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剑胆琴心||岷县“麦索儿”

岷县“麦索儿”

文/剑胆琴心

每年的农历五六月份,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起来。这时,田里的青稞穗子开始变黄,在街道上、村落里,便多了一些骑着三轮车叫卖“麦索儿"的妇女。她们的吆喝声,总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力,让人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驻足脚步,上前买些“麦索儿”带回家全家人美美的吃上一顿,也是生活的一种惬意和享受。

所谓的“麦索儿”,实际上就是将出穗的青稞,等它穗子饱满变黄时将其折下,扎成一束一束的,放入锅中蒸熟。然后搓揉下鲜青稞,用簸箕筛选取掉糠皮等杂物,弄干净后将其放在石磨上磨下来,便成了一条条毛虫大小的“青稞索儿”,这便是我们岷县人俗称的“麦索儿”。将“麦索儿”用熟菜子油和调料、盐等拌匀,撒上切碎的香菜,那味道真是一绝!

至于这道岷县人特爱吃的美食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不得而知。但我小时候常常听到母亲经常在讲一个故事:说是我们家族里一户人家,从他们家太爷到爷爷到儿子,人家祖祖辈辈都是村里的“能人”,村里的红白事情都是他家里主人给操心当总管的。村里人都说他家里人能干的象个“诸葛亮”,什么事情都干得漂亮,而且料事长远,总是未卜先知。但是他们家也有忍饥挨饿的一段辛酸故事。有一年闹饥荒,他们全家数口人在青黄不接的夏天,饿得实在受不了,他家太爷便带着全家人,将刚刚饱满变黄的小麦穗子折下来扎成一束一束的,将其少部分放入锅中蒸熟,边揉搓边将干净鲜熟小麦大把大把往口里填,饥饿之穷状,无以言表。吃饱之后,再將乘下的生鲜小麦晒干后磨成面粉,做成白面馍馍,全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顿。全村受饥挨饿的人们也纷纷效仿,渡过了那次饥荒。母亲每每说起此事,表情流露出对他们家的同情和对饥饿的恐惧,多年以后多次提及此事时仍然心有余悸。也常常在我们将洋芋和馍馍当毽子踢的时候,总是一顿喝斥,之后再将那段故事娓娓再道一遍。在每次大家在谈讨岷县“麦索儿”这一美食是如何发明出来时?我总是将上叙故事说给大家听。

在我看来,可能在几百年以前,某个村落在闹饥荒,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饿的受不了,来不及等青稞碾下来磨面吃,于是将刚刚满仁儿变黄的青稞穗子折下来,将其直接蒸熟放在磨上磨成“麦索儿”食之。等到渡过饥荒,人们重新过上富裕生活时,便对青稞“麦索儿”的味道念念不忘。于是重新做之,拌上香油、香菜,调料之类,便成了当下这道季节性的美食,并将其流传至今。故事只是猜想,但也许“麦索儿”还真的是这样诞生的。

任何一道美食的形成,都有它特殊的环境 ,造就了特殊美食的诞生!就象“啤酒鸭”的发明和“叫花鸡”的产生一样,岷县“麦索儿”的诞生,也是在饥饿的人们在青黄不接的饥荒季节里,发明创造出来的一道美食!

时势造就了英雄,环境创造出了美食!“麦索儿”好吃,盼君来品偿。纵是炎热天,岷州也清凉!

剑胆琴心,甘肃岷县人,文学业余爱好者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