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老六谈写作

在大大小小的读库分享会上,经常有读者问题同一个问题:如何写作?

即使接受了十几年的写作训练,但还是不知如何下笔的人依然不占少数。动笔写不仅对成人,对儿童也是一种负担,如何突破写作的困境?

我们从读库老六以往的分享中辑录了一些方法,有些内容虽然是讲给青少年的,但相信对成年的我们依然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帮助我们在写作和阅读的道路上减少一些焦虑与烦恼。


从小习得的写作训练的误区

在一次分享会上,有读者问:“孩子喜欢读DK那类科普书、百科全书。因为科普的东西是要直接表达的,所以他也有话直接讲。可学校里的阅读理解题,很多文学方面的题材,是话里有话的。爱看这类书的孩子,如何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输出能力?”

我觉得分科本身是很不人道的,分文科和理科,包括现在说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优秀的文科生一定是有理科经验的;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文学造诣、艺术造诣也都高得惊人。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看DK这类读物,会有助于他的写作。之所以他的写作没有得到高分是评判作文的标准出了问题。现在很多作文老师给学生打高分都是根据掌握的词汇量、善于抒发那些谁都知道的感情、善于总结比谁都高级不了多少的主题思想而已。

我觉得大家的写作能力,或者在学校里所受到的写作训练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个人写作太多,公共写作太少。个人写作就是比如写我的父亲,他只要有真情实感,这篇文章都能写得好看,但这是个人写作。真正难写的,或者真正需要的是公共话题的写作。这是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训练很少的。

二是应用文写作,船沉了怎么办,如何讲清楚电梯的运行原理,或是怎么给《伤心的海洋》这本书写一个文案,准确传达这本书的意思,让看到这个文案的人对书感兴趣,甚至怎么写一个借条。应用文的写作和公共写作是我们教育中最缺乏的,但是也是职场生涯,包括个人写作中最重要的。

能说不能写的根源是什么?

读库的很多作者都不是职业写手,大家只是对某一个领域非常有研究。有时候约他们写作,他们也很茫然:我怎么写啊?或者写完后自己不满意。我跟这些老师们说,您就当饭桌上和朋友们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怎么介绍这件事,你把它写下来就好。

帮助小孩克服写作恐惧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像说话一样写作。

反过来,如果他有了这个意识,说话也会像写作一样更有效、更精炼。

写作中出现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词不达意,一个是意不胜辞。前一种情况是笔力不够,积累的文字、词汇、表达方法不够,导致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数却说不出来,不能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意不胜辞,往往我们并不自知。掌握的词汇太多了,但其实想表达的没那么多,就导致用非常华丽、非常密集的文字传递非常单薄的意思。钱锺书先生曾举例说:你可以通过一滴水让人想到大海,但不能看到一块砖就想到万里长城。

这两种都是不匹配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调整呢?就是让自己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丰富的文字训练、写作训练,有足够多的办法和技巧来表达,但是又不忘记要表达的东西,不去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词汇量和阅读量。

怎么来完成写作训练?我谈谈自己的体会。我小时候是一个学霸,但那种学霸完全是在当时的场合下训练出来的写作方式,掌握得越好,长大后就得拿出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洗白。

我上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同学也都迷恋文字、迷恋写作。我们经常做游戏,对同一个事,看谁能找到更好、更准确、更合适的表达。甚至有时候看小说,看着看着就盖住下一行,你猜,如果写到这儿的时候,你会怎么写?然后看看作者怎么写,看作者写得比你高明还是不如你。这种文字训练特别好玩,我称之为文字体操。

我一直在新闻出版单位工作,大家就都有职业病。原来在我们报社还张贴法院的法律公告,只要一贴出来,马上就被我们的同事画圈圈标注——这儿也要改,那儿标点用得不对。虽然看着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生活中,其实时刻都应该进行这种思维训练。逛书店看到书的时候想,这本书的标题我有没有可能给它改得更好一点;逛商店看到商品的说明文字,怎么改一下可以更精准。这种文字训练不用非得上课的时候做,就是在游戏中、生活中完成就可以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喜欢十八、十九世纪的那些大部头小说,为什么呢?我现在想明白了,那会儿没有相机、摄影,所以文字是当时的人完整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古典主义作家必须无微不至地写出来。现在我们不用这样,拍一张照片就够了。但是,依然需要具备这种“正面强攻”的写作能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让孩子用文字写出来。平时的积累多了,各种组件都有了,真到写作文的时候,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反安装”,这个工业技术领域的字眼也可以用在写作中。我们看到一篇好文字的时候,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作者,去设想他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这么写的动机是什么?考虑是什么?在心里做反安装的训练。

