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钟史问题合集(三)

西方伪史研究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陈大漓 ,作者陈大漓

陈大漓《新年表》制作者,从辨伪学、考据学角度重新审视欧洲上古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问题清单

1.中国制造六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水运仪象台意义重大?

3.水运仪象台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水运仪象台的制造目的

5.水运仪象台有正常运转过吗?

6.既然水运仪象台能正常运转,为什么要造讨论制造玑衡所?

7.计时器简史

8.讨论制造玑衡所扮演了什么角色?

9.太平浑仪有哪些贡献?

10.1993年之前,有人真正读懂水运仪象台吗?

11.什么是擒纵系统?

12.复原的水运仪象台精确性有多高?

13.水运浑天俯视图有擒纵器吗?

14.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为什么是木质的?

15.凭什么肯定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没有毁于战火,而落入了北司天监之手?

16.辽、金、蒙古部三朝有无天文学家,为什么有?

17.金朝天文学家知道水运仪象台工作原理吗?

18.为什么发条是必然选择?

19.谁会造机械钟?

20.为什么可以肯定昼夜时刻之器是机械钟,而非星盘?

21.机械钟的核心零件有哪些?

22.机械钟带来了什么影响?

23.既然中国在元代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文明,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兴起?

24.为什么科学史只能让文理兼通的来编写?

(问题可能会随版本更新不断添加)

