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愚公——邢台县南就水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全

魏巍太行,八百里山脉似蛟龙横卧南北,几经沧桑巨变,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秀美山峰,绘就了当如风景画卷的太行雄姿。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当年书本上常出现的愚公移山一篇课文吗?也可能你深刻记忆,也可能你没有深受其感,早已忘记。不论你记也罢忘也罢,今天,笔者就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现代版的太行愚公——邢台县白岸乡南就水村原党支部书记,省、市劳动模范——李全同志。

历史的记忆——

难忘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为保卫兵工厂而英雄牺牲的前辈,南就水将永载邢襄史册

南就水距邢台市75公里,距邢左路7公里,南与武安市接壤,西与山西省左权县相邻。全村共有74户,243口人。山场面积9500亩,耕地面积99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板栗、核桃和外出打工卖苦力。

说起李全,必须提到他的父亲李景芳,南就水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以及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保护八路军兵工厂而浴血奋战的壮士们。1941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时期,八路军兵工部武安梁沟兵工厂在十分偏僻的南就水村设立分厂,主要生产步枪子弹。

1942年5月,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两万日伪军,从山西和河北多地分进合击八路军总部、129师部、抗大总校。南就水村党支部书记李景芳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组织民兵与战士们一起将机械设备埋藏在深山沟里,利用山高林立的复杂地形阻击打击敌人。兵工厂保住了,南就水村人民却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当时31户125口人,被日军残杀的15户30口人,其中3户绝门,240间房屋几乎全部烧毁,此后,南就水村多名青年主动报名参军,投入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为了建设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这些英雄壮举至今在邢襄大地广为流传,历史将永远铭记。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我始终忘不了父亲经常嘱咐说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一家人,就没有今天的吃饱穿暖,必须永远跟党走,带领乡亲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李全面带严肃表情地说。正是因为有父亲和老一代人的托付,这位受过军营锤炼的老党员,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苦战12个春秋,硬是凭借一双老茧战穷山治恶水修道路,使极为落后的南就水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悔的选择——

“只要惦记着乡亲,心里有责任,没有干不好的理儿”。李全把解决群众所盼堪称自己的肩负使命,干不好就无颜面对乡亲们。

“干工作要有责任。作为一名党员,村里的领头人,只要有责任、有公心,能把公家的事儿、村里的事儿,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儿,我想啥都能干好。”李全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交谈中了解到,李全出生于1947年,从小就是在党的陶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1966年,十八岁的年轻小伙应征入伍到辽宁本溪消防部队服役。那时候正是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学雷锋的年代,在部队的五年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思想受到很大教育。从那时起就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以雷锋为榜样,既要爱憎分明听党的话,又要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连续五年被评为“雷锋式五好战士”。

1971年从部队退伍回村时,凭资历条件,本来可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可现实选择让他受了难,是走出这个村庄去吃公家饭,还是留下来同乡亲们一起与贫穷斗争?在这个决定人生方向的“节骨眼儿”上,李全反复思量,最终决定留在了村里。

李全到底咋受了难呢?不妨跟着我先了解一下南就水村的当时现状是啥样子,是多么的偏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多大?南就水村是白岸乡靠近武安市的一个小村庄,当地方言叫愁水村,据历史记载,明朝中叶有胡姓在此开垦山地而定居,因房屋就近南沟泉水边,后取名南就水。

论地域划分属于路罗川一个分支河流,但整个沟道内七八个村只有一条能通行排子车的弯曲小道,尽头村地势高,有点地也全部在大山洼上。曾经说南就水村人一屁股能坐住三块地,可见是多么的零星分散,水源也很缺乏,全靠老天爷脸色填肚子。出门种地就爬坡,好多人上山背庄稼而摔伤,加上路不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一辈子的残疾,甚至有的还送了命……。

“有女不嫁南就水,不是驮就是背,转人就像转个驴,本村姑娘往外飞,剩下光棍小伙一大堆”。这个顺口溜就是南就水村的真实写照,有夸张但不过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毫无遗憾地选择留在村里。

“因为我是南就水村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有我的责任,需要我去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李全现在说起来也是满怀激情之心。1972年,李全光荣加入了党组织,第二年被推荐支部书记,从此一干就是36年。

