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不懂怎么办?

老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读的书多了,遇到几本读不懂的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遇到归遇到,一本书读不懂的话,该怎么办呢?
这曾经是一个对我形成极大困扰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自以为看书比较多,理解能力还算可以,勤奋程度尚可过得去的人(其实就是一头倔驴),我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看不懂一本书的。然而事实告诉我,吹牛逼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与之匹配的实力来作为支撑,很容易变成傻逼。
还好,尚有一点点自知之明。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可以做但是不能说的措施来让自己冷静下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这么长,我们总会遇到几本书是我们看不懂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
理工男的思维逻辑其实很简单,分三步走:
第一步,列出哪些书是自己看不懂的;
第二步,分门别类的来分析为什么自己看不懂这些书;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举例说明吧。
人生遇到的第一本读不懂的书是《红楼梦》,那一年十岁。
之前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封神榜》,对于一个十岁的男生来说,都是拿起就放不下,每天看的不亦乐乎,动不动还要找人交流切磋,忙得不亦乐乎。这种美好的情感直到遇到了《红楼梦》之后,戛然而止。
都是四大名著嘛,谁比谁能差多少呢?事实证明,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第二反应就是好无聊,不过总觉得名头这么大的书,似乎不应该如此啊?无奈尝试了几次之后,终于决定放弃,扔在一边了,继续钻在《隋唐演义》,《岳家将》,《杨家将》,《明英烈传》等等的世界里,这多有意思啊。
这一放就是十年,中间一直都是避而远之。不过说来奇怪的是,再次拿起的时候,似乎被施了魔法一般,一下子就看了进去,而且不是那种浅尝辄止,是真的捧起就放不下,甚至到了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地步。以至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红楼梦》成了四大名著中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三本之和,完全是始料未及的。
直到后来有一次读到杨绛先生下面的这段话,我才明白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十岁的小男生满脑子还是扮演超级英雄,拯救世界,除了对于那份大年夜的礼单有点兴趣,对于其他的莺莺燕燕,话里有话完全无感;
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还是青涩,但是毕竟情窦初开,多少知道一点点社会,所以《红楼梦》慢慢可以大体可以看个明白;
等到三十岁,四十岁,走了好多路,见了好多人,经历了好多好多事,再坐下来翻开《红楼梦》,随便从哪一章开始读起,都可以安安静静的读下去;
现在,《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嗯,加个之一吧。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分享一个特别简单的心得。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我们读不懂的书,如果真的读不懂,那不妨先放下嘛,说不定过几天就能一下子读懂了呢。我们读书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受罪,更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较劲。
想通这个道理以后,好像天地豁然开朗。以前很多看不下去的书,比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正见》,《尤利西斯》,《存在与时间》,《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处省略一千字吧),再见面的时候不再变得像冤家对头一样,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聊两句,如果聊得来,就继续聊下去,如果聊不来,那就点到为止,下次再见呗,说不定过两天我又来了呢。
随着卸下了这个包袱,自己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也就顺理成章的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与读书的感情自然越来越深了,反过来感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修炼中,自己好像也真的长本事了,可以去尝试越来越多的陌生世界。
如果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最开始一切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一门心思地去死磕呢?当然有人会问,那么时候我们该坚持(死磕),什么时候我们该放弃(换个方式,择日再战)呢?这是个好问题,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答案,有的时候是因人而异,有的时候是因地制宜,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见招拆招可能更有参考意义吧。
 
不过我还是想补充两个小心得。
第一条嘛,方法还是很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就拿《红楼梦》来说,当初读不下去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中走马灯式的出场人物,以及藏在背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每次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说了什么,虽然都是白字黑字,但是感觉就像患上脸盲症一样。怎么办?画图呗。我把书中每次出现的人物,都写下来,叫什么名字,什么身份,和其他人什么关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就这样看一页画一页,刚开始确实工作量比较大,不过到了后面就会越来越轻松,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藏在自己的脑中,带来的帮助可不仅仅是记住那些出场人物,对于整本书的脉络梳理同样是大有裨益。
第二条呢,接受一个事实,有些书,哪怕你试过万般妙法,它就不是你的菜。于我而言,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书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大作。这本书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自己也是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做足了准备去尝试。但是,读不懂就是读不懂,而且越读到后来,荒诞不经的意向,逻辑不清的对话,支离破碎的结构,都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读书已经不再是一种享受,相反变成了一种折磨。
后来不得已停下来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都很不好,陷入到一种自我指责的困境中,又无法对人言明原委,日日夜夜,实在是苦不堪言。直到后来开始曲线前进,开始尝试周边的读物,看看有没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发现一个之前被自己忽略的事实,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尼采的精神其实已经有点不太正常,直白点说的话,他当时已经处于一种精神病态中,无非是有时轻有时重罢了,但是基本已经不能按照一个正常人来看待。所以书中会有那种天才般的灵光一现,同样也会有那种完全不知所云的喃喃细语,这实在是怪不得他。
既然我们可以原谅尼采,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想通了这一点,推而广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我们不喜欢。
那么不如选择放下?
世界这么大,我们不可能去喜欢每一个人,那么同理,我们也不可能去喜欢每一本书。所以遇到不喜欢的时候,绕开,放下,忘记,不就行了吗?
读书,终究还是要自己喜欢,才能持久嘛。真的没有必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负担,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何必在这个小泥坑里自己和自己较劲,既无必要,又无意义,纯属浪费生命,实乃不值。
要知道,读不懂,不丢人,不懂装懂才丢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