8.讨论制造玑衡所扮演了什么角色?
讨论制造玑衡所是王黼主持制造,王黼,我们可以理解为讨论制造玑衡所的总设计师。
王黼,原名王甫,因和东汉十常侍王甫重名,故被改了。因此,黼和甫是同音的。王黼是个传奇人物,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王黼是个大科学家就好。
其实王黼一直都在,只是一般人不了解天文学史,感受不到而已。全球第一个在机械钟原型机上做出指针的人便是王黼。
《宋史·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历十三》宣和六年(1124年)七月,宰臣王黼言:臣崇宁元年(1102年)邂逅方外之士于京师,自云王其姓,面出素书一,道玑衡之制甚详。比尝请令应奉司造小样验之,逾二月,乃成璇玑,其圆如丸,具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置南北极、昆仑山及黄、赤二道,列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六十四卦、十干、十二支、昼夜百刻,列二十八宿、并内外三垣、周天星。日月循黄道天行,每天左旋一周,日右旋一度,冬至南出赤道二十四度,夏至北入赤道二十四度,春秋二分黄、赤道交而出卯入酉。月行十三度有余,生明于西,其形如钩,下环,西见半规,及望而圆;既望,西缺下环,东见半规,及晦而隐。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将入,或左或右,或迟或速,皆与天象吻合,无纤毫差。玉衡植于屏外,持扼枢斗,注水激轮,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运转,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五日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发于一机,其密殆与造物者侔焉。自余悉如唐一行之制。
然一行旧制机关,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若美玉之类。旧制外络二轮,以缀日月,而二轮蔽亏星度,仰视躔次不审,今制日月皆附黄道,如蚁行硙上。旧制虽有合望,而月体常圆,上下弦无辨,今以机转之,使圆缺隐见悉合天象。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辰寿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又为烛龙,承以铜荷,时正吐珠振荷,循环自运。其制皆出一行之外。即其器观之,全象天体者,璇玑也;运用水斗者,玉衡也。昔人或谓玑衡为浑天仪,或谓有玑而无衡者为浑天象,或谓浑仪望筒为衡:皆非也。甚者莫知玑衡为何器。唯郑康成以运转者为玑,持正者为衡,以今制考之,其说最近。
又月之晦明,自昔弗烛厥理,独扬雄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溯于日乎?”京房云:“月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始知月本无光,溯日以为光。本朝沈括用弹况月,粉涂其半,以象对日之光,正侧视之,始尽圆缺之形。今制与三者之说若合符节。宜命有司置局如样制,相址于明堂或合台之内,筑台陈之,以测上象。又别制三器,一纳御府,一置钟鼓院,一备车驾行幸所用。仍著为成书,以诏万世。
诏以讨论制造玑衡所为名,命黼总领,内侍梁师成副之。
文中提到的人物分别有:王氏、一行、郑玄、扬雄、京房、沈括。
王氏,不知姓名,北宋民间天文学家。一行即是唐代天文学家。郑康成即是郑玄,东汉民间天文学者,史称经学四大家之一。扬雄,西汉儒家。京房,西汉天文学者。沈括,北宋天文学家。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出儒家和科学家从来是相辅相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段话中,“又月之晦明”以下的文字说的是制造模拟月球运动规律的天文仪器等事,在谈机械钟时,可不必管这部分文字。
从文中的“注水激轮”等文字描述,能看出讨论制造玑衡所对水运仪象台多有借鉴,不过工作原理仍和水运仪象台一样,未曾改变。
“一行旧制机关,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若美玉之类”的描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第5个问题中已经作了详细解释,这段话首次揭示了水运仪象台为什么是木制的,而且使用了哪种木料。有些人会觉得王黼对此的描述十分平常,是因为不知道苏颂根本没有说明水运仪象台为什么用木料制作,用使用了什么木料,如果知道有这段历史,就知道王黼的这句话是多么宝贵,王黼的才能又表现在何处。
“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辰寿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的描述是又一个关键所在,这处是讨论制造玑衡所的发明。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事实。过去的仪器(前4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是没有指针的,看不见时间的具体变化,原文写为“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昼夜短长”、“日出入更筹”都是时间词,“度”即是说时间刻度,“皆不能辨”翻译成白话,便是“都不能辨认”。
所以,现在制造的天文仪器做出了改变,在时间刻度上加了一个零件,叫“司辰寿星”,到了具体时辰了,“司辰寿星”就用手指着它,显示现在的具体时间。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造“司辰寿星”,“司辰寿星”的作用是什么。
“司辰寿星”其实就是机械钟上的指针,这样,指针走了多久,走到哪里了,就都一清二楚了。这就解决了过去的“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问题。
到此,我们说王黼是大科学家,绝不是溢美之词,一定要知道,这台天文仪器的完成时间是1124年。此时,英国建国不久,不足百年。欧洲的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尚未出现。1124年距离美国建国还有652年,距离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建立还有542年。
我们现在再比较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品,就能发现王黼所说的并非虚言,其实看水运仪象台的话,就能直观地了解这段话的含义。
“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运转,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五日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发于一机,其密殆与造物者侔焉”的描述也是一个关键点,对比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品、《新仪象法要》的描述便能知道这个天文仪器比起水运仪象台又复杂了。
此刻再拿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的具体描述零件对比现代的机械钟,我们能发现,此刻,世间已经有两套擒纵系统了,导力系统也是有两套了,现代机械钟所需要的用于导力的齿轮样式,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身上都有了。校准系统也有了。
现代机械钟所必要的指针也经有了。
在此清点下现代钟需要的和尚未出现的成分吧:
已有的:1.擒纵系统2.齿轮导力系统3.时针4.显示系统5.校准系统6.报时装置(声响提示功能,不是必备,早期的机械钟受水运仪象台影响,都会带)
未有的:1.秒针(擒纵系统进一步改良,导力系统进一步改良,显示系统部分)2.分针(擒纵系统进一步改良,导力系统进一步改良,显示系统部分)3.发条(新的动力来源)4.时间制: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显示系统部分)
此刻,还有4件关键东西尚未出现。
不过由于王黼未能写书说明讨论制造玑衡所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台仪器使用了什么擒纵系统,更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样。
我们需要科学吗?这感觉就是一句废话,有些人是根本不考虑政治迫害的力量。休说是科学,王黼在任何时刻,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但王黼被放错位置了,能怪王黼本身吗?
科学家能做的事情,仅限于科学而已。

(现代机械钟内部零件,对比水运仪象台和讨论制造玑衡所,我们能发现机械钟是在慢慢成长的,而西方是一步登天的,到此,你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的话,就慢慢看了。)

(水运仪象台,第四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1092年,北宋政府、苏颂、韩公廉等人完成。)
(水运仪象台,最关键的装置,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