为了刨掉“穷根”,李全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放在首位,让乡亲们能吃饱饭有钱花。提出了“苦熬不如苦干”的口号,决定在全村三条大沟里实施改河造田、兴修水利、封山育林工程,当时称之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模式。

从1973年到1979年的七年间,李全和支部一班人率领群众先后改河造田50亩,旱地变水地80亩,修筑护地坝1000米,山间谷防坝200道,建大口井2个,塘坝5座,防渗渠1500米,修建田间道路7.5公里,直播油松1100亩,栽植板栗、核桃、橡子树、洋槐等百万棵,使全村9500亩山场得到了绿化,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能通上高压电也是李全和乡亲们向往已久的愿望,还是源于山高坡陡线路长,施工代价大而难列项目计划。1980年初,李全顺应民意,决定靠自力更生架线,与电力部门多次对接,陈述决心和具体办法,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批准架线计划,高兴地他快要蹦起来了。说干就干,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施工队。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架设高压、低压线路10公里,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靠煤油灯照明、浇地用泼水斗的历史。艰苦奋战使昔日荒山披绿装,板栗树、核桃树遍及沟道,成为集体的摇钱树,加上水利条件的改善,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贫困现状有了新转机。

使命的担当——

“遇到难事儿,决不低头,再难办的事儿也能拿下”,南就水村开启愚公移山新篇章。

“村里的工作非常复杂,难事很多,但遇到事儿决不低头,决不能服软,必须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这是李全对我说的最硬朗话。南就水村最难办的事什么呢?就是道路问题。

在没有实现村村通项目以前,南就水村交通条件非常差,出村全靠步行,整个沟道里十来个村有一趟早走晚归的客车,村里人需要去市里办事必须摸黑6里地赶到许家村。由于山峡坡陡,每到雨季洪水顺沟而倾,强大的冲击力造成大面积塌方,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极为不方便,用这里人的话来说,单靠通往邢左路的一条道不靠谱。离武安市的牛心村很近,那里的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却因为村东南的一道“贼道岩”将出山的路堵得严严实实,工程难度很大。

在与南就水村群众的闲谈中了解到不少与路有关的辛酸事。有一年春节前,村民郭天锁家养的三头猪要到武安去卖,翻山越岭走了5个钟头,到了活水镇就连猪也累的卧在地上少半天起不来,白岸乡是有名的土豆、板栗、核桃种植区域,每户都要种上一二亩土豆,年产七八万公斤,板栗、核桃三四万公斤,效益也很高,可在这个村就不同,因为路不通,堆积如山的山货不能外运,卖不上好价钱。

有一年土豆4分钱一斤也没人要,白白的剩在了家里,板栗核桃总是比别的村便宜1块钱。有一位孕妇在家里生孩子遇到难产,8个小伙子轮流抬着担架,翻山越岭往医院送,结果走到半道母子俩都送了命。

“老祖宗在这里立村时相中偏僻,远离兵荒马乱,现在世道不一样了,临路的地方才能发展,旮旯村再不想法就没有人了。”一位上岁数的人说。事实也正是如此,年轻人不是求学就是打工已在外地安家,反正回不来,闺女相不中本地条件,大都嫁到顺路的地方,村里的人不少才怪的呢,寻找一条通往外地的致富路已成为干部群众的议论焦点,更是祖祖辈辈人的心愿。

村第一任支书、三八年老党员李景芳在病重时给李全反复交代说:“儿子,你当不当支书都要想法带领乡亲们修好路。”三八年老党员,妇女主任曹玉英在弥留之时把他叫到床前,用尽全身力气只说了一句话:“修路的事只能靠你了,不能再拖了。”老人的临终嘱咐、群众的期盼,使他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如大山压顶,份量太重了。

如何修路,从哪里修路,让李全和支部一班人上了愁。1993年的隆冬时节,村办公室里连续几个晚上,一直是彻夜通明,党员干部反复研究到底从哪里修,方案一次次修订又一次次的被否定。

