不断教导循化周姓子弟,至明清两代,周姓子弟可谓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根据宗谱和家谱记载:在明清两代时期,全村有儒生312人,县学90人,府学54人,国子监生41人,贡生50人,举人28人,会试员士10人,进士8人,庶占士11人。全村出仕者达168人,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9人,五品官18人,五品官以上共37人。还有六品官13人,七品官36人,其中任过知县或县长的有28人。周氏为官者一直秉承其先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清白做人、廉洁为官,造就了江头村“才子村”、“百年清官村”的崇高美誉,即使放在今天也可算得上奇迹。
出了祠堂,进村探访古民居。其实剩下的基本都可以说是官宅了。
莲塘呈半月形,跟很多古民居类似。远看过去,又是镬耳墙与马头墙交杂的景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家门上悬挂“监生”匾。
进去是一个小院子。
由于很多民宅还住人,稍微看一下就走人。
窗棂上的蝙蝠和花卉雕刻。江头村的官宅真的很朴素。
一进中堂
二进挂的是“文林郎”,处级待遇
据说此处拐角以前没有路,是“五知县”家族拆房让路,可见官宦之家服务公益、谦仁礼让之风。
高祖周培正,历任浙江衡州府常山县、四川梁山县知县,勤政爱民,劝导治下人民兴修水利、种植果树。后升任直隶按察使,离任时治下人民扶辕泣送。由于其做官清廉,执政为民,被清廷诰命封为“通奉大夫”,后追赠“荣禄大夫”。
曾祖周凤仪,任浙江衡州常山县知县,后擢升为按察使,发扬父亲周培正勤政爱民的良好传统和作风,父子二人在常山任知县的经历为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被敕赠“文林郎”。
祖父周履泰,清朝举人,在任浙江常山知县时爱民育士、恤狱慎刑,有钱人从不敢向他行贿。他举办义学,让穷百姓的孩子上学。发动群众绿化荒山,种植果树。他任职四年后告老还乡,士民莫不挥泪相送。
父亲周启运(河南淇县县令,前有介绍)
长子周永,清朝进士,历任河南原武县、山东即墨县知县,在离家赴任前,热心乡族教育事业,他变卖金银,兴办通致、中正、蒙正三学堂,普及族中弟子教育。
未科进士,历任校勘、编修、编篡、诗讲、诗讲学士,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后晋升为四品朝议大夫,擢升知府。在浙江富春任知县时,时值洪涝爆发,他躬身救民、赈粮施药,百姓感之;任诸暨知县时,他设学院、兴义学,使诸暨学风日盛。他一生生活简朴,一身清正,深得百姓爱戴。但悲情的是,他参加会试独占鳌头之后,积极准备秋后殿试,却最终因不慎将一滴墨水滴到试卷上,试卷不洁被列为次等,并从此思虑过重、郁郁而终,不过三十有五而已。令人嗟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过来一家叫“德高望重”,也是江头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了。此宅属于周泽润,字文卿,出身书香世家,自小潜心经学,光绪丙午年岁贡生,曾参与编篡《灵川县志》。他对医学研究也很深,并且医德高尚,曾自己掏钱从美国进口疫苗预防天花,根除伤寒等疾病。当他告老还乡,还架桥修路,布施德泽,被当时的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和灵川县长莫国藩题赠“德高望重”和“慈善可风”牌匾以示表彰。
举人出身的周履谦,曾历任四川梁山、盐源、黔江、罗江等县知县,一生以“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为座右铭自律,爱民如父母,当地百姓常常引以为念。这人清廉到什么程度?寿终时,“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连灵柩都是四川百姓自发筹款帮其运回广西安葬的...
宅子正在修缮中,窗棂上的冰梅格无声的彰显着主人家的毕生追求。
“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周敦颐的一朵莲花,竟可化为周氏子弟们千千万万朵盛放的清莲...
记得看过一个博主写到这样的一件事,他问江头村村民:“你们村里现在还出当官的吗?”,村民说:“有几个。”他又问:“是清官吗?”村民回答:“清不清就不清楚了...”他又追问:“村里人还崇尚读书吗?”村民用当地土话说了一句,大意是:大家都忙着捞钱去了,还读什么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