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篇 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影响
X
[转载]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摘要)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草原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于广阔的草原地带.族源以及分布区域决定了蒙古族以草地畜牧业为基本生计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各种自然、经济、人口以及制度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农牧经济互为消长,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不断位移,其主要趋势是逐步向草原深入,使得草原面积逐渐缩小,农耕范围不断扩大,直接导致草原畜牧经济萎缩,农耕经济迅速蔓延,从根本上动摇了蒙古族的草原畜牧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今天蒙古族多种经济文化类型共存的发展模式.如何协调蒙古族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治理区域,也是制止荒漠化扩展的前沿阵地,该地带的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威胁京津地区乃至日本等国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的写作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而进行的,通过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深入剖析蒙古族经 济社会变革的深层原因,说明农牧消长以及农牧边界的位移对蒙古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蒙古族经济在新世纪发展中的趋势和模式,同时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内的生态恶化找到根源,总结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蒙古族在这一特殊经济文化区域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期为民族经济学科填充部分内容.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历史上蒙古族的分布及经济文化类型该部分通过对历史上蒙古族的起源、分布区域以及经济文化类型这三方面的逐层分析,对蒙古族进行历史回顾.蒙古族一个历史悠久的草原民族,其先民也是活动于蒙古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于广阔的草原地带.依托于草地生存环境,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经济社会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过渡到以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为主导,并有少量农业经济作为畜牧经济的补充形式而存在。
第二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历史演变该部分首先介绍农牧交错带的提出及其含义,从一般性概念上对农牧交错带进行界定;然后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地域界定,明确其地理范围;
最后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变迁过程,通过对蒙汉民族间游牧与农耕文明此消彼长状况的分析,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转变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三章: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的动因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长时期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处在一种变动的复杂状态中。该部分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自然因子、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制度等因素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的影响,从而找出农牧消长的深层根源。
第四章: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中演变两千多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在多种驱动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这一历史过程对蒙古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定居农业的普及和草原畜牧经济的衰退,并且随着工业经济文化类型的出现,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多样化趋势日益显现.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蒙古族传统经济文化类型与工业化进程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工业化促进农牧业,以农牧业作为工业化的产业基础,以科技武装生产,发展商品畜牧业、市场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阻碍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真正发展,走一条蒙古族经济发展的新路。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蒙古族起源、分布以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回顾,深入剖析在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变迁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过程与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区域地理、环境变迁与民族经济变化问内在联系的一般性、规律性,进一步得出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多样化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所在,从而对该地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蒙古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也为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探索。(来自:《论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