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行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它学科,其基本概念的建立,大多来源于实验,其理论的验证和建立也有赖于实验。在整个中学过程中,实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决不限于验证原理,加强记忆和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改变学生能力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力手段。实验,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呢?
一、提高实验开出率,让学生多看、多做实验,克服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
由于“普九”的验收,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已建有实验楼、实验室、仪器室,仪器配备也按基本要求配齐,这些都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场室、仪器,又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仍有部分学校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出现了教师在课堂“讲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的现象,个别刚出来的青年教师还惧实验,不愿做实验。这些现象,既浪费了仪器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除了要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应利用现有仪器,设计出多一些实验,提高实验的开出率。例如:在初三化学中,讲空气物理性质时,大多数老师都只注重讲,没有做实验。其实,利用一些简单器材,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密度比水小,且不易溶解于水的性质。下面是一简单方法:
器材:水槽、125ml集气瓶,250ml烧杯、玻璃片、水
步骤:装置如图,大水槽里盛大半槽水,
把盛满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注意
不要让水面留有气泡),倒立在水槽里,拿掉
玻璃片,把集气瓶向上提,注意瓶口不要露出水面。
将烧杯口竖直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烧杯内,等
烧杯完全浸没后,把它移到集气瓶口下面,使烧杯倾斜,让气泡冒出,并进入集气瓶内,直至集气瓶内的水逐渐排尽。
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从水中取出集气瓶,并放在实验台上。
通过这一实验,说明空气密度比水小,且不易溶解于水的性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空气物理性质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多做演示实验,学生多看、多做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二、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质量
近几年,县先后组织了三次初中学生“实验操作竞赛”,纵观这三次“实验操作竞赛”,都出现了部分学生因实验操作不规范而“操作成绩较低”的现象。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与我人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有关。
1、在实验前,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师生都要明确实验目的,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在做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不会因此失彼,实验过程中怎么做?观察什么?出现意外怎么处理?都心中有数,这样才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否则,目的不明确,在实验中,下一步怎么做?甚至做错了也不知道。有时,实验虽能完成,但实验效果、实验质量也不好。
2、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操作,要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会排除一般故障。
这一点,教师做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连接或药品的使用都要认真仔细,切忌粗心大意。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既要使学生做实验时,胆大心细,又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胆大心细,即做实验时要敢于做,又要仔细观察、记录,切忌粗心大意。例如,在初三化学“氢气制取与性质”这一分组实验中,部分学生因怕安全或损坏仪器,而不敢做实验,即使做了,效果也不好。另外,在胆大心细的同时,又要规范操作。因为,在实验中,如果不按规程操作,就很容易损坏仪器,甚至出现事故。只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实验效果、实验质量才能得以俚语。另一方面,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结基本技能和会排除一般故障。如:仪器怎样摆放、怎样连接,才能使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仪器凌乱的场面;怎样给滑轮组成绳;怎样准确无误地连接电路等。在实验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一般故障,如,初三物理电学实验中,由于仪器接触不良,而出现的断路、短路等,此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样做,由此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实验。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排除一般故障,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都大有好处。
3、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质量。
大纲中规定的实验,有部分因受器材、时间或其它条件的影响,实验效果不是很好,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观察、操作。要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质量。此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它器材、药品来做。
三、改革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实验操作机会,把“实验操作成绩”纳入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当中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教师按要求做完大纲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学生做完分组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实验一般只做一次,有部分学生,因能力差异,很多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课后又不能做,由此降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不到很大提高。传统的实验教学要改革,怎样改,可以这样做:每学期,对该科的分组实验,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20%,这种做法,可从某个科目(例如初二物理)试行,待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到其它科目上。这里,可能涉及到几个问题:
1、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学生只靠课堂上一次分组实验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考核前的3——4星期自由到实验室去练习。这样,学生的操作机会多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操作考核内容。内容是这个学期的分组实验,每个实验编上号,考核时,让学生抽签,只考一个,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3、考核评分。对于评分,可制定评分细则,按照学生的操作步骤、正误给予打分。
4、考核时的监考。对于监考,学生有几百人之多,而老师只有2——3个,让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考核,是不可能的,时间也不允许,可采用教师对少数尖子生进行培训后,再让他们监考、打分。
四、开展第二课堂实验活动
现行中学配置的仪器,除可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外,还可做一些课外实验。例如:初二物理“光学实验盒”,可以让学生完成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演示实验外,还可以做小孔成像、简易望远镜等有关光学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光的认识。又如,初三物理的“照明电路”实验盒,实际上是安装简易的家庭电路,这样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家庭电路的认识,对学生以后安装家庭电路也有一定帮助。
另外,教材上也安排了许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易制作,器材也简单。学生一般都喜欢看教师做演示实验,自己也有强烈的动手操作兴趣,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多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无论对操作能力的提高,还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很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