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给年轻人挖的最大的坑:有钱你就幸福了

本周连续四天奶茶续命后,我又开始例行思考“为什么我不快乐”。

不仅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是日常丧。经过800个日夜的吐槽,我们一致觉得不快乐的原因还是:

太穷了。

去年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和Iresearch合作进行了一项关于财富和生活满意度研究却显示:

当收入达到若干水平后,生活满意度可能不再随之上升。特别是当年收入达到9.5万美元之后,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就饱和了,不会再增。

所以我不快乐的原因可能真的有可能是因为年薪没达到70万

但这个研究其实是想说:财富和幸福感不是必然正相关。

想想也是,这些年我收入一直在上升,但却没有收获同比增长的快乐。

事实上,我反而还觉得更不快乐了。

奔跑的速度跟不上

扩张得更快的眼界

收入增加提升快乐的前提是,不和别人比较。

一旦开始横向比数量,纵向比速度,心态就崩了。

人和人有差距,放哪个时代都是平常事。但以前消息闭塞,即使想比较,参考信息也有限。

不像现在,什么都赤裸裸的放上台面,围观群众喜欢看,当事人也喜欢晒。

当你已经为要不要花1w5买只英短金渐层纠结了1年,转身发现富二代同学家狗项圈都要8000块了。

大家都开始精准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生活有差距,差距还不小。

这种差距让人有点丧。

造成这种沮丧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多元的价值观,总体来说,大家还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目标是向上圈层看齐。

有钱的羡慕更有钱的,学霸er羡慕学霸est。

视野开阔了,人会去窥探和认同别人的生活状态,想活成别人的样子。“在远方”像精神鸡血,促使人拼命垫高脚尖去够到日常之上的生活。

同时我们又没有完全丧失信心。经济发展快,机会多,带着所有人一起向前跑,虽然有些人跑得特别快,但总体都有尝到甜头。

比如现代都市白领都喜欢自嘲是贫民窟女孩,但即便不能像白富美拥有一屋子爱马仕,但每月多挣点少花点,1-2年买个1,2万的包也不是天方夜谭了。

所以年轻一代真的很难。一边一直伸长脖子很累,一边又觉得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停不下来。

腾讯理财通发布的《2019国人收入报告》显示,即使是在收入TOP的上海,收入过万人数比例也才35%。

而BCG和腾讯的奢侈品调研报告显示,年轻人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尤其是80后人均消费1.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9万。

这种分化不平等体现在大部分人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对不平等的意义的同质化。

如果我们发展出更多元的社会叙事,就比较容易发展出补救或反对措施。

比如英国工人阶级就对自身的存在有一种近乎反智的自豪,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有很明确的认识,甚至反而不愿意跟知识分子接近。

这对我们而言不可想象。

但是他们的自我认同反过来又促使他们在社会里更能争取自己的权利,形成了良性循环,有时候迷之自信还真有点用。

所以,发现奔跑的速度跟不上扩张的眼界,但是又停不下来,是不快乐的第一个原因。

时代鼓吹的自我

让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在退化

第二个不快乐的原因,是人这种社交动物正在因疯狂膨胀的自我意识失去了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此处又要提到哈佛大学那个长达76年、关于成年男性获得幸福的终极原因的跟踪研究了。

结论很多人都知道了:关键在于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Over and over in these 75 years,” Dr. Waldinger said,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were th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 and with community.”

但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个人却在努力活成孤岛,带着隐秘的、自主选择的优越感。

技术的发达、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人越发强调和追逐自我。

比如说,以前人们要靠生意往来或洽谈才能评估一个人讲不讲信用,敢不敢和他做生意、交朋友,现在蚂蚁信用帮你把大部分工作都完成了。

追逐自我的结果是个体意识变得很强,强到开始对无明确目的的交往完全提不起兴趣。

突然来到可以充分solo的时代,享受得停不下来。

于是我们心安理得不关心自己之外的生活,宁愿养猫养狗养爱豆,也不想费心思和冒险去喜欢上身边某个真实的人,或者让对方喜欢上自己。

三个字,没必要。不愁吃不愁穿的,too much drama for me.

