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中对人物与事件的解构
文:子安
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因为未知,所以盲目崇拜。这就是作为影视工作者所存在意义。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当人们浸淫其中,很快就会成为它本身的一部分,熟悉到足以认为一切都本该如此,再无新意。
而我们所承接的每一部影片,客户想要做什么?主要用作宣传,让他希望看到的人群,得到他想要的反馈。所以,解说词,说白了,就是完成这项功能。仔细琢磨一下,其实,每一个片子归根结底都是在说人的事,个人或是众人的事,无非有时——事为主,有时——人为主。即便是企业或者城市,甚至产品,落到点上,终归也都如此。因此,本篇着重解构解说词中的人物与事件如何协调配合。
每一部影片都是在讲故事,当成为片中的人物,他的角度就不再只是企业中那个真实的人了,他将为主题服务,他的故事就是片子的一个选题(就是事件),必须完成线索的功能。在这里,不是说要虚构,而是作为写作者,我们要重新发现他在工作中的细节、放大。虽然我们不是在做电影,但是,影视试听语言是相通的。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制作者们一直遵循着一个铁律,那就是“越是虚构的故事,细节越要准确。”放到我们创作的宣传片、专题片,或是纪录片的时候,同样适用。
在本篇中,我们从三点来分别阐述。第一,深入调研。
以人物为主的片子举例(人物纪录片、人物传记片等),这个人物出生在哪里,为什么他的语言风格是现在这样?口头禅是什么?他在动作上有什么特点,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这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与出生地、成长环境、事业、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现在所做的事对个人、公司、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调研时收集的信息。在解说词中,这些信息并不会全部出现,但是,他将影响整个片子的质感和走向。最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将为你所寻找的主题打开方向。
那这些细节是如何让人物传神的呢?
来看一看BBC所制作的《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其中在提到波兰女科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就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时,解说词这样写道:她带着她所有的财产和一把折叠椅,那是因为四等车厢不提供座位,没人料到,这位身无分文的移民,能够动摇那些根深蒂固的科学理论。
短短的一句话已经让人在脑海中形象的勾勒出人物,身无分文——移民——动摇根深蒂固的科学理论,观众听到这句话会想什么呢??经济条件差,还是移民,也就意味没有根基,他动摇了什么科学理论?他是怎么做到的?解说词不仅仅是告诉人们,还要引起他的提问。是的,这是所有解说词创作的关键之处。
而此时,你是否发现,那个细节——“带着她所有的财产和一把折叠椅,那是因为四等车厢不提供座位,”正是这种平实,看起来极具真实感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代入感。包括之后她上大学的历程,从不接纳女性的大学到需要花费两年积攒学费的大学求学,忍受着冬天水槽结满冰的窘境,这一切都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那个伟大的女性所付出的一切,并为之深深感动。再联系画面,出境主持人随着主人公当年所坐的车、所走的路,与若干历史研究人员探讨、采访、观看遗物,画面疏朗,简洁,但人物早已脱纸而出。这就是调研的力量。
而在以事件为主的片子中,调研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清晰的明白事件的走向,发现细节在走向中所带来的关键要素,将提升整个片子的人文深度。他的发生,现阶段为人们带来什么变化、影响?为什么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领域?事件经历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事件发生带来
的是正向还是反向的意义?随着调研,你要触到尽可能深的位置。就像打井,越深,将来的水就越多,干涸的可能性就越小。
有人可能发现了,在深入调研时,我们常常思路会不断走神,请珍惜每一次走神,它会让你发现你所观察的事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还记得吗?刚才我们所举例的片子片名是《面孔——20世界传奇人物》,而玛丽.居里出现在第一集《科学家》。也就是说,这一集中不只她一个人,还有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等数个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科学家——改变世界”,这一主题。
