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3-人工颜料)

古埃及人(华夏人)迁徙到中国后,由于气候、环境、物产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华夏人在埃及发明的许多技术不得不有一个在中国本土化的改进或重新发明过程,本博主计划对古埃及木乃伊、造纸、人工颜料、蜻蜓眼、青铜器这五种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作一个归纳总结介绍。此文为第三部分。

三 人工颜料

1. 埃及蓝莲花
莲花是上埃及的代表符号之一。与白莲一样,睡莲原产地也是埃及。埃及蓝睡莲(Nymphaea caerulea,blue Egyptian lotus),又称为神圣的蓝百合,它的原始栖息地可能沿着尼罗河和东非其他地区。它在古代传播得很广泛,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泰国。
莲花在古埃及文明艺术中经常被描绘。它们被描绘在许多石雕和绘画作品中,包括著名的卡尔纳克神庙的墙壁上,莲花经常出现在与“聚会场景”、舞蹈或与来世有关的重要仪式上。
在古埃及神话中,蓝睡莲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它被认为是太阳的象征,因为花朵在夜间关闭,在早晨再次开放。在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当太阳神拉从生长在“原始水域”的莲花中出现时,寓示了世界的起源。到了晚上,人们相信他又回到了花里。太阳神从莲花中升起,这又成为生命“复活”的象征。前段时间,有文章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分析就认为中国神话人物哪吒从莲花中复活这一景象描绘是来自古印度神话,而古印度神话又来自古埃及。
(古埃及亡灵书中莎草纸画)
古埃及还有一个专门的莲花香水之神内法特穆(Nefertem),其形象就是头顶一朵莲花。在现代人想象中,把尼罗河三角洲也想象成是一朵蓝莲花。蓝莲花还被古埃及人用作一种草药,它具有诱导放松和精神清晰敏锐状态的能力,被认为可以用来打开你的思想(开启你的脑洞)。蓝莲花甚至可作为一种迷幻剂,因其剂量和效力而具有诱导许多非凡体验的知名度,这些状态可能包括镇静作用、催情剂、欣快感、轻度幻觉等。

(网络图)

有关来世与“复活”(转世)的秘密与追求是古埃及文明(古华夏文明)的最根本特征。星形莲花也与汉字“帝”(代表太阳神)形成有密切关系,也与“华”和“花”字形成有密切关系。在金文和篆文中,“华”与“花”是同一个字。对与转世复活有关的莲花描绘与崇拜也就成为华夏先民的追求。为了描绘蓝莲花的颜色,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种人工颜料——“埃及蓝”的产生。
(埃及蓝描绘的蓝莲花壁画,维基图)

2. 埃及蓝

根据维基百科资料,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埃及蓝的人类已知基本信息。古埃及人非常喜欢蓝色,渴望在许多介质和各种形式上呈现它。他们还希望模仿半宝石绿松石和青金石,这些宝石因其稀有和鲜明的蓝色而受到重视。使用天然存在的矿物质(例如蓝铜矿)来获得这种蓝色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些矿物质很少且难以使用。因此,为了有机会获得大量的蓝色来满足需求,埃及人需要制造颜料本身。古埃及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颜料品种,包括现在称为埃及蓝的颜料,这是其发展时的第一种颜色。这一成就归功于埃及作为一个稳定统一的农业社会的进步。这种稳定而稳固的文明鼓励了包括神职人员和埃及神权政治在内的非劳动力队伍的成长。埃及法老是艺术的赞助人,因此是推动颜料技术发展的一种刺激因素。稳定统一从来不是文明的阻碍因素,相反是刺激文明发生与发展的组织原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古华夏人能够率先发展出文明并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没有象“民主派”所期盼那样四分五裂崩溃反而高速发展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我把苏美尔和古埃及人称为古华夏人,因为古埃及人是苏美尔人拓展尼罗河流域的一支,而“华”和“夏”又是古埃及人的自称

(埃及蓝,维基图)

