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修课:凭脉开方 三 浮脉主病与方剂

浮脉主病第十六

属性: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脉与皮毛相得。亦有势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气应于表,其里必虚,故里不足。浮亦主风。

浮而有力,风热所为。盖风为阳邪,其性轻浮动荡,加之以热,势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荆防羌壳芩栀石膏之类。)无力则浮而虚矣。

血主里,气主表。血弱不能谐气,故反浮,亦里不足之义。(宜参 四物汤之类。)脉浮而迟,乃鼓动之不及也,为风虚。(宜四君子汤或防桂参 之类。)脉浮而数,乃鼓动之太过也,为风热。(宜荆防膏薄栀芩丹皮生地之类。)脉浮而紧,紧则紧敛,寒之性也,风中有寒。(九味羌活汤、麻 黄汤或苏 羌杏姜葱之类。)

脉浮而缓,缓则缓漫,湿之性也,风中有湿。(宜羌防苍白术防己黄 桂附之类。)

浮虚伤暑者,暑伤乎气。气主浮外,而暑性张散,故伤暑者多汗。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之类。)

浮芤失血者,血去脉空耳。盖卫行脉

外,营行脉中,血失则营损,营损则脉中空,如芤草之状也。(宜黄 归芍或当归补血汤、琼 玉膏之类。)

脉浮而洪,充涌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则有表无里,故曰虚火。(宜当归补血汤、 四物汤、六味丸、八味丸之类。)浮微劳极,阳气欲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 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盖言阳气清净,烦劳则阳精张散而竭绝。积于夏长之时,当振发而 反退陷,故变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气应振而反靡,应出而反入,如煎迫之 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渐少,即《难经》十四难所谓自皮毛以及于骨之五损,从上 下者是也。今之五劳六极,虚怯损瘵,皆煎厥之类。

阳主浮,以其因于耗阳,故脉 浮微耳。(宜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大造丸、四君子汤、八珍汤之类。)脉浮而濡,衰薄之甚,仅有其上, 若无其下,故主阴虚。(宜四物汤、六味丸之类。)若浮而散,则又阴虚之极矣。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阴虚极而不能为守,则阳无所根据,浮越而散,略无阴凝内敛之象,故阴虚剧。然而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谓之阴阳两虚亦可。(宜十全大补汤、金匮肾 气丸之类。)

脉浮弦者痰饮。痰饮何自而生乎?《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二说虽殊,其理则一。方饮之由胃游溢而上输于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喷发,炊釜之沸腾,即中焦之如沤。

由脾散精而上归于肺也,拔粹升纯,氤氲若 ,即上焦之如雾。由肺之通调而下输膀胱也,气化开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渎。

名虽有三,实则一气。若气虚寒不运,则饮

亦停留不行,随不运之处停留,则随停留之处见病矣。大约暴则为饮,久则成痰。

清薄则为饮,浊浓则成痰;寒多则为饮,热多则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结盐之义也。

弦乃阴脉,为阳不足。仲景云∶弦为阳运,正言阳之不能运也。又云∶沉潜水蓄,支饮急弦,俱言阳气衰弱,不能营运其饮,故见此弦敛不鼓之脉耳。(宜金匮苓桂术甘汤、 小青龙汤之类。

水饮应沉,而言浮者,当在上焦。若浮而滑,则非弦敛不鼓之脉,寒当化热,饮当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陈汤,或栀芩花粉玄明粉之类。)

作者按:浮脉和脉浮不同,浮脉是标准的轻取即得,按之力减。脉浮可以包括洪脉,箜脉;滑脉可浮,玄脉可浮,所以两者不能等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