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的变迁
有一民谚说道:“开门有四件,柴米和油盐。”柴居四件之首,由此可见,柴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柴火,生米做不成熟饭:没有柴火,寒冬得不到温暖。
我的老家在冀南西部太行深山区,一年四季,农民除了管理庄稼和果树,就是上山拾柴。拾柴有两种:一是割柴,二是搂树叶。割柴用镰刀,主要到山坡和河沟割荆柴和一些较硬的灌木植物。
这些坚硬的柴火,火力旺,耐力强,一根硬木棍子能顶好几把杂草和树叶。尤其是到了过春节蒸馒头时,用这些硬质柴火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暄,还有股香味。要割这些柴火,要等到秋天,因为到那时嫩叶少,枝条老,容易晒干和存放。而搂树叶,那就要到落叶的树底下、山沟或者道路旁和地堰根儿,用小型轻便的竹筢子细心地去搂。
我们那里是深山老林,漫山遍野都是各种果树和橡子树、洋槐树等。到了秋天,天气一冷,几场严霜一打,各种树木的叶子漫天飞舞,纷纷飘落在山沟和地堰根儿。此时此刻,全村人马一起出动,挑着大荆条篮子的,拿着长扁担的,带着麻绳和大小竹筢子的,分布在各个山坡、河沟和大树下,远远望去,处处身影晃动,搂树叶的声音此起彼响,蔚为壮观。
冬去春来,之后进入了蜂窝煤球时代。有的人家直接到煤球厂购买煤球,既省事,又省力。有的人家自立更生,勤俭持家,他们从煤厂买回比较便宜的煤末,加上一定比例的粘土,与水搅和,用一个专门脱煤球的模具,压出一个个蜂窝煤球,凉晒之后存放起来,常年备用,或平时做饭,或冬季取暖。煤球比柴火干净得多,方便得多。“柴火”上了一个新台阶。
改革开放的惠风,使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灌装液化气。家乡的果树修剪后的枝条和叶子,都堆在地里。沟沟壑壑,满目都是柴草丛生,却很少有人去割、去拾了。城市人下班回来,农民劳动回家,打开液化气开关,很快就把饭做好,既省时,又卫生。
几年前,我陪同一位记者老朋友,到沙河深山区蝉房乡旅游,住在一个小山庄。他原担心用树枝烧出来的开水会有烟熏味,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山庄竟然也用上液化气。一位游客在留言薄上吟诗道:“饮着山泉水儿,住着氧吧地儿。用着液化气儿,吃着野山味儿。登山浑身劲儿,不用拄拐棍儿。”“柴火”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飞雪迎春之际,沙河市大街小巷开始铺设天然气管道,家家户户高兴地用上了天然气,既可以做饭还可以取暖,特别省事和省力。一位邻居大娘从山里来到这里,给儿子看孩子,看到这一新奇景象,激动得感叹道:“现如今的人呀,真是活着跟神仙一样。”前些年刚盼来“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好日子,今年又遇上“用水水自来,做饭不用柴”的好光景。“柴火”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柴火柴火,有柴才有火。让邻居大娘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如今天然气替代了柴火,而且这个“柴”居然不用火去点,开关一拧,火苗“嘭”地一声就自燃起来。更让她惊喜的是,有的“东西”一通上电源,居然连火苗也看不见,锅里的水就滚(开)起来了,这个“东西”还由得人的性子来,煮饭的时间可长可短,像位办事周到的服务员。这就是电磁炉。“柴火”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柴火”迈着沉重的步伐,从柴火走到煤球,从煤球走到液化气,从液化气走到天然气,又走到了电磁炉,步步登高,见证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更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强盛。
“柴火”的变迁,记录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