我接触的写作者大致有两个误区。一是读写分开,当他读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设身处地思考那篇文章、那个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和他平时的阅读是分开的,我认为这并不是最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再一个,很多写作者太自信了,不读只写。阅读量很低,或者局限在某个层次上,可能一辈子就不再升级,有的人只是读有限的几本书,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

我们来尝试一下“反安装”。

《春晓》这首诗,我们看看这首诗的结构。

春眠不觉晓, ——我的一个动作

处处闻啼鸟。 ——转移到感官

夜来风雨声, ——由自己推到窗外,由人及物

花落知多少。 ——再由物回到自己的意识

在当年没有电影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电影分镜头,甚至表达出了电影镜头所不能表达的心念。小孩背这首诗很容易,但背了这首诗之后,我们有没有可能和小孩模仿这种写作技法,用四句式,让他写生活中的一个东西?

台湾童书出版人郝广才老师长期教小孩写作,他让小朋友模仿《静夜思》写文章:

床前明月光, ——我看到了什么

疑是地上霜。 ——感觉它像什么

举头望明月, ——我又做了什么

低头思故乡。 ——产生了什么心理活动和后果

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精彩,精彩到超出大人的想象。

我们正与郝广才老师合作,把他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写作课经验来做小朋友的写作练习或游戏。希望可以尽快与大家分享。

当时听了郝老师的介绍,我激动不已,想到自己的写作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开窍,突然灵感就来了,或者可以说——突然知道该怎么写了。我读过一本海明威的书,原著的内容我都记不起来了,但却非常清楚地记得,他的三点式写法:写一个相对静态的远点,再写一个流动中的中景,再写一个更具体的突然运动的细微的点,就这三句话,纵深和开阔都有了。我马上就知道,未来我要写一个大场景或宏大叙事的时候,应该怎么运笔。其实这也是一种反安装的思路,大家和小朋友平时不妨多做这种练习,从日常熟视无睹的句子、文字中琢磨出很多乐趣来。

另外,还要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这也很重要,因为有比较就有鉴别。有很多家长恨不得每本书都是经典,每本书都很精彩。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别人看起来是经典,你读了却没有共鸣,也很正常。即使都读经典,也属于偏食。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对他的警醒作用会更大,这相当于在提醒他:我不能写得像他那样烂。

除了这种反安装的方式,徐泓老师也分享过一个观点,就是降低语言的抽绎程度,要从一个高语境的文本向低语境的方向走。

我讲一个具体的例子,什么叫做抽绎程度?比如“一个人在吃东西”,这是高抽绎度。“一个小孩在吃水果”,就往下来了。再抽绎,“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在吮一颗草莓”,这就是低语境。从一个媒体记者角度来讲,要学会这样的观察,这种做法,没有形容词,全都是动词。“一个不满周岁的男孩在吮一颗草莓”,句子里面的信息量比“一个人在吃东西”要丰满得多,所以如果只学会高语境说话,脱口而出就是高语境,说明你没有真正地观察,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实际的情况。

成年人如何修正自己的写作?

在我的求学生涯以及后来的职场生涯中,碰到能享受学习、享受写作、享受工作的人很少,这可能是跟咱们的教育有关。我刚看到微信上有篇文章说,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有百分之三十都精神变态,好像这两个大学专门以培养德州电锯杀人狂为己任。这可能跟我们的教育不能把人天性中对事情的热爱、对写作的真正乐趣给激发出来有关。

什么是好文章?我认为首先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理性来洗白你以前被灌输的那些好和坏的成见。这个洗白的过程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完成不了,因为我们小时候不得不让自己完成充斥很多假话、空话的作文。你这种写作习惯发挥得越好,越是学霸,未来就需要拿出更大的成本来抵消它。好文章要先有一次颠覆,或者说挥刀自宫的一个过程,再去像人一样说话。

如果从小读的、写的是真正的好文字,那就没必要走这些弯路了。非常让人感慨的是,大部分同学,不管是什么专业的,这种阅读和写作训练都很少,大家大好的青春年华,大好的智商、情商,都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这种浪费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读得少、读得晚;写得少,写得晚。

