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起步7年进入房企百强TOP66,解密百强黑马新力地产的“快功”秘籍

赣鄱大地,江西,这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没有存在感的省份。除了“红色根据地”这一久远的标签,长期以来,江西似乎没有什么热点话题。谦逊、低调、中庸,或许是外人对这一省份模糊的印象。

2016年起,在各种场合,行业会议、培训会、房企高管私下交流中,有一家企业被频频提及——“新力”。这个来自江西红土地的地产公司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引起行业内人士纷纷研究、甚至模仿。

这个正在超速成长的新生代地产新星,如红色根据地的人民一样,一步一步以坚韧和执行力完成一次次战略目标,不同的是,他年轻、高调、意气风发,一反我们对革命老区固有的印象。

新力地产2010年始于江西南昌,2017年总部迁往上海,并正式更名为“新力地产集团”,是一家集地产、物业、商业、教育、文化、养老等多板块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型投资集团公司。新力深耕南昌、武汉打造中部根据地,继而以惠州立足珠三角拓展深圳、广州、珠海、中山等地,目前有近60个项目在联动开发。2017年迁址沪上后,更是要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区域。这家“7岁”的地产公司,2016年以160亿的销售额正式进入百强(位列78位),2017年1-5月销售额排名攀升至66位。

新力的成长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新力置地2010年诞生于江西南昌,2010年到2013年,集全部力量打造新力帝泊湾项目,塑造了当地品质标杆,赢得市场口碑。

积累阶段:从2013年到2014年,通过首个住宅项目的成功,实现八盘联动,巩固市场地位。

转型储备阶段:自2015年开始,新力进入转型储备期,大力进行资金、土地、人才储备,进行产品升级与创新,精细内控,为实现爆发式增长奠定基础。

超速增长阶段:2016年后,新力迎来了超速增长阶段。2016年新力销售目标为110亿,实际完成160亿,超额完成45%;2017年新力原定销售额目标为200亿,但前半年已拿地27宗,预计将大幅超越原销售目标,所以已经将目标调整为400亿。

1

中小房企,必须“快”

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跟随不可能胜出

                                      ——新力董事长 张园林

为什么要“快”?要高速增长?这个问题对企业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关乎价值观,关乎性格,关乎欲望,关乎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但是,对现阶段的地产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对中小地产企业来说,这甚至是残酷的生存问题,因为,不高速发展到一个安全的规模,将会被市场淘汰!

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

2017年上半年,虽受政策影响,房企月度销售波动,部分月份甚至环比下降明显,但是从半年数据来看,规模房企的门槛和行业集中度均在提升,强者更强的趋势明显。

从金额门槛来看,TOP30房企规模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上半年TOP10上榜门槛为702亿元,增长40%;TOP30房企的入榜门槛增幅最大,大幅增长78%至309亿元。龙头房企规模快速扩张,与其他房企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大。而其他房企受调控影响更大,TOP200面积门槛则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

从面积门槛来看,增幅最大的是TOP10、TOP20和TOP30的房企,均增长近50%。在市场调控持续加码的背景下,龙头房企仍能实现高增长。

除了门槛的变化外,2017年上半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金额集中度的增速整体高于面积集中度,百强房企销售均价提升明显。我们预计随着市场调控压力持续和规模房企竞争优势的体现,未来房企集中度还将进一步上升。

金额方面,各梯队房企集中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TOP30和TOP50房企集中度升幅最大,较去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TOP100房企的集中度达到58.1%,占据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半壁江山”。TOP200房企的集中度也超过6成。面积方面,TOP100和TOP200房企的集中度达到了33.2%和36.9%。

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中小房企将面临被并购,甚至被淘汰退出市场的严峻局面。

从微观层面,对于单个中小房企来说,不快速发展将面临以下几现实问题:

融资难:由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金融机构偏好规模型企业,如果规模不够,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同时融资监管政策趋严,融资渠道,中小房企融资日益艰难。

风险大:房地产的政策导向性、周期性和区域轮动性的特点,小型房企难以抵抗时间周期,也不能做到系统布局,无法平衡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团队流失:企业不发展,将无法为团队提供成长空间,直接导致团队优秀成员的流失。

所以,对中小房企来说,不发展将会是最大的风险。

2

新力的“快功”如何炼成

外人看到新力所展现的“快功”,只是结果,那么在“快功”背后,新力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0年拿地,直到2014年,新力都在蛰伏期,直至2015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中间发生了什么?

