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文化•“衣”与“袖”4
古时的衣袖不仅长,而且宽大,因此又有“广袖”一说。《玉台新咏·汉时童谣歌一首》:“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汉代辛延年《羽林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南朝梁吴均《小垂手》:“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由于古代的袖子长且宽大,当人情绪激动时,常做挥动、甩动衣袖等举动,也就是“奋袖”“拂袖”“挥袖”“振袖”等。例如《汉书·杨恽传》:“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褎低卬(áng,昂),顿足起舞。”元代王冕《冀州道中》:“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三国时期阮籍《咏怀》之十九:“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西晋张协《洛禊赋》:“振袖生风,接衽(rèn,衣襟)成帏。”
绕襟衣陶舞俑
那么,古代的衣袖究竟有多长呢?一则典故可以让我们得窥一二。据《汉书·佞幸传·董贤》记载,董贤受汉哀帝宠幸,“常与上(皇帝)卧起。尝昼寝,偏藉(此处指压住)上褏,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褏而起”。即使从中剪断也不致伤及肢体,足见衣袖之长。而汉哀帝宁可剪断衣袖,也不肯惊扰董贤,可见宠爱之深。
古代袖子之长大,不仅可拂、可挥、可断,还可纳物其中。袖中所藏,可以是书籍、信札等平常物品,也可以是金钱银两等贵重之物,甚至可能是武器、凶器等。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采莲女子“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二中亦有:“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基于此,“袖”由“衣袖”之义,又发展出“藏于衣袖之中”的意思。
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把袖中所藏金钱送人。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梅圣俞时为县主簿,一日,袖所为诗呈公。”则是将袖中所藏之诗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是用袖中所藏的铁椎攻击人。人们常说“两袖清风”,字面意思是衣袖内除清风外,别无他物,以此赞誉为官之清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人说,服饰是无言的文化。而汉字作为语言符号,通过自身的音、形、义把这种文化形态记录下来。“衣、袖、冠、冕”等常见的服饰用字,记录并串联起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要素,是考古出土文物之外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刻录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