现在大家还沉浸在“哎呀,我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这种层次的成就感里,为一句很棒的格言、一句很逗的俏皮话洋洋得意。还在追求这种语言效果,按理说早就不应该这么玩了。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一件事找到一个很精准的表达,这是最基本的能力。比遣词造句更高的,是节奏和结构,很多人写文章并没有达到对结构的追求。

就像一幢建筑,动不动就强调这是什么木头,这是什么砖石,只是对材质评头论足。早应该跨越这个阶段了。我们在职业教育完成之后,却依然停滞在这个层面上。从简单的遣词造句到句式、文章,从词句之间形成的张力,再到大的结构之间,这种探究真的是奥妙无穷。可惜的是,我们在最基本的那些点上被绊住了,困在里面。

提醒大家,别浪费自己的大好时间了,疯狂地阅读,见识一些好东西,并且对好东西要有反应。很多人读多少书都无动于衷,只是用来吹牛,或者在豆瓣上标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在朋友圈秀一下自己的书架而已,而不是真正把一本书读下去。

学习语言不仅是为了写作,而是通过写作学会思考和沟通

我们写作,学习母语,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而苦思冥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写一篇传世文章吗?是为了成为一个作家吗?这应该就是我们脚下所走的路途,而不是终点。

对于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小时候刚生下来开始学说话的那几年,而应该是一辈子的事。许多成年人也在接受教育,我们在学习什么?学各种技法,各种理念,各种办法,各种技能,说到底,其实是在学习新的语言。

语言是最实用的。对自己来说,语言方便思考;对社会人来说,语言方便沟通。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原来自己脑子里想一件事,想来想去总是弄不明白,后来学会一个词,或者学会某一种语言体系之后,思考会一下子变得非常有效率。和人沟通也是这样,你和对方若不处于同一种话语体系中,虽然大家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彼此很难了解,很难说服。我们和小孩一起探讨写作,不用非得让他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让他吃这碗饭谋生。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母语的美与思考的乐趣,和人沟通更加顺畅,就够了。

高远疏落。是我对文字风格的一些体会。

我们看一篇文章,一读就大概知道这个人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有些人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他写得不情不愿、有气无力。

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疏”字。我们写作的时候都太体贴人了,生怕对方理解不了我们的意思,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周到,所以把话说得太满,没有给对方留出余地。此时,“疏”就变得特别重要。

写作中怎么做到疏落?我认为就是着重叙事,着重描述场景就行了。感受,评价,结果,道理。这些东西越少越好,把这些东西留给读者。

有许多朋友爱讲笑话。讲笑话的人最不应该说的是什么?我觉得他第一句话不应该是“我跟你说个笑话啊,特好笑”。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这种感受应该是属于听笑话的人的。如果你的表达技巧足够高明,笑话足够好笑,人家自然发笑,无需用这句话开头,否则用这句话开头,也是在打脸嘛。

白描和写实,是我个人特别推崇的。我很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奉十。”你把这件事写出来,读者的感受千姿百态,这比你把自以为是的一个结局和评价灌输给读者要丰富得多,这就是写一奉十的好处。

我希望好的文章就是平白如话。用大家都认识的、不用查字典就能读下来的字架构出一个非常美妙的空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了不起,是真正的大师。

“驯雅”这个字眼不太常见,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典雅完美”。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是因为我们编辑最近写的文案。我们的一个产品(2016NB之《鉴·战国铜镜纹饰》),作者是梁鉴先生,他的爷爷是梁思成。编辑写出来的文案是爷爷梁思成怎么怎么样,孙子梁鉴怎么怎么样。中文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非得说“孙子梁鉴”呢?《传家》的作者任祥老师常说,我到大陆跟很多人接触的时候,许多人告辞的时候说“我先走了”,“我走了啊”,却不能来一句“告退”、“失陪”。

驯雅和前面所说的“平白”并不矛盾,不是对立关系。大白话,也可以雅到极处,很多高雅的字眼,也可能苍白矫情。

“上海、杭州、北京三地的读者们都有机会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句话是我们原本准备发布的通知启事的第一句,我急忙让编辑改过了。这一句话就暴露了你的姿态。

现在很多从小生活在非常富足、众星捧月环境里的小朋友,平时的表达不会有太多顾虑,反正家里的亲人照单全收,但说起来就是“有机会”与我们怎样怎样,放到平等交流的语境中就很容易受挫。