由孟菲斯大学的埃及学家洛雷莱·H·科科兰(Lorelei H. Corcoran)确定的使用埃及蓝的最早证据是在一个雪花石膏的碗上(在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出土,现在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前王朝时期(The late Pre-dynastic Period )或涅伽达文化Ⅲ期(Naqada III,大约公元前 3250年)。对埃及蓝生产中使用的铜来源的分析表明,这与同时代的金属冶炼工业有关。在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1652年),它继续被用作装饰墓葬、壁画、家具和雕像以及新王国的颜料。到了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1070年),埃及蓝开始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制作各种物品。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希腊罗马时期,直到公元四世纪,当埃及蓝制造的秘密丢失时,埃及蓝色从使用中消失,其制作方式被遗忘。
古埃及文献中没有关于古埃及蓝制造的书面资料,公元前一世纪,维特鲁维乌斯(Vitruvius)在罗马文献中才首次提到这一点。他把它称为铜合金,并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描述了它是如何由在熔炉中研磨沙子、铜和钠,加热混合物,使之变成小球。石灰也是生产所必需的,但可能使用了富含石灰的砂。特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给它一个希腊术语κύανος (kyanos, blue),可能最初指的是青金石。直到19世纪初,第一次记录使用“埃及蓝(Egyptian Blue)”作为英文颜色名称是在1809年。西方人在1815年对其进行调查时,才对进一步了解其制造业产生了兴趣。
(希腊托勒密时期,埃及蓝制作的圣甲虫,332-30BC)
3. 彩釉陶瓷
古埃及人除了把埃及蓝用于壁画等艺术创作,也把埃及蓝用于与其他玻璃质材料密切相关的器物制造上,这就形成了埃及的彩釉陶瓷(Faience),中文有时候翻译为“费昂斯”。彩釉陶瓷是一种精致的锡釉陶器,通过在铅釉上添加锡氧化物,一种适于彩绘装饰的白陶釉被发明出来,这是陶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一个能够产生超过1000摄氏度温度的窑,这是几千年来精制陶器制作传统的结果。这个发明被认为是起源于中东地区,笔者认为是起源于古埃及。
彩釉陶瓷(费昂斯,Faience)一词广泛地涵盖了早在公元前4000年在埃及以及古代近东、印度河流域文明和欧洲发现的精细釉面陶瓷珠、人物和其他小物件。然而,这种材料根本不是陶器,不含粘土,而是一种上釉的玻璃熔块。但彩釉陶瓷实际上是一种比玻璃技术更古老的技术。埃及彩瓷被广泛用于从珠子到小雕像的小物件,并用于大多数形式的古埃及珠宝,因为釉使其光滑贴合皮肤。较大的应用包括杯子和碗,以及主要用于寺庙的砖瓦
(绘有莲花的蓝色彩瓷河马,中王国 ,2033-1710 BC)

埃及彩瓷(Egyptian Faience)显示表面玻璃化,产生各种颜色的明亮光泽,具有蓝绿色光泽是最常见的。从古埃及考古记录中的彩瓷开始,釉面的选定颜色在一系列蓝绿色调中变化。彩瓷被认为是蓝绿色材料的替代品,例如替代来自西奈半岛的绿松石和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模仿青金石的最深蓝色可能是最受欢迎的。蓝色也容易引起与尼罗河和太阳神之家蓝天的象征意义联想,而绿色则可能唤起再生和重生印象。埃及彩瓷不能等同于结晶化合物颜料埃及蓝,但制造过程可能有某种关联。这种密切关系反映在彩瓷釉料和当时玻璃组合物配方的显著相似性上。到了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79-1425)统治期间开始,可以发现埃及蓝的制造变化无疑与玻璃工业的引入有关。考古证据表明,新王国的玻璃和彩瓷生产是在同一个工作室进行的。

(形状类似中国新石器陶豆的古埃及蓝彩瓷,碟盘中间有菊花图案,新王国约1400-1325BC,Walters Art Museum)

源于对蓝莲花的喜爱,古埃及人制作了许多装饰有莲花并且形状类似蓝莲花的蓝色彩瓷杯。
(蓝绿色彩瓷杯,新王国第18王朝,公元前1543-1292年,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基图)
(蓝彩瓷莲花圣杯,出土于阿拜多斯,新王国(1504-1349 BCE)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MA.Photo by Jim Steinhart ,维基图

