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80年代农村“交公粮”的老照片,老一辈农村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现在的年轻人,提起“交公粮”都会不怀好意地一笑,可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交公粮对于农民来说,是每年都要经历一次。
这一点,也只有经历过的40后、50后、60后和70后才懂,当然还有一少部分的80后也曾经历过,但是在当时主要是跟着父母去玩耍,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那就是根本,农民就是靠土地吃饭的。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土地开始承包到户了。也就是耕地实行“集体所有,分户经营”,让农民当了土地的主人。
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毕竟这样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自己多付出一些,收获的粮食就多了。因此自从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民的干劲更足了。
不过也是从这以后,交公粮就成为了每个生产大队的头顶大事了。
在我的老家这边,以前水稻都是种植两季的,而交公粮就是交稻谷,时间都是在三伏天期间。也就是在早稻收回来以后,可是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当接到大队的通知要交公粮的具体时间,每家每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把粮食收割回来以后,及时对其进行晾晒,因为粮食如果晾晒不及时,捂黑了,或者是因为天气原因发芽了,导致品相不好了,那么拉到粮站也是会吃到“闭门羹”的。
而粮食的晾晒,一般都是交给孩子,或者是老人们了。在当时七八岁的小孩子,就要开始干农活了。大早上就要开始摊晒粮食了,要把粮食全部晾晒上。然后还要每隔半个小时,就要对粮食进行翻晒。
一遍一遍地翻晒,就是希望能快一点晒干了。因为三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早点晒干了,也就少一分担心。遇到乌云来了,就要一家老少都出动去收稻谷。
当粮食晒干了以后,还要及时对其进行除尘、除杂。不饱满的,没有晒干的粮食都是不能交公粮的。
之后才可以用麻袋装起来,然后等到交公粮的日子到了,一家老少只要能活动的,都要去参加这场送公粮的活动中来。
一般都是在前天的晚上就做好了早饭,把干粮和水也带上,因为这一去往往就要一天的时间。天不亮就出发了,而天黑了也未必能回来。
当时交公粮都是在粮站,而一个乡镇往往就一个粮站。近的还好说,也就是两三里地,有些距离远的就有二三十里,光是运粮食就要出一身的“黑汗”了。
因为在当时的交通又很落后,道路也都是泥巴路,就连板车也很少。所以粮食都是靠肩挑背驼,或者是两个人抬过去。一般力气大的就肩膀挑,而老人就用背驼一些,小孩子则只能是两个一起抬。
几十里的山路,即便是天刚亮就出发了,但是也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等到了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接近中午了。
这个时候,等着排队交粮食的农民队伍如同长龙一样,排出来老长了。当把粮食运到粮站,真正煎熬的时候也到了。
这里长长的队伍,大家都在烈日下如同蚂蚁一样慢慢地移动。好不容易等到自己了,还要先过了质检员这一关,这也是交公粮的人最怕的。
当时交粮食根本就没有仪器来检测粮食质量、水分的多少。全靠质检员来判断,他们以一根铁棍插进麻袋,带出来的粮食放在手里揉搓一下,再放口里咬一下,就能判断你的粮食晒得干不干,质量好不好了。
所以这个粮食质量好坏和质检员的心情直接挂钩的,他说你的粮食合格就合格,他说不合格,你的粮食再好,也不能交。运气好拉到一边去继续晾晒,然后除杂以后再来叫。运气不好,只能拉回去,然后下一次再来交。
儿时陪伴父母去交粮食,就见到不少人因为粮食不合格,和质检员吵架的,最后没有办法依然还要拉回去,经过再次的晾晒、除杂以后,再来交一次。并且如果不及时交,后面还要多交。
即便是粮食合格了,交粮也还没有完成,还要自己在粮站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把自家的粮食全部去过称,这个时候就要盯着他们过称。如果粮食不够,又要回去拉。所以一般有经验的农民都会多拉一些过来,宁愿拉回去。
等过了称以后,还要把粮食一袋一袋地扛到高高的粮仓里面。当时都没有机械化的传送带,数米高的粮仓,就是一块小小的木板,人踩在上面摇摇晃晃的,看得人心惊胆战。
等到交完粮食,走出了粮站以后,这样才算是心底的石头落地了。
在当时,好些村民因为粮食质量不过关,来回多次折腾得不在少数。而绝大多数的人交完公粮以后,走出粮站天已经早黑了。往往交一次公粮,人也要黑好几个度,被晒脱皮的也有。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粮食产量也并不高,一亩地也就是五六百斤,如果管理不当,遇到天气不好,产量还会更低。基本上交完公粮以后,自家可吃的粮食也就不多了。
为了填饱肚子,就只能是多种植红薯、大豆、高粱、小麦和玉米等杂粮,大半年的时间都要吃红薯,偶尔吃其他的杂粮。
到了后来,交公粮可以用钞票替代了。也不用再去粮站交了,都是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来收取,这样确实方便了很多。
直到2006年的时候,全国都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
并且在此之后,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种植农田不仅不用交农业税了,而且还有各种种粮补贴政策,这对于农民来说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
当时的农民实在是太伟大了,就算是遇到粮食歉收的时候,农民也都是在积极地交公粮,大家都是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了国家,而留下的自己家里人来吃。
实在是佩服他们无偿交公的精神,也为他们的觉悟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