最终选择先打通往武安的路,只要过了山向南2.5公里就到了平涉公路,经过多次上山勘察测算,最终决定在“贼道岩”半山腰打隧洞。激情归激情,困难就摆在眼前,试想一群无技术、无资金、无机械的庄稼汉要在平均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上开路,而且还要打通几百米的悬崖隧洞,无疑是天方夜谭,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白日作梦、瞎折腾。

“打小就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别说是一条路,就是一座山,我相信只要有勇气、不怕流血流汗也能把它搬走。”李全和大家伙都抱定一个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靠乡亲们的努力打通这条山路,在我们手中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村里人工作做通了,山那一头的牛心山村工作却难办的很。占用山坡毁树漫天要价,反正不让修路,再难也得去解决问题。于是李全就不烦其厌到这个村商量如何才能施工问题,不知有多少回,白天没有空儿,夜晚翻山到牛心山村做工作。

“李全的耐心我算是佩服,要不是嬲牙,凭咱的两下子可不沾。”武安市活水乡牛心山村支书李魁的至今感激李全的付出。在村干部拿不下场的时候,李全撑头召开牛心山村党员干部会,亲自到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牛心山村干部群众达成修路共识。

凿山劈石是危险的活儿,炸洞、滚石、塌方随时都可能发生,不敢保证不出现磕磕碰碰和伤亡事件。对此,李全做好了思想准备,提前打了三口棺材,抬到开工誓师大会上“备棺铭志”。

村干部向全体村民保证:如果谁在修路中“光荣”了,本人及其家属不向集体讲任何条件。李全代表支部宣誓:如果我不能带领乡亲们修好路,就从大山崖上跳下去!共产党员赵玉贵当众表示:修不通路不结婚。可惜就在他45岁那一年,也就是2006年路通了,他却得了不治之症,离开了这片热土。

随着一声声的“轰隆”炮响,南就水村修路战役打响。请不起技术人员就用土办法,用四根画上刻度的木杆搞测量,确定出隧洞两厢的施工位置。没有资金,就让全村人集资摊工。当时,村里12名党员捐资8万,群众捐资11万元,令人感动的是不少老夫老朽把手里的块钱毛钱都拿了出来,单身汉孙守美平时啥也舍不得买,听说要修路,就把仅有的5千元全部捐献出来。

作为领头人,李全更是一马当先,将5万多元积蓄全部拿出,甚至连儿媳的“压柜钱”和过门第一年的拜年礼钱9千元、闺女的嫁妆钱7千元也都花在了修路上。乡政府在发不全工资的情况下支援5万元,又担保借了4万元。市、县交通局、武安市交通局和李全原部队——辽宁本溪消防支队等单位在资金物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部队战友官兵们和辽宁电视台的编导从千里之外赶来助阵,为南就水村人鼓足了勇气,增添了力量。

没有机械设备,就用钢钎、铁锤、洋镐、铁锨和排子车施工,党员干部在前边开炮,群众们在后面出渣,那个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动人场面令人难忘。村民甄达魁患双膝关节炎,为按时到工地,他都提前两小时上山,走不动坐一会儿继续赶路。村民孙守义患有小便失禁病,为了修路出把力,悄悄将安全套捆在裤裆,每天坚持到工地上干活。

在外上班的人也纷纷赶回家参加修路,许多村民怕投不够工就把亲戚叫来帮忙,真正是千军万马齐上阵,万众一心共挖洞。一年四季除了农忙时间,村里人几乎都在山上修路。哪里危险支书和党员先上,把安全就给村民;哪里活不好干,党员和村干部全包。

为了修路,12年没有人讨价还价,挖隧道的关键岁月里,大家背上锅和米面住在工地的草棚里,受尽风寒露苦也没有人叫苦,每年都是腊月二十才下山。那个时期没有别想法,一门心思赶快把路修好。

“乡亲们受苦了,没有大家的共同奋战,不可能有今天的通商路。”李全说的很实在。在隧洞进展的关键时候,有两家孩子结婚需要盖新房,石匠一走施工不能受影响了,不得己让盖房户推迟一个月。

春节是大家喜庆的日子,可李泉上愁了,群众只顾修路,年货没有办理,为安顿人心,只好把妻子养的一头猪杀掉分给群众。没有想到人口计算差一户,哎,李全毫无怨言地把属于自己的一份拿出来。