你的言谈举止是影响自己写作表述、遣词造句的,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我在业务培训会上,就把这句话提出来讲了一下。驯雅很难做到。平时我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锻造,对自我形象的一种锻造,这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用这句话对一个人提了要求,我觉得用来要求文字、文章、文风,也未尝不可。能够把我们的文章写得文质彬彬,既不非常油滑、虚浮,也不粗糙粗野,真是挺难的。我们现在经常是以直白为美的时候就忘了直白的另外一面,以典雅为美的时候就忘了典雅的另外一面,这种思维还是太单向了。

“沛、润、清”——充盈、丰盛;温润、润泽;清爽、洗练。

这是我所理解的好的写作状态。

我们伏案写作,是因为自己想写,不把它写出来心里就难受,写的时候就是行云流水,不得不发。用充沛的情感、充沛的写作热情,把文字写出来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也是温润、润泽的,大家一起享受一种清白、清爽。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走入到对方的心坎里。这是比较好的写作,也是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不管与什么身份的人交往,一种最好的结局。

语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目的是不要绝望

不管是我们这代人,还是八零后、八五后、九零后、九五后,虽然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足的环境里,想读什么书都有,但遗憾的是,读书的时间没了,没有在该读书的年龄把该读的书读了,这真的是特别遗憾的事。导致大家上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以后,缺乏基础的人文教育。

有人问是否能列一个阅读书单,其实这个书单应该是在中学和大学就读完的。过后再读,就是亡羊补牢,十一个联大的同学,我们读库的小伙伴,未来会有相当一批人感到绝望,发现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或者这份工作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荣誉感、尊严感,反倒成为你的负担,成为你的噩梦。大家要做好这种准备。为什么呢?是因为起步太晚了,起点太低了,大家接受的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自己养成的阅读习惯、专业基础太薄弱了。

希望我们不要被这种绝望追上,而是跑得过它。

(0)

相关推荐

  • 2021-02-18日《俄语开讲啦》腾讯会议回放

    以"讲精品课程 学规范俄语"为主题的腾讯会议昨晚10:30完美结束了.有的同学因各种事务没能到场.我们把3位老师的发言以及最后师生互动的发言,上传在此.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可以留言. ...

  • 想实现写作赚钱吗?我推荐你读读这些书!

    前段时间开始尝试征稿活动,陆陆续续收到不少稿件. 看了稿件后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有些书评内容很夯实饱满,有些书评情感思想分析的很详细,但就是没有读下去的欲望.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是可以刻意练习的.如果 ...

  • 老中医谈六病六脉

    六病: 厥阴所至为里急,筋缓缩急,支痛软戾,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疡疹,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 血污.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身重 肿,肉泥按不起.少阳所至为嚏呕,疮疡耳鸣,呕涌溢 ...

  • 书海札记之——六谈关于写作这件事情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的方言俚语词语当中,有一个词语叫做"炒冷饭",它原本的含义是指:将凉饭在锅中加温炒热,上海人引申的含义是说:重复已经说过的话语.做过的人事物情,而且像 ...

  • 老六:关于买碟的记忆碎片

    关于买碟的记忆碎片 (节选) 文 | 张立宪(老六) 一 对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上大学的这一代人,有一种说法叫"六八式".那么,我们就顺延一下,将下一拨年轻人称为&qu ...

  • 老中医谈中药讲解: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研究体会,肝好更健康

    慢性乙肝在我国是一种很常见又很难根治且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慢乙肝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药.针 ...

  • 名家谈写作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朱老六19PE发行,以千禾味业可比定价,精选层这样搞厚道吗?

    本文要点: 精选层由于地位.流动性,估值一般都比A股公司低很多.而朱老六等公司都拿A股上市公司来作为可比公司,作为发行定价参考,显然是不对的.这个问题,难道股转公司在审核时不明白吗?我认为应该刹住这股 ...

  • 新三板精选层朱老六:能否成为腐乳界的涪陵榨菜?

    腐乳,是和榨菜类似的佐餐品,可以拌饭.炒菜.伴粥. 榨菜领域已经出了一个榨菜茅:涪陵榨菜(SZ:002507). 朱老六是A股和新三板精选层第一家也是唯一家腐乳企业. 能否成为涪陵榨菜的牛股呢? 公司 ...

  •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一.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观点: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

  • 老期货谈 ┇高手炼成记!交易就是练就这五种能力

    俺是概率扑克,亲亲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