4. 汉紫与汉蓝

埃及蓝在公元前三千年中期在西亚以小型文物和镶嵌物的形式被发现,但不是作为颜料。在中青铜时代结束时,在地中海地区也有发现。在其成分中发现了锡的痕迹,表明使用青铜废料代替铜矿石作为铜的来源。波斯人曾经两次侵入占领埃及,获取了埃及蓝技术,形成“波斯蓝”,用在波斯许多建筑上。最后埃及落入罗马人之手,在罗马时期,使用埃及蓝色是广泛的,因为1814年在庞贝城发现的含有未使用的颜料的罐子说明了这一点。在许多画家的墓葬中也发现它是未使用的颜料。伊特鲁里亚人也在他们的壁画中使用它。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世界,有三种已知的人工合成颜料,分别是埃及蓝、中国蓝和玛雅蓝。后两种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平行发明”的结果。但学术界已有探讨“中国蓝”有埃及根源的血统,即有证据表明埃及蓝技术从埃及传播到中国地区。中国蓝与中国紫也被称为汉蓝与汉紫,作为在中国地区开发的颜料从西周时期一直使用到汉代时期,之后失传。根据有关研究,汉蓝似乎在早期(西周)时期受到青睐,而汉紫则在后期(约公元前 400年)才受到青睐。中国也是第一个开发合成紫色颜料的国家。汉蓝和汉紫应用于:

  • 珠子(西周(公元前1201-771))
  • 八角棍(来自战国时期)
  • 兵马俑(秦朝)
  • 彩绘俑(汉代)
  • 陶瓷器皿(汉代)
  • 金属物(汉代)
  • 壁画(汉代)
秦始皇兵马俑刚出土时,其实是彩色的,是在陶人的表面先刷一层生漆,再涂上天然矿物颜料和人工颜料即汉紫与汉蓝。但汉紫存在不稳定性,文物出土后很快就会被分解脱落褪色。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开挖时,兵马俑军阵呈现各种绚烂的彩色: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黑、白、赭……,然而,这些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色彩”却只维持了几分钟,甚至只有15秒——须臾之间,颜料纷纷脱水、起翘、剥落。
搜狐 考古汇
为了弥补兵马俑迅速褪色这个遗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有了令人意外的发现。美国弗利尔研究所的伊丽莎白·菲兹胡等人第一次从汉代陶器、青铜器彩绘及颜料中分析出蓝色和紫色硅酸铜钡,并命名为汉紫、汉蓝,也称“中国紫”、“中国蓝”
(河南省洛阳东汉墓壁画细节,壁画是用“汉蓝”和“汉紫”颜料着色的。《文物》杂志1992年第12期)

中国考古工作者也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突破,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中国蓝”和“中国紫”

(图片来自搜狐“考古汇”)

即便今天在现代实验室里制备这种色彩,也仍然难以把握。秦人如何掌握这种矿物质合成技术?中国史书也没有对这两种色彩的记载。专家说:

“我们对整个秦始皇陵的发掘部分只占总体的1%左右,可能仅了解冰山一角,很多东西都在地下。因为科技手段的局限性,加上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我们宁愿它暂时存在地下。”“等所有真相大白于天下,那个谜一样的彩色世界全部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许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搜狐 考古汇

5. 汉紫与汉蓝是埃及蓝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

汉紫和汉蓝都是钡铜硅酸盐(含有钡,铜,硅和氧)。汉蓝的化学式为BaCuSi4O10,具有层状结构,铜离子被非常强烈地包含在稳定的硅酸盐结构中。汉蓝更具化学和热稳定性。它不会在稀酸中分解,并且在研磨时会变得更蓝。汉紫的化学式为 BaCuSi2O6,像汉蓝一样具有层状结构,但有分离的4-环硅酸盐,并含有铜-铜键,这使得化合物不稳定。汉紫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不如汉蓝。它在稀酸中消退并分解。汉紫和汉蓝在许多物理性质上相似,可以混合使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汉紫在超导体和量子计算研究方面的特性和应用。2006年,斯坦福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固体物理研究所(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表明,汉紫在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时,在适当的条件下“失去了一个维度”,成为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体。