看着孩子们春节吃不上肉的心情,把辛酸的苦衷咽入肚内。他们的上学成绩如何、身体怎么样,一概顾不上管。在李全的心目中修路才是最大的事情,为用于铭记修路精神,人们将隧洞定名为“莫愁洞”。

12年间,南就水人在村党支部这个坚强的堡垒指挥下,创造出感天动地的太行奇迹:在悬崖峭壁间开挖盘山公路8.5公里;开凿了高宽各6米、长324米一条隧道;开挖了高40多米、宽20米、长200米的引洞;修建了两座水泥桥、八座涵洞;垒挡土墙1.5万平方米;动土石80多万方;光是炸药就用了7.5万公斤,总投资只用了150万元,投入劳动工11万个。一位深资交通专家视察工程后感慨地说:“这工程让公家干没有800万(元)拿不下来。”

南就水人在村党支部率领下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事迹,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辽宁电台、电视台以及省、市级报纸等媒体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1年,本溪消防支队还专门组织了“李全事迹报告会”,并将李全的名字和事迹写进了部队的“英模榜”,1993年至2004年,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2007年被评为邢台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邢台市有关部门将南就水“莫愁洞”作为青年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人员到这里参观学习。

往武安方向的路通了,通往邢左路的乡道也实现拓宽硬化,群众出行方便快捷了,经济收入像芝麻开花一年比一年高。全村除个别孤寡老人都盖了新房,村里往邢台市通了两趟长途汽车,家家户户电器、通讯齐全。

过去村民托门找窗户外出打工,现在治山栽树发家致富成了时尚。村民说,守着家能致富,何必外出受罪。村里的姑娘再不向外飞了,光棍们也一个个喜结良缘。在南就水村的影响和带动下大南沟(就水沟)八个村,你争我赶治山种树,昔日的穷山沟如今成了四邻八村向往的好地方。

背水的一战——

7.19”洪灾将隧洞掩埋,道路再次阻断。“开不通水毁路我死也不能瞑目”,二次奔波,标准质量大提升。

李全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了,颐养天年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们在外打工,家庭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遗憾的是伴随一生的妻子却在四年前因病去世,令他伤心不止。最让他挂牵的还是隧洞通行难题,由于山顶石岩经常发生滑坡,导致两厢洞口掩埋,影响正常行走。

2016年的“7.19”洪灾泥石流足有好几万方,将武安洞口彻底埋死了,过去的羊肠小道早已被树林所遮盖,隧道也不能通行,两地交往中断,一时间什么样的风言风语全部出来了,让李全尴尬的抬不起头来。

“必须重新开通隧道,如果不能实现,我死了也不能瞑目。”尽管李全已不在工作岗位,但自己一手支撑起来的路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拖着患有关节炎的双腿又往返于武安市交通运输局、活水乡政府。

在他的极力奔波下,2017年6月,牛心山隧洞修复工程打响,历时一年零一个月,投资1000万元,将武安境内打造成宽5米的生态观光旅游路,特别是钢筋水泥浇筑的穿山隧洞成为人们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李全一颗悬着的心事落了地。

去采访的那一天下午,笔者骑着摩托车带着李全特意沿着环山路转了一圈。蜿蜒曲折的道路盘山而上,不时碰到来回行走的汽车擦肩而过。

“没有李全和上岁数人的多年征战,我们咋能轻轻松松来邢台旅游呢?为他们点赞了!”一位来自涉县的年轻人告诉我说。站在“莫愁洞”前,纵观崇山峻岭倒觉得矮小甚多,不由得脱口而发:

登高望远百里川,

峻峰美景尽收帘。

不晓太行真面目,

只愿不在灵感中。

一手老茧改山河,

愚公精神传万古。

好文推荐

孝心无声!邢台这个小伙儿和哑巴亲娘的故事

炎炎夏日,白岸深山沟再次奏响“爱的奉献”

