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就如同当菩萨,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7-17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永初四年 公元110年
谒者庞参说邓骘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骘然之,欲弃凉州,并力北边。
乃会公卿集议,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
诩因说禹:“收罗凉土豪杰,引其牧守子弟于朝,令诸府各辟数人,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
禹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西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
【译文】谒者庞参向邓骘[zhì]建议:“将边疆各郡因贫困而无法生存的人民迁徙到三辅居住。”邓骘同意庞参的建议,打算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边患。
于是他召集公卿进行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是破衣服,牺牲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全了。”公卿大臣都认为是这样。
于是虞诩向太尉张禹建议说:“不如收揽网罗凉州当地的英雄豪杰,将州郡长官的子弟带到朝廷来,命中央各官府分别任用数人,表面上是一种奖励,用来回报他们父兄的功勋劳绩,而实际上是将他们控制起来,作为人质,以防叛变。”
张禹赞赏他的意见,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四府进行商议,众人都同意虞诩的意见。
于是征召凉州地区有势力有影响的人士到大将军府和三公府担任属官,并将当地刺史、太守和其他州郡高级官员的子弟任命为郎官,进行安抚。
邓骘因放弃凉州的计划未被采纳,从此对虞翊怀恨在心,打算用官法进行陷害。
【解析】还是昨天的材料。关于凉州的事情可以参考昨天的文章:政治的常态往往是,各方不断地妥协,大家勉强在一口锅里混饭吃,却又互相嫌弃。
邓骘的这个会开得失败啊,他原以为邓太后和张禹都会和他一起排挤陇右系,放弃凉州。但邓骘的算盘打错了,邓太后和张禹一致认为放弃凉州是砸锅行为,把牌桌掀翻了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因此否决了邓骘。
单纯从开会层面讲,邓骘的这个会是开得很失败的,他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率先表态。率先表态是职场大忌,如果不是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千万不可率先表态。
对于领导者来说,率先表态的坏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
放弃凉州这个事情,既然邓骘率先表态了,如果将来出了什么问题,必然会牵连到自身,将来说不定就要承担主要责任。
该不该放弃凉州,这个事情还是要交给大家自由讨论,最后再达成一致,形成集体决策,这样比较好,就算要追究责任,大家都有参与,也是团队承担,如果后果太重,一个人的肩膀是承担不住的。
二、矛盾
邓太后没有参与会议,邓骘就是头部大佬,既然邓骘率先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其他人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因为说出来就得罪人,很可能引火烧身。
即使相关决策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这个时候他们也只会选择暗地里使绊子,明面上却假装同意,最终就把事情执行成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样子,最终还是会影响事情的成败。
与其这样以势压人,造成矛盾的内敛,不如先不表态,让大家充分讨论甚至争执,最终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
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不怕,怕就怕在会上不吭声,形成决议以后却在私底下阳奉阴违,这样很不好,最影响事业的成败。
三、执行
开会开会,本来就是个大家一起讨论的氛围,如果领导率先表态,手底下的其他人顾忌到领导的面子,也就不好意思提出不同的意见了,所以材料中邓骘一提到两件破衣服的理论,大家就一片称赞,觉得很有道理。
而事实上真的就一点想法都没有吗?我看未必。就比如说材料中的太尉张禹,他就真的是因为听了虞翊的话才恍然大悟的吗?有可能是。
但更可能的是,张禹不想亲手去纠正邓骘的这个事,不想去得罪这个人,不想用自己的聪明把邓骘衬托得很愚蠢,但这件事情又不得不纠正,因此最后才是虞翊来说这个话。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邓骘放弃凉州的事情破产,他恨死虞翊了,为什么?
因为虞翊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傻瓜,这份怨恨本来是要由张禹承担的,张禹巧妙地糊弄过去了,把自己也装得像个傻瓜,为了做事,为了不得罪人,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这种氛围里,作为领导者,如何能辨别下属的才能和智慧?如何能辨别谁可以用谁不可以用?
如何能辨别谁是坚定的支持者,谁是反对者,谁是中间派。又该防止那些人在事业进展中从中作梗?这件事又该派谁去执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