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全息方治疗53证
全息方治疗53症
主方由: 柴胡15克 黄芩15克 苏子30克 党参30克 川椒10克 甘草10克 大枣10个 丹参30克 百合30克 乌药10克 瓜蒌30克 郁金15克 五味子15克 牡蛎30克 石膏30克 桂枝10克 大黄10克 白芍30克 陈皮30克共十九药组成。
临证加减:
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克 黄连18克)
2、 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克 黄连18克 大黄6克 干姜3克)
3、 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克 芍药20克)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另包9克 代赭石15克 生姜9克 制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党参9克 大枣4枚。)
4、 舌苔白腻:(陈皮15克 草果6克 藿香10克 梹榔10克)
5、 大便干:利肠汤: (白芍30克 芦荟3克 威灵仙10克 甘草10克) 加瓜蒌仁10克。
6、 大便稀:(苍术15克 葛根15克)
7、 便血:(槐花15克)
8、 蛔虫:(梹榔10克 榧子15克 川椒10克 使君子15克)
9、 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克 芍药20克) 加川楝子30克)
10、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克 橘核30克 荔枝核30克 木香10克 小茴香10克)
11、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克。
12、感冒:葛根30克。
13、鼻炎:葛根30薄荷10克。
14、咳嗽:瓜蒌30克 杏仁10克 桔梗15克或加梨。
15、胸痛:瓜蒌30克。
16、血压高:夏枯草30克。
17、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5克)
18、脉滑:白虎汤(石膏30克 知母15克 甘草10克 粳米10克)
19、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5克)
20、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克 牡蛎30克 桂枝10克 车前子30克 大黄5克)
21、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或加桃仁12克 红花10克 川兄15克 丹参15克。
22、心悸:(牡蛎30克 五味子15克)
23、心烦:(豆豉10克 栀子10克 牡蛎30克)
24、 小便不利:(车前子30克 滑石15克
《伤寒论》四厥五泄四清四引两转代表方
1、四厥
郁厥一一四逆散。
热厥――白虎汤。
蛔厥――乌梅丸。
痰厥――瓜蒂散。
实厥――调味承气汤。
2、五泻
泻痰――大陷胸汤直接泻脾胃之痰饮,大陷胸丸含有葶苈子、杏仁宣肺利水,连同肺中痰饮并治,如肺中无痰则用大陷胸汤。
泻水――十枣汤,重在治胸腔积水。
泻血――较轻桃核承气汤。辩证血症必须和水证相鉴别,其特点一是小便利,大便黑。重抵当汤。
泻食――瓜蒂散,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泻热――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小承气汤清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证轻证;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功效,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证等病证。
3、四清:
清热――方用白虎汤
清热滋阴――竹叶石膏汤
清火――栀子豉汤
清火滋阴――黄连阿胶汤
4、四引:
引火出表――葛根芩连汤
引火出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引热出表――麻杏石甘汤
引热出里――调胃承气汤
5、两转:
热极转阴――白虎加人参汤
火急欲转阴――附子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