《隐秘的角落》要是放在我们这个年代根本演不下去,因为现在的小孩压根不会约着一起去爬六峰山,更可能沉醉在IPAD里不知天黑日落。

更极端的表现,是当代年轻人要么干脆单身到底,要么愿意结婚的直接返古,向包办婚姻妥协了。

2017阿里发布《中国空巢青年图鉴》

中国单身人口数2.4亿

项飙在《十三邀》的采访里说,在他处对象那个年代,父母给介绍对象是超级没面子的,但社会发展到现在,大家又对这种形式产生了认同,让他很困惑。

为什么不呢?为了完成任务,由父母张罗的门当户对,又靠谱又便利。

但这样的自我发展下去,是违背人的本质需求的。

我也大龄单身,有时候也觉得一个人过有微妙的爽感。

但观察自己单身的5年,爱人和被爱的内在需求从来就没消失过,它只是被生活的便利和唾手可得的情感替代品给暂时蒙蔽了。

看起来我们有资本活得更自我,但却在与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和向往背道而驰,所以才会有那些不时涌起的空虚和难过。

喜欢和正确的工作之间

始终有跨不过的界限

再继续说活出自我这个问题。我们这代人中,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人活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我们终于意识到到原来人应该做感兴趣的工作,却又缺少能力。

一方面在传统思维调教下长大,“长大了想做什么”只是一个小学作文题目,不是真正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学知识,当学霸,考985,上211,稀里糊涂当了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从事合适且正确的工作,去政府,银行,国企;当会计,当医生,当公务员。(没有说这些职业不好,只是举个例子,因为这些是标准意义上社会普遍认同的好工作。)

另一方面,时代又让我们觉醒了。我们一边痛苦地搬砖,一边发现原来有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那么神采飞扬,做成了亿万富翁。

远了说有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亲身教导chase your dream,身边有网红励志高中学姐环游世界做vlogger一战成名。

他们都在疯狂暗示:人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挖掘你的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这又把人搞懵了。因为你一边主动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变人生的可能性,一边又被动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改变人生的实力。

发展爱好,变成职业,要钱,要精力,要时间。

但绝大多数人的原生家庭和自身经济条件都无法经得起180度转轨的折腾。

这种觉醒反而催化出了一个永恒的冲突和包袱。

然后我们又寻求慰藉。既然爱好不能变成事业,那就当纯粹的爱好养着,于是各种成人兴趣班顺势而生。

想学日语,交1万包过n2;喜欢画画,3堂课就能画出《星夜》;喜欢钢琴,2个月包弹会《卡门》。大家的腰包没那么鼓,时间没那么多,但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和安慰自己。

但这些爱好最后大多没法变成事业和变现,最终归宿大概率是圈地自萌。

时间长了,也让人怀疑人生可能的确没什么意义。

我到底是为什么要在连续加班一周好不容易下早班的周四扛着10斤的大提琴冒雨穿越半个城市去练琴?

理想的工作和正确的工作之间永远越不过的界限,是让我们不快乐的第三个原因。

写在最后

相信看到这里的你,已经丧到头了,迫切想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不快乐。

老实说,我没有斩钉截铁的答案给你,保证做了一定有效果。

我只说说我是怎么做的。

  • 对于自己喜欢和向往的职业,不要光是当爱好的心态。
喜欢写作,就是要写到能赚稿费;苦学油画,就是要画得能挣钱,还不是论斤卖那种。
毕竟本身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还要花那么多精力浇灌爱好,不该期盼它有个产出么?当然产出不一定非要是变现,但一定要有个什么。
如果什么结果都不要,时间长了就会陷入虚无。
  •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人失去兴趣。
能打电话不要发微信,能聚餐不要点外卖。在食堂吃饭不要一直手机刷剧,多跟对面的人聊聊。
进入人际关系确实会有烦恼,但也有无法取代的快乐。
最后,坦然接受自己现在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欲望,用理想化的姿态去面对现实感的人生。

(0)

相关推荐

  • 刘宏丨给年轻人一点刺痛

    给年轻人一点刺痛 作者:刘宏 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优点,那就是平均学历高,乐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用智力换资本,是单位和企业的创新灵魂人物.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的缺点确是相当惊 ...