埃及蓝是古埃及数千年来使用的颜料,也称为二硅酸铜钙(CaCuSi2O6)或四硅酸钙铜(CaCuSi4O10),或铜黄铁矿。它被认为是第一种合成颜料。二硅酸铜钙埃及蓝化学式结构类似于汉紫,仅仅是用钙取代了钡成分。四硅酸铜钙埃及蓝化学式结构类似于汉蓝,仅仅是用钙取代了钡成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开展了几项实验,试图恢复埃及蓝制造技术,把石英砂(二氧化硅)、铜化合物(碳酸铜)、碳酸钙和少量碱(来自耐盐,盐生植物或天然植物的灰分)加热到800℃和800℃之间的温度,结果生成埃及蓝、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碱是有意地引入混合物中而不是作为来自其他组分的杂质。不同成分配比对埃及蓝质地和颜色都有不同影响。
Cu2CO3(OH)2 + 8 SiO2 + 2 CaCO3
→ 2 CaCuSi4O1(埃及蓝)+ 3 CO2 + H2O
制造汉蓝或汉紫所需的原料是钡矿物、石英、铜矿物和铅盐。钡源是碳酸钡矿(BaCO3)或硫酸钡矿(重晶石BaSO4)。铅是作为钡矿物分解和助熔剂的催化剂。生成汉蓝的化学过程与埃及蓝是一样的:
Cu2(CO3)(OH)2 + 8 SiO2 + 2 BaCO3
→ 2 BaCuSi4O10(汉蓝)+ 3 CO2 + H2O
产生钡铜硅酸盐的固态反应在大约900℃开始,汉紫先形成。当存在过量的二氧化硅并且允许更长的反应时间时形成汉蓝。长时间高温,使汉紫分解成汉蓝。在合适的条件下,汉紫的制造需要大约10-24小时,而汉蓝则需要两倍的时间。
3 BaCuSi2O6(汉紫)
BaCuSi4O10(汉蓝)+ 2 BaSiO3 + 2 CuO
汉蓝和埃及蓝具备相似的基本结构、相似的特性,以及相似的制造过程。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在埃及蓝的钙位置,汉蓝用钡取代了。钡和钙都是二价碱金属,钡原子序号56,钙是20。 钡的分子量大于钙, 含钡化合物的熔点要远高于含钙化合物。钡很可能来自于重晶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钡,在中国中部地区非常常见
关于汉蓝是否为中国独立发明,存在争论。2000年,苏黎世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教授海因茨·伯克(Heinz Berke)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蓝或中国紫源自于埃及蓝,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证据之一。但即使是“交流说”仍然遭到了来自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博士后刘志的质疑。刘志认为考古得到中国蓝和中国紫的最早记录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9~221年),比汉代“凿通西域”开创的丝绸之路早了几百年。而且中国蓝或中国紫在工艺和材料方面与埃及蓝都有一些不同。所以刘志认为是本土中国人“独立发明”
其实刘志的“独立发明”说理由都不足以成立,放在古埃及就是夏朝的“埃夏一体论”框架下来看,汉蓝技术是古埃及人迁徙带来的,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所以考古发现汉蓝时间早于汉代“丝绸之路”,不能成为否定“交流说”(实际是迁徙带来)的理由。至于工艺和材料方面的差异,正如古埃及造纸术到了中国面临原材料缺乏问题,不得不重新改进发明一样,古埃及人迁徙到中国,由于易获取原材料的变化(有大量的含钡矿石),导致最终用钡矿石取代了钙矿石,并且为了降低熔点,又改进了工艺,加入了铅。注入熔铅使得熔点降低,在商代青铜器制作中就已经使用了。
那么中国有没有发现埃及蓝实物呢?这个是否能称为否定埃及技术传播理由呢?文化比较学研究容易,但溯源研究却需要更多的考古和分子人类学等方面证据。在后续文章中,博主将继续分析埃及彩釉陶瓷以及蜻蜓眼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地化,进一步证明汉蓝与汉紫是埃及蓝人工颜料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埃及蓝和汉蓝是同一个种族(华夏族)在不同地域发明的。汉紫与汉蓝于东汉末年左右被停止使用,或与汉末战乱以及随后不久五胡乱华,造成大量汉人人口死亡有关。因为这种技术无论是在古埃及还是在中国,都没有记载到文献里,可能是作为技术秘密代代直接口耳相传的。当掌握这些技术的工匠都消亡后,这种自5000年起就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技术也就消失了。
需要说明的是《发现夏朝》是证明古埃及就是夏朝,可以不需要基因和文化的任何证据。但中国人是又如何记载继承了夏朝(古埃及)的历史,当然可以有几种可能性。很多人普遍喜欢用第二个问题来质疑第一个问题,这是错误的质疑方式。《发现夏朝》则提出古埃及人有七大波次迁徙东亚说,建立商周秦甚至包括汉的王族均来源于古埃及。中国本土华夏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继承与继续发展。但要证明古埃及人迁徙说,就需要有大量的文化与基因的证据,包括比较文化学研究、考古文化研究、分子人类学证据等。本“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系列文章,就是在证明古埃及人迁徙说方面提供溯源研究方面的一些证据。
更多参考: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1-木乃伊)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2-造纸术)