一、打造精品项目,树立地域标杆

新力帝泊湾是新力的第一个项目,从2010年8月拿地,到2012年11月营销中心开放,这一蓄势待发整整经历了2年多。

新力帝泊湾在项目建筑设计、景观规划、建材选择、现场工艺等方面全面融入国际标杆项目元素。作为新力进入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帝泊湾为新力奠定了“高品质”的品牌基调。

新力后续开发的项目,也秉承“高品质”的要求,为新力创造了极好的业界口碑。

尤为有趣的是,新力对园林景观极为重视,倾注了大量的专业设计和工程人员,而且从管理上作为独立的专业条线进行管理,涉及重要项目的园林景观问题,甚至直接向董事长汇报。有人问这是为什么,新力人会笑着说:这是因为新力的董事长,就叫张“园林”。

二、定战略

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新力董事长   张园林

也许很多人认为,如此快速发展的企业,一定是因为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在企业成立时就有清晰的规划。其实不然,和所有企业一样,新力的战略也是“探索”出来的。

战略的确定,是一个理性的向外分析,和艰难的向内求索的过程。

向外分析即传统的战略分析,如:宏观形势如何?行业形势如何?企业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哪些区域适合进入?企业的盈利模式如何设计?等等。

向内求索即企业的领导人需要清楚地回答:自己希望企业完成什么样的事业?希望企业在哪个细分领域有所成就?自己希望企业在外界是什么样的形象?等等个性化而深刻的问题。

向外的分析是个技术问题,有大量的数据、模型可供使用,也有战略规划咨询机构可以辅助完成,会更为简单,但向内的求索往往会更加艰难,受企业家的性格特征、自我认识的影响,往往让战略容易飘忽不定。

新力在蛰伏期渡过了这一关。据新力聘请的战略咨询专家黄博文博士(博志成创始人、首席专家)回忆,由于对战略方向的争论,张园林曾与其在酒后“打了一架”。可见内心之激荡。

经过深入的行业分析和艰难的向内求索,新力制定了明确的战略。

中短期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内,布局全国。目前已进驻南昌、武汉、惠州、苏州、中山、赣州、广州、无锡、珠海、深圳、长沙等战略城市,形成环抱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区的战略布局。2016年销售目标为110亿(实际完成160亿);2017年,新力年度销售目标200亿(现已调整为400亿),冲刺全国地产50强。

中长期战略:未来五至十年,进一步保持集团核心业务经营的良性增长。依托坚定的“产品+服务”战略,进入并稳定在全国地产前20强序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强有力的品牌资产,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之一。

2017年,新力站在百亿的新起点,新力在城市布局上形成2大阵营,以一二线城市定位为根据地,辐射至多个三四线城市,即“1+N”战略。

三、组织调整

战略没有组织保障,就是空谈!

                          ——阿里巴巴董事长   马云

在2010—2015期间,新力经历了从单项目到多项目运作,单城市到多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也经历了巨大的组织变革。

新力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度集权化、“中心”定位模糊、授权不明晰、运营职能缺失等组织管控问题。在不断创造“十盘联动”、“十八盘联动”等战绩的同时,这些问题成为了新力的发展瓶颈。

2014年新力开始了一次彻底的组织变革。

在筹备变革的前期,新力内部和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博志成)对新力应该做组织“优化”还是组织“变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新力决定做“变革”。原因有二:

1. 长痛不如短痛,一步到位;

2. 基于战略,当时新力已经预估到了即将到来的超速发展期,“优化”满足不了战略需要!

于是,在内部驱动和外部咨询机构(博志成)的推动下,新力完成了从一级管理架构向三级管理架构的跳跃!