是为,入门选手就事论事,中级选手以他人之事抒发己之观点,高级选手如雕塑家,事件不过各种泥土、材质,可随意调配、打散、重组成另一事物。因此,深入了解重中之重。
第二,深入调研、确定主题之后,梳理、制定全片逻辑关键引导语,找出此人、此事最重要的转折点,相当于全片高潮,最终按图索骥。
坦白来说,人物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人,事情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态势,一切都源于每个节点的选择,选择不同,走向不同。因此,在片中,无论你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结构如何处理,它的内部逻辑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
仍然以上面的玛丽.居里为例,主题是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科学家,那在这一片段中它的逻辑是什么呢?女性到成为伟大的女性。分解开来便是——一个穷移民,在实验中,无数次发现各种稀有金属,尤其是发现了镭,同时发现了镭的作用——放射性物质抗击癌细胞,进而发现X射线,经历丈夫去世,随后的恋情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两次人生苦难,并且影响到领取第二次即将得到的诺贝尔奖。她的解决方式是,不为世俗所束缚,更投入的进入科学领域继续探索,并且亲身上战场实践,帮助士兵,影响深远至今,造福于世界上的每个人。
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两次人生苦难之后她的选择,正如片中所引用玛丽.居里写给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原话:“你的建议在我看来,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的科学工作和我的私生活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她如此说,也如此做,才有了之后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巴黎社会抛弃了她”这句解说词,与之后玛丽.居里去世后的若干年,入驻法国风云人物安息的先贤祠,成为第一位以自己名义享受这一待遇的女性,形成强烈反差,让观众唏嘘、深思。
逻辑关键引导语,让我们不至于走偏。正如寻宝中的藏宝图,在找到宝藏之前,就算再大的诱惑也一定要抵御,否则极有可能一无所获。
第三点要说的是融合。很多解说词创作者常常会被事件的跌宕起伏所迷惑,以至于,事件好写,人物却常常被事件所埋没,最初的时候,我也犯过这个错误。直到有一天买菜的时候,卖菜大叔与顾客调侃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这二人因黄瓜比别的摊位贵一毛钱而开始了下面这段话。
卖菜叔:都是黄瓜,顶花带刺新鲜吧?哎!瞧咱这刺儿,浅绿带黄,顶花自然脱落,证明没抹防落素,吃的放心啊!也不像别人家的笔直笔直,咱这捎带点儿弯,为啥呢?咱是农家肥种的。你还别不信,这都是我今儿早上4点从自家菜地里摘下来的,没超过四个小时,您看,我刚刚可没跟您说这些,咱卖菜就说菜的事儿,这人辛苦点还不是应该的嘛!......
卖菜叔一阵巴拉巴拉,我听到一句话“卖菜就说卖菜的事儿”,悟出一个理“合理衬托更有助同理心”。如下棋,起手不能错,开局定位要准,也就是“卖菜就说卖菜的事儿”,但是,写人需事来烘托,写事则靠人来实施,相互依托反衬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代入,并且主导观众思想的方向。听起来有些狂妄,但这只是事实。君不见,无数人因广告的一句话,剁手无数。说起来,殊途同归。
事件的片子表述要有冲突,人物在其间的作用仅在于左右时间走向,而在人物片中,是人物的决定,或者说思维、想法作为主导,这些因素决定了事件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人物与事件协调的核心点。
倘若解说词中无法完全解决,可以采用画面先入。比如人物片,可以先将这一表述时期的人物某一情绪、状态用画面呈现出来,配合解说词开始。事件片可以以某一冲突瞬间的画面开始叙事。
这里要再唠叨一句,一定要记得,一个片子的流畅不是看解说词,而是看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后所呈现出来的整体。
起手对了,随后就可以根据第二步写出的逻辑关键引导语开始一步步进行了。
解说词创作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大量看片,拉片,拉稿,多分析、临摹,自然日渐得心应手。当然,日常的小灵感也要随时记下来,他会为我们带来盲盒一般的惊喜。随后,下一篇我们聊聊创意写作,和大家分享休闲时光!
PS:《影视写作十日谈》目录
导语:与世界链接
1、如何识别客户的真正意图
2、解说词的结构及破题技巧
3、解说词的风格创新
4、解说词临摹法
5、解说词对人物与事件的解构
6、解说词中的创意写作
7、微电影剧本故事提炼法
8、微电影剧本中如何协调戏剧与宣传的关系
9、微电影剧本中的动作叙事应用
10、倒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