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古人是如何保护牙齿的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个张小敬生嚼植物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许多看完电视剧的观众纷纷打听张小敬究竟为何要吃植物。

其实,古人早已发现,咀嚼一些特定的植物能够保护牙齿,清新口气,因此唐代人咀嚼植物十分盛行,想必剧中的张小敬生嚼植物也是为了一口好牙而努力吧。

那么,张小敬除了咀嚼植物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保护牙齿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古人的生活,看看他们都是如何刷牙的吧。

战国篇

古人保护口腔卫生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礼记》记载:“鸡初鸣,咸盥漱”,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漱口保护牙齿了。

在《诗经·卫风·硕人》里,有句形容女孩子牙齿好看的诗句是“齿如瓠犀”,这说明当时的古人不但有卫生意识,而且还对牙齿有特定的审美标准。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牙齿应该是犹如葫芦籽一般排列整齐,洁白光亮,才能称为一口好牙。如果牙齿长的不整齐,那么就称为“龃龉”。这其中还可以细分不同的状态,咬合不齐称“龊”,排列不齐称“龇”,凹凸不平成“龋”。

除了和现代人类似的审美标准,古人的漱口水也十分讲究。史料上明文记载的漱口水就有茶水、酒、盐水等等,比如《礼记》中提到的“虚口”就是指饭后喝口酒来洗涤口腔。

东汉篇

漱口的习惯在东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金丹全书》中说:“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故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这说明汉代人不但漱口,而且还认为晚上漱口好处更多。

然而,漱口虽然能保护口腔卫生,却无法解决口臭的问题。东汉桓帝时期,有个叫应劭的侍中就有严重的口臭,每次跟桓帝汇报工作都把桓帝薰得无法呼吸。

于是,桓帝便送给应劭一些鸡舌香,让他嚼完再上朝。所谓鸡舌香,其实就是大一些的丁香,这个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官员的口臭问题,渐渐便形成了制度。

由此看来,《长安十二时辰》中咀嚼植物的片段并非虚构,早在东汉时期,聪明的古人就已经开始通过咀嚼植物清新口气了呢。

唐代篇

等到了《长安十二时辰》发生的唐代时期,古人对牙齿的保护更为精益求精。

公元七世纪,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了当地人的牙齿清洁用品,并且把印度僧侣清洁牙齿的方式记载在了《大唐西域记》中。

不过,印度人使用的牙刷木材难易找到,但这丝毫难不住聪明的唐代人,他们用自己的手指做牙刷,发明了一种新的刷牙方式——揩齿法。

这个方式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甚至连敦煌莫高窟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图中,也留下了僧人用揩齿法刷牙的倩影。

古代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画中受戒者左手拿一长颈漱口瓶,用右手食指揩前门牙,非常形象的描绘了手指揩齿法。

后来,唐代人又发现咀嚼植物的嫩叶也可以达到清洁牙齿的效果。于是唐代人开始反复试验各种植物,最后发现杨柳枝的效果最好,而且还价格低廉,堪称新一代刷牙神器。

这一新发现让咀嚼杨柳叶一度成为时尚,就连《华严经》里也专门记载了咀嚼杨柳叶的十大妙处:一消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

自此后,嚼杨枝的新风尚诞生了,这一刷牙习惯迅速风靡天下,并且一直保留到明清时代。

“晨嚼齿木”就是用植物枝条来揩齿,《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记载。

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善于思考的古人们早已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达到了和现代不相上下的洁牙护齿效果。那一杯杯漱口水中,都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那一只只牙刷里,尽是祖先们古老文化的传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