新力组织变革有几个重点:

1. 治理结构规范化。设立董事会、战略经营委员会、人才发展委员会、审计监察委员会,与经营层形成清晰的权责界面,建立明确高效的战略决策机制。

2. 增加产品标准化、运营管理、企业文化等重要职能机构。为高速发展提供重要职能保障。

3. 建立“集团—城市公司—片区公司”三级管理构架,前瞻设计,为公司走向全国化打下架构基础。

4. 建立了明确的权责体系。

组织变革是基于“现实问题”还是基于“未来战略”?企业往往会提出“两者兼顾”,但在架构落地时大部分企业最终会出于种种“现实情况”(如人员安排、管理成本等),选择基于现实问题做小范围优化,没有勇气做“变革”。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企业战略无法落地的第一道重要原因。

四、产品线研发及标准化

作为民营中小房企,没有雄厚的资金,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做大规模?答案只有一个:快周转。快周转的核心之一就是:产品线标准化。

致力于产品线的打造,是创造“新力速度”的重要原因。从创立之初,新力便尤为注重产品线的打造,精雕细琢新力帝泊湾项目后,便快速总结并标准化,形成了“湾”系列产品。

在新力内部,也成立了一个产品研发部门,专门做产品研发和标准化工作,至今,新力已经形成展出“湾”“园”“悦”三大住宅产品线,“迷你型商业综合体”、“区域商业购物中心”,“城市级大型购物中心”、“精品公寓”、“超甲级写字楼”五大商业产品线。

“高品质”和“快周转”能否共存?新力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秘诀就在于“产品线标准化”。基于产品线标准化,做到了湾系产品从拿地5-6个月开盘,12个月现金流回正,园系产品从拿地7-8个月开盘,15个月现金流回正。

五、人才,人才!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新力的人才观是“超前”的,超前,有两层涵义:

1. 人才规划超前。从2014年起,就开始为高速发展做储备。从2013年起,新力就不断引入前沿的培训课程,2014年就开始引入一流行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提供商,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体系。据博志成的顾问说:“我们为新力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新力仅在项目总、城市总、投资总班上参与我们系统培养的人数每年就有二三十人。新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不断促使我们刷新服务标准,我们的合作是双向推动的”。

2. 人才要求超前。新力对人才引入的要求完全是战略导向的,是超前于当下需求的。在蛰伏期,默默无闻的新力便提出“向百强房企要人才”,进入百强后,新力便开始“向五十强房企要人才”,甚至是“向二十强房企要人才”。

高标准的人才要求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新力马不停蹄地跨过10亿、30亿、50亿、100亿这几大门槛中,团队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没有被迫慢下来做调整,没有中断发展的步伐。

打造标杆项目、确定战略、理顺组织、产品标准化、人才发展,这是新力“快功”的修炼之道。基于此,新力才能向我们展示出其令人惊叹的“快”。

3

新力如此之“快”

2017年前半年,新力已拿地27宗,平均每周一宗。自2016年一举突破百亿后,新力以业界瞠目结舌的速度攻城略地。

业界传言,张园林“掐指一算”,便能做出一个拿地决策。

其实,新力拿地之快,得益于以下几点:

第一:新力的战略布局非常清晰,在广深、华东、华中、成渝四大城市圈中,每到一个城市,便以一个项目快速落地为契机,深挖资源,短期内形成链式倍增,成功完成布局与深耕。其内部称为“惠州模式”,从2016年8月在惠州拿到第一个住宅开发项目开始,截至2017年6月,新力已经在惠州拿到18个项目。

第二:由于布局清晰,落地深耕的策略明确,对应的拓展团队便长期驻扎当地,对当地的市场环境、土地信息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可以做到快速反应,精准评估。

第三:产品线标准化。由于产品线标准化程度高,在土地研判进行初步项目定位时,成本、周期、投资回报等便能快速预估。这就是为什么张园林能在“掐指一算”间完成决策的最根本原因。在竞争对手的投资拓展团队在奋力进行可行性研究、做投资测算时,新力已经可以完成决策。在土地市场激烈争夺的态势下,“快”是重要竞争力。

第四:强激励!新力针对土地拓展有一个强度极大的专项激励。这个激励体系可简单概括为“一块地50万”,激励对象为提供土地信息的公司员工和拓展团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激励机制让新力全员拿地热情高涨。

当然,新力的“快”,不仅快在拿地速度,还有开发速度,大多数项目均在5-6个月开盘。这得益于新力的团队能力、运营体系、以及完善的激励机制。

有系统的战略思考和内部建设作基础,才有“快”的发展速度。通过在江西、武汉、惠州等地的多域发展,新力地产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份额,进军超一线城市、加速扩张规模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新力已“迁都”上海,标志着新力地产“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经济圈”的拓展战略全面升级,正式从“江西新力”晋升为“中国新力”!

现阶段,新力在广深、华东、华中、成渝四大城市圈紧密布局、落地,新力的全国化正在按战略稳步推进。这个地产界的新星,将会持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