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友:好老师要靠好制度催生

办好教育要靠好老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什么是好老师?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四有”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年年都在评先评优,其中不乏这样的老师。但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好老师占比较低,教师队伍素质不尽如人意,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制度不完善。好老师并非与生俱来,要靠好的制度催生。

当前教师队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职业终生制,待遇平均制,发展封闭制,使得教师基本处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无法充分释放教师队伍的活力。好老师基本进不来,进来了也会逐渐退化。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狠下决心在制度上进行突破。

人员要能进能出。管理者最担心的往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然而,现在的事实却是教师队伍过于稳定。一旦步入教师队伍,这一辈子几乎就不会离开,一旦进了某所学校,也就意味着要与这所学校“厮守终生”。其实,不合格的老师并不少见,对教育产生的危害令人痛心,如果不是具有违法犯罪等事实,我们何曾见过有哪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哪一所学校把他们清出教师队伍?捧着这样的“铁饭碗”,终身不愁,好老师又怎能脱颖而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为人之师的。进教师队伍必须要有门槛,进来之后,不思进取,守不住门槛的,必须退出。如果已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就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不落实就应追究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就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做到有法可依。

待遇要能升能降。我和本区域的校长们曾多次带着编制计划“大张旗鼓”地到省会城市参加招聘活动,别说招人才了,几乎每次都无人问津。老师的待遇一直偏低,因此,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偏低的待遇还基本上是个“大锅饭”。基本工资自不必说,绩效工资分成两块,名曰“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基础性绩效占了70%到80%,真正能与绩效挂钩的就是不足30%的奖励性绩效,而奖励性绩效也大多只能体现工作“数量”的差别,基本顾及不到工作质量。吃“大锅饭”的结果就是导致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在工作上形成惰性。因此,很有必要对教师待遇动大手术:一方面要显著提升教师待遇,使之与其职业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相匹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坚决破除平均主义思想,废除基础性绩效概念,全部绩效工资都与工作绩效严格对接,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发展要能上能下。一位老教师说:“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当一辈子老师,除了年龄,我觉得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是千千万万老师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争取评一个高级职称?长期以来,这几乎就是一个资历加各种关系积累的结果,不仅谈不上激励作用,甚至还成为老师们心中的一个伤痛。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教师职称改革的新政策,能否给老师们带来一些正面的刺激效应还有待检验。争取评一个先进?评上的意义又在哪里?区区几百元的奖金能体现价值吗?现实生活中又怎么可能找到为评先进而奋斗终身的人呢?争取当一个名师?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名师?标准在哪里?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容易让老师们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老师,就注定了要一辈子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想想看,这样一种职业前景,老师们能有动力吗?政府、社会、学校,必须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找到拓展、提升和证明自己价值的平台。跟自己比,每一个发展节点应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跟别人比,有不同的业绩,也应有不一样的回报,不然,广大教师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也就难以达到好老师的境界。

有好老师才可能有好教育,有好机制才可能出好老师。期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改进和落实制度激发更多好老师出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