古埃及纸草纸在中国考古的发现

埃及蓝、中国蓝、玛雅蓝

古埃及的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技术由来

不要用“找祖宗”代替学术研究

古埃及是假的?世界文明起源于湖南是真的?

人类文明单一起源和“英汉同源”现象背后机理

(0)

相关推荐

  •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超导技术,无法模仿的焊接技术现在还是个谜

    今天小编要讲的是秦始皇兵马俑中发现的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紫色涂料里却含有超导磁性物质.这种物质的发现是现代文明还没掌握完全的技术.在数千年前为什么拥有这种技术呢?秦始皇陵为什么不彻底地挖开呢?就因为地下 ...

  •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1-木乃伊)

    古埃及人(华夏人)迁徙到中国后,由于气候.环境.物产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华夏人在埃及发明的许多技术不得不有一个在中国本土化的改进或重新发明过程,本博主计划对古埃及木乃伊.造纸.人工颜料.蜻蜓眼.青铜 ...

  •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2-造纸术)

    二 古埃及造纸术在中国本土的重新发明 前段时间,因为有位大学老师对中国"四大发明"有微词而被学生举报,由此网上的一些自媒体文章开始否认中国人发明了纸,理由是古埃及人发明纸更早.事实 ...

  •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4-费昂斯珠)

    四 费昂斯珠 1. 古埃及费昂斯 在19世纪时候,英语"Faience"经常被用来形容"任何用彩色釉料装饰的陶器",中国民间收藏家则习惯把这个词翻译为" ...

  •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5-玻璃和蜻蜓眼)

    古埃及人(华夏人)迁徙到中国后,由于气候.环境.物产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华夏人在埃及发明的许多技术不得不有一个在中国本土化的改进或重新发明过程,本博主计划对古埃及木乃伊.造纸.人工颜料.费昂斯珠.蜻 ...

  • 古埃及竟与中国如此相似?犹如复制粘贴——古埃及简史

    古埃及与中国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另外两个是古西亚文明与古南亚此大陆文明),不仅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水力大帝国,而且它们在历史上竟也有如此相像之处,以致人们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呢? ...

  • 古埃及竟与中国如此相似?

    古埃及与中国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另外两个是古西亚文明与古南亚此大陆文明),不仅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水力大帝国,而且它们在历史上竟也有如此相像之处,以致人们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呢? ...

  • 国外的研究机构,学习古埃及技术,复原了制作木乃伊的方法

    一直以来,埃及木乃伊都是充满了神秘的文物,对普通人来说它让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对科学家们来说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宝贝".2011年,纽约大学的考古学家斯蒂芬·巴克利及其团队,用埃及古法 ...

  •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埃及艺术上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 埃及艺术上 回顾南京博物院壹陆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共有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约 ...

  • 古埃及风俗,令中国作呕,无法认同!

    大家都知道古埃及是千年古国,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一代代的传承以及旧思想的根深蒂固,因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是在中国,古埃及有许多风俗习惯,是无法令人苟同的,甚至令人作呕!比如说母系社会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