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还是医学?走近那个被选入国家级非遗的“一指禅”
“一指禅”推拿
经常看武侠小说的人,可能对一种叫“一指禅”的功夫印象深刻。它被描述得具有无边威力:练成此功者,可以用一指之力击穿墙壁,凌空点穴制对手于无形。“一指禅”最初是佛教禅宗用语,有万法归一的含义,指通过自我内心的探究与静悟而获得人生的真谛。后来,这一词汇被医学界借用,指医生将精力集中于患者的关键部位,然后将全身内力凝聚于拇指之上,按照经络按压穴位,治疗疾病。久而久之,便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按压推拿方法——“一指禅”推拿。2015年,“一指禅”推拿入选国家级非遗。
作为一种推拿流派,据现在已知的资料是源于清同治年间,由李鉴臣传授,流传于江南,盛行于江苏、上海一带。它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和卫气营血理论为指导,操作时遵守“循经络,推穴道”的原则,强调一分功夫一分疗效。“一指禅”推拿历经人世浮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无影无踪、濒临绝迹。直至清末民初,古城扬州的丁凤山在苦心学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将“一指禅”推拿发扬光大,自成流派,成为业界驰名的“一指禅”大师。
中医经络
结识名师 弃武从医
丁凤山,原名丁永春,1843年出生于扬州。他自幼随父亲习武,擅长骑马射箭,为清咸丰武秀才。后来顺理成章地加入军队,开始了戎马生涯,担任过负责传递号令的旗牌官。
“一指禅”原系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法归一”。
19世纪后半期,因明治维新而强大起来的日本,开始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尤其希望占领朝鲜,当作下一步侵略的跳板。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朝鲜请求清朝予以援助。于是,丁凤山所属的部队便被派驻辽东,以防朝鲜局势有变。丁凤山也因此在辽东和北京之间多次往返,负责传递公文。在一次传递公文的途中,他遭遇大水,误了期限,无法按时复命。同时,因长途奔波、过于劳累,他身染疾病而卧床不起。在一筹莫展之际,丁凤山遇到一个叫李鉴泉(又称李鉴臣)的人,并因此改变了命运。
李鉴泉,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自幼精通少林武功,因此擅长与少林寺有一定渊源的“一指禅”推拿。相传,李鉴泉曾在清咸丰年间担任清宫御医。期间,他遇到了正卧病于北京的丁凤山,并用“一指禅”推拿为他治好了疾病。身体痊愈后,丁凤山便拜李鉴泉为师,学习“一指禅”推拿。学成后,丁凤山便弃武从医。
少林武功“一指禅”
广施技艺 渐成流派
从医之后,丁凤山便在包括老家扬州在内的江浙地区行医,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其绝招是用缠法治疗外科痈疽、乳蛾,声誉渐隆。辛亥革命后,他由学生钱福卿接往上海行医,在海宁路、浙江路路口开设医馆。上海当时已是五方杂处的大城市,行医过程中,丁凤山除了常见病外,广泛接触到各种疑难杂症,进一步丰富了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外科的痈疽、喉痹、乳蛾等病症的治疗颇有心得。
经历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加之自幼随父习武,他将推拿技法与武术技巧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所谓“一指为推,二指为捏,三指为搓(用双手)”和“急推为泻,缓推为补;重推为泻,轻推为补”的丁氏推拿术。这不但扩大了治疗的范围,还进一步在李鉴泉的基础上丰富了“一指禅”推拿的手法。使得“一指禅”推拿开始风行,并流传发展。
“一指禅”推法图
同时,广施技艺,救治病人之外,丁凤山还较早开始了将“一指禅”推拿理论化的尝试。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指禅”推拿的文献为《一指定禅》。此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论述“一指禅”推拿可治疗的疾病及操作方法的著作,其学术价值一直受到推拿界推崇。由于原始抄本早已散失等原因,此书的真正作者一直存在争议。但根据相关信息,学界基本已确定此书为丁凤山以“所藏之书为底本”,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整理完成(《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第128页,2012年)。
《一指定禅》油印本
除此之外,丁凤山还通过收徒传艺,使自己的“一指禅”推拿手法进一步流传,最终枝繁叶茂,成为重要的推拿流派。在扬州、上海等地行医期间,丁凤山共收弟子11人,分别为: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丁树山、钱砚堂、黄海山、丁宝山、周昆山、翁瑞午、丁鹏山、吴大嘴。其中大部分都成为推拿界的重要前辈。
丁凤山师徒合影 前排正中为丁凤山
王松山曾协助丁凤山整理完成《一指定禅》,为“一指禅”推拿的理论化作出重要贡献。此后,王松山于1920年在上海组建推拿研究会,结合各人所见的临床病例,讨论治疗方法,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会的相关活动均聘专人作文字记录,为“一指禅”推拿的理论化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钱福卿是丁凤山的第二位弟子,4岁时即拜师,被认为得到丁凤山的真传,人称“小先生”。他精通“推、拿、按、摩、摇、揉、点、缠、搓、捻、抖、抹、抄、弹、颤、分、合”等18种手法,且自创以快见长的所谓“小步子”推法,频率可达每分钟255次。
左:一指禅偏锋推法
右:一指禅屈指推法
除了上述二人之外,丁凤山对子侄辈的传艺也进一步促进了“一指禅”推拿的发展与传承。其堂侄丁树山学得技艺后,继续收徒。其弟子朱春霆曾成功为近代国画大师吴昌硕治疗半身不遂。1956年朱春霆受聘于上海华东医院,组建上海第一个中医推拿科。同年10月15日,又在上海首创“中医推拿医士训练班”,编写了近l0万字的《中医推拿讲义》。1958年5月,我国第一所推拿学校——上海市推拿医士学校成立,朱春霆任校长,开创了推拿技术课堂教学的先河。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等丁凤山嫡传弟子也都曾在此学校任教,最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推拿教学体系,“一指禅”推拿中的丁氏流派亦因此而趋于形成。
朱春霆在书写医案
猝然离世 壮志未酬
经过多年的行医、治学、授徒,丁凤山使得“一指禅”推拿得到巨大发展,被公认为江浙地区“一指禅”学派的创始人。其医术也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得到各界广泛认可。1915年12月,《绍兴医药学报》便曾对其作专题报道:“扬州丁风山君夙精按摩术。光复后,至沪行道,名噪一时”(《广陵区志》,84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就在丁凤山准备继续大展宏图、造福苍生时,却猝然离世、撒手人寰。1916年,他前往杭州,为浙江省督军杨善德之妻治病,却因突发中风,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而暴卒于旅馆,享年73岁。丁凤山去世后,王松山、钱福卿等即刻率领众弟子及丁凤山之子丁兆槐等共12人赴杭州奔丧,并将灵柩送回上海,料理后事。
虽然距今已逝世超过百年,但是丁凤山对于推拿技术的贡献将永远为业界所铭记,并继续造福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