魅力太行之——依山面水香炉寨

魅力太行之——邢台仙界山游记

魅力太行之——邢台石楼大院菜树沟

魅力太行之——邢台古堡石楼鱼林沟

魅力太行之——我的家乡我的河

太行山区经典美食——大锅菜

太行明烛——张子仁

白岸美食一一豆沫汤

那座山,那份情——邢台县白岸乡小西庄村凤凰

邢台“截瘫哥”郝书魁:“心不死,身躯就不会倒下”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印记

宁儿心语之天河山游记

柏乡牡丹园游感

“网红”宁儿心语之七步沟游记

百善孝为先 ——王建魁十年如一日服侍病父母

邢西边城茶旧沟

魅力太子井

太行仙阙小戈寥村

如果喜欢,请点这里

(0)

相关推荐

  • 忆写南太行

    每当一次次怀着敬畏之心,走近太行山,便会被它的雄浑肃穆所震慑,被它的伟岸博大所感动.南太行风景迤逦,山雄水秀,内蕴深厚.这里水为山添灵气,山为水造隽永,山水相依,共鋳画卷.每当走进它的怀抱,便生无限感 ...

  • 乡村振兴征文 ‖回到山村(李馨)

    作者:李馨 回到山村 --济源克井镇河口村印象 1 车子在寂静的乡间公路上疾驰. 路的两边,是飞速闪过的连续不断的树木,或用笔直的树干伸向天空,或用浓密的枝叶撒下阴凉.经雨水洗涤的叶片是那样青翠娇艳, ...

  • 南太行四大挂壁公路穿越行

    南太行四大挂壁公路穿越行 作者:大红苹果 早就听说挂壁公路的险峻, 这个国庆假期 刚好赶上湖北广电集团汽车俱乐部 组织这个行程的活动 于是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 这次活动可谓声势浩大 从照片你可以看到参加 ...

  • 安平县南庙头——昔日神奇笼罩传说多,今朝美丽如画人欢笑

    安平县南庙头,为什么说水多虫多庙宇多?为什么文革时期把庙宇三官神像埋了,村里经常出横死事故?这个村出了一位农民书画家,他是谁?为什么一说捐资修路,在外的南庙头的创业者都纷纷慷慨捐资?如果你想知道,这个 ...

  • 新愚公故事征文‖探寻“水”书记的足迹(陈庆福)

    探寻"水"书记的足迹 陈庆福 题引: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今天向大家讲一个当代 ...

  • 徐百慧《太行赤子》热播 并肩“太行新愚公”致敬英模

    由牛建荣执导,程彤编剧,张国强.徐百慧.褚栓忠等实力派演员联袂演绎的电视剧<太行赤子>正在湖北卫视晚间长江剧场热播.该剧自开播就以剧情发展紧凑不拖沓,故事情节真实动人收获口碑收视双丰收.徐 ...

  • 豫剧《太行新愚公》

    豫剧《太行新愚公》

  • 太行“新愚公”执着种花椒移穷山

    曾兆敏(右)和村民一起修剪花椒枝.受访者供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这是中国古典 ...

  • 新愚公故事征文‖愚公精神激励我前进(卢化南)

    愚公精神激励我前进 卢化南 我叫卢化南,现年69岁,系济源市文物局退休职工.在上初中时学习<愚公移山>的文章,至今有的段落会背.会唱,一生深受感染和影响. 我家住在大峪镇的深山区,距离愚公 ...

  •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策划制作的10集微纪录片<他们从未走远--光明追思·致敬党的十八大以来逝世的优秀知识分子党员>,第七集<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quo ...

  • 新愚公故事征文 ‖ 愚公精神在闪光(吴诚)

    愚公精神在闪光 --下冶乡梦柏河治理工程纪实  吴诚 相传愚公移山时候,大山的脚下就有一泓清泉.清泉蜿蜒而下,沿途汇集了沟沟岔岔的小溪,流至下冶乡境内,就形成了今天的梦柏河. 河名源于河畔的千年普救寺 ...

  • 新愚公故事征文 ‖ “改天换地”不信命的李军书记(徐靖雯)

     "改天换地"不信命的李军书记 徐靖雯 题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如今正大踏步行走在乡村振兴征途 ...

  • 新愚公故事征文 ‖ 过了垭口,就是平原(马玉)

    过了垭口,就是平原 马玉 2020年在新冠疫情阴影的笼罩下,华夏大地仿佛蒙上了一层没有生机的灰,这是相当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众志成城"四个字发挥极大作用的一年,2020年更是全面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