  • 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两门人生必修课:痛苦教育和金钱教育

    全文共计3691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在上周的某篇推送中,有个清华的在读博士跳出来指责我,大意就是: 你不要以搞科研的人自居,真丢脸.竟然还开了"读书会",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生 ...

  • 矛盾的当代年轻人:一边欠债,一边理财

    图源:日剧<凪的新生活> #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话题在最近上了微博热搜,其中有一组数字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

  • 勤俭节约是美德

    节俭就是勤劳和俭朴,指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制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 ...

  • 那些专给年轻人挖好的“深坑”

    文/冰刃 ▼ 编者按 识局君提醒各位读者,不同视角和不同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欢迎不同看法来稿讨论.(投稿请发:content@ishiju.com). ▼ 1 勤奋等于快速提拔? 随着" ...

  • 知乎热议:老一辈给年轻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平时刷知乎,出现「父母」.「老一辈」.「原生家庭」这些关键词,都是清一色的这种画风: 如何跟老一辈沟通.相处,已经成为了困扰当代年轻人的重要课题. 今天铁木君就跟大家聊聊,老一辈都给年轻人挖了哪些「坑 ...

  • 板桥这个开发商挖的超级大“坑”,由谁来填?

    大板桥地区已经很久没有新房交付了,因此关于小区以及房屋的相关诉求也距离我们比较远,风平浪静了几年.然而,近几个月来,随着雨花经济开发区超级大盘石林云城的交付,令业主不堪困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记忆力比 ...

  • 为了能找到“老婆”而进电子厂打工,看社会把年轻人逼成啥样了!

    有些老乡明明干着汽车修理,装饰设计,拿着高工资,却突然辞职不干了.说想要去南方闯闯,去电子打工去了.一问才知道,去工厂找女朋友去了. 曾经我也去过去电子厂上班找对象,却发现生产线上200多人的流水线. ...

  • 江西挖出罕见“一坑多棺”墓,出土22具年轻女性,死因令人气愤

    古代的殉葬制度的确是令人悲愤的,这种残忍制度实施了千年之久,真正被废除是在清朝时期,在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确实是发现了大量殉葬的墓葬,比如著名的就是秦公一号大墓,当时在发现那么多尸骸的时候,确实让人触 ...

  • 1936年,良渚一年轻人挖到古玉,却狠狠羞辱了外国专家,为啥

    1936年,良渚一年轻人挖到古玉,却狠狠羞辱了外国专家,为什么? 文 | 韦爵爷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历史,比如我们中国,就有5000年文化历史,作为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是无比自豪的!但是有的 ...

  • 有位朋友说:女权运动是这个社会给女性挖的...

    有位朋友说:女权运动是这个社会给女性挖的一个坑,也许是男人挖的,也许是女人自己挖的.女权运动搞下去,吃亏的一定是女性,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改变男人为主要生产力的事实. 中国的女权运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 ...

  • 知道断桥铝窗户坑,但没想到刚测量就给我挖了11个坑

    大家好,我是小蜜~ 新家选什么样的窗户,是很多装修人头疼的问题,隔音.隔热.防水.颜值--每一条都直接影响新家质量.居住体验. 断桥铝,保温隔热.静音密封.结实耐用,是90%的人买窗户的首选. ▲断桥 ...

  • 情商越低的领导,越会在公司给员工挖这三种坑,大家要避免被套路

    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员工王先生吐槽到,他在进入一家经营多年的公司工作后,老板一直在告诉大家,如果公司上市,那么大家肯定都会分得更多股份和奖金,但是前不久公司准备上市之前,老板去怒骂几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