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近代哲学之十一:孙中山1
中国近代哲学之十一:孙中山1
孙中山(1866-1925)原名文,字逸仙,因流亡日本期间曾隐名为中山樵,后即以中山称于世。他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佃农之家。依靠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兄长孙眉的帮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受教育,较早接触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1892年从香港玛丽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不久,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他毅然决定废弃医业。
1894年夏,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欧洲各国富强之本" 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通。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本也。" (《上李鸿章书》)
上书遭冷遇,打破了他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的幻想,遂赴檀香山创建" 兴中会" ,旋即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他起草的入会誓词中,首次提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后,孙中山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但因事先泄密而失败。遂流亡日本、欧洲,研究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考察西方社会现实,探求救国之途。1896年10月,他在伦敦遭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脱险后,革命信念更为坚定。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康有为、粱启超等人打起" 保皇即革命" 的旗号,在华侨中进行假革命的欺骗性宣传。对此,孙中山严正指出:" 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敬告同乡书》)认为昏庸腐败的清王朝" 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在檀香山正埠利利霞街戏院的演说》)因此,他号召一切爱国志士同改良派划清界线,站到革命立场上来。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起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 ,从组织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次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全面阐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
1906年起,同盟会员多次组织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引发的革命洪流中土崩瓦解。1912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 个月后即被迫辞职。
随后,面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张勋企图恢复清王朝以及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并不灰心,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从哲学上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并于1917-1919 年间撰写了著名的《建国方略》,它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说三个方面阐述了捍卫和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与计划。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 五.四" 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孙中山产生了极大影响。1923年元旦,他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 月,他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年9 月,他发表《北伐宣言》,提出不仅要推翻北洋军阀,而且要打倒反革命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但壮志未酬,即于次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进化自然观
孙中山的自然观是在广泛吸取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诸如哥白尼学说、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理论、微耳和及圭哇里的细胞学说,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盛赞达尔文进化论:" 自达尔文之书出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为之一变。从此各种学术皆依归于进化矣。" (《孙文学说》)他把进化视为不可抗拒的" 自然之道" ,认为" 天地万物皆由进化而成。" (同上)并把世界的进化分为依次递进的" 物质进化" 、" 物种进化" 和" 人类进化" 三个时期。
" 物质进化" 是指宇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在论述世界进化的这个时期时,孙中山一方面继承明代思想家王廷相等人的" 太极元气" 思想,另一方面借用19世纪物理学家普遍接受的" 宇宙以太" 假说以及拉普拉斯的" 星云假说" ,来说明宇宙的原始状态及其演化发展:"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今太空诸天体多尚在此期进化之中,而物质之进化,以成地球为目的。" (同上)" 照进化哲学的道理讲,地球本来是气体,和太阳本是一体的。始初太阳和气体都是在空中,成一团星云,到太阳收缩的时候,分开许多气体,日久凝成液体,再由液体固结成石头。"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 物种进化" 是指从生命出现到人类产生的生物进化时期:" 由生元之始生而至于成人,则为第二期之进化。物种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 (《孙文学说》)孙中山说的" 生元" ,就是近代生物学所揭示的细胞;由于细胞是造成动植物乃至人类机体的物质始基,所以他名之为" 生元"。他肯定生元是从无机界发展而来的,并认为生元具有知觉和思维能力:" 按今日科学所能窥者,则生元之为物也,乃有知觉是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有主意计划者也。" (同上)正因为原始细胞有这种机能,人才有聪明才智:" 人性之聪明知觉者,生元发之也"(同上)。这种观点否定了神学目的论,但却颇有被指责为" 物活论" 的嫌疑。不过从总体上看,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孙中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肯定物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肯定" 生元" 及其" 知" 都是物质进化的产物,而且,他还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 体" 、" 用" 范畴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为体,属于物质;其能言语动作者,即为用,由人之精神为之。二者相辅,不可分离。" (《军人精神教育》)但另一方面,他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时,又有过分夸大精神作用之处。
关于世界进化的第三个时期即" 人类进化" ,孙中山说:" 人类初生之时,亦与禽兽无异。再经几许万年之进化,而始长成人性,而人类之进化,于是乎起源。" (《孙文学说》)在他看来,人类的进化就是逐渐摆脱" 兽性" 并形成"人性" 的过程,就是由野蛮进于文明、由无知识进于有知识、由旧思想观念进于新思想观念的过程。他还认为,社会国家也是不断进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化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民报发刊词》)他由此得出结论:" 中国虽然饱受数千年专制主义的毒害,因而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显得落伍了,但只要遵循进化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奋发图强,实行三民主义,就一定能赶上并超过欧美各国。
可见,同当时其他进步思想家一样,孙中山宣传进化论并不是要进行单纯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而是为了以此来论证和宣传其政治革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