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旅游(12)佩特拉古城的卡尼兹神殿
出了狭窄的蛇道(七年前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旅游(11)进入佩特拉的蛇道),突然到了一个广场,这里就是佩特拉古城遗址了。先简单介绍一下佩特拉。
佩特拉(菲利普西提《阿拉伯通史》中译作皮特拉)建城的时间据说已无法考究,有史可查的是公元前的312年,当时是纳巴泰人(奈伯特人)建立的王国都城以及纳巴泰人商贸活动的交通要塞。
纳巴泰人最早生活在北阿拉伯地区,约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遭遇巴比伦之囚后,纳巴泰人迁徙到这一带。据信他们的文字后来演变为阿拉伯字母的原型。
在亚历山大死后的托勒密和塞琉古(争夺巴勒斯坦地区)时代,佩特拉达到较高的文明,但受托勒密控制较多,其文化融合了希腊、埃及和叙利亚元素。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纳巴泰王国开始兴起,1世纪时因地理位置和水源充足而非常富庶。
罗马时代,他们还曾协助过凯撒进攻埃及(罗马史中都有提及)。公元106年,佩特拉连同叙利亚一起被贪心的图拉真皇帝并入罗马帝国的疆域,纳巴泰人时代结束,但城市依旧繁荣,当时的罗马大道还修到了这里。
一个世纪后的塞维鲁(145-211)时期,佩特拉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即转向衰败,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新崛起的萨珊王朝(224-651)的侵扰,二是叙利亚巴尔米拉的兴起以及地中海贸易新通道的建立取代了佩特拉的贸易地位。
拜占庭时期,基督徒将一些陵墓建筑改为教堂,但公元363年和551年的地震对城市及供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后的居民在六世纪左右离开了这里。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的扩张成为了中东的主人,这座古城遗迹对阿拉伯人来说只是好奇和新鲜,贝都因人可能就是那时候来此的,但由于缺水没有太多的人居住。这里的贝都因人也许是纳巴泰人的后裔,即纳巴泰人也属于阿拉伯人。
1812年,瑞士考古学家约翰.路德维希.布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发现这里后才被西方世界所知,但许多墓葬和珍宝也陆续被盗被破坏,直到1929年才被正式开发。
正对着蛇道口的是这座卡尼兹神殿(Al Khazneh),大概始建于公元1世纪初,当时可不是用砖石建造的,而是在崖壁上雕刻“抠”出来的。卡尼兹就是阿拉伯语财宝的意思,因为阿拉伯人(贝都因人)认为这里是个藏宝库。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夺宝奇兵3》最后找到圣杯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卡尼兹神殿也可算是佩特拉乃至约旦的形象代表。
所谓卡尼兹神殿很大的可能是纳巴泰国王亚哩达四世(Aretas IV,也称哈里萨斯四世)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亚哩达四世,公元前9年-公元40年在位,当时的纳巴泰王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周边的托勒密和塞琉古王朝刚刚被罗马所灭,所以受其影响,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希腊化特征。叙利亚也曾是纳巴泰王国的辖区,在大马士革围捕使徒保罗的就是这位纳巴泰国王的总督。这位亚哩达四世国王可能确实没什么名气,但与他打交道较多的小希律王却比他知名多了。小希律王,即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20BC-AD39),大希律王的儿子。早期希律王一家因与罗马皇帝私交不错,所以他们统治着犹太地区。希律安提帕娶了亚哩达四世的女儿,但后来又娶了他(希律)的嫂子希罗底(Herodias,莎乐美的母亲,圣经中最坏的女人),就是圣经中施洗约翰谴责希律安提帕的原因,施洗约翰被希罗底设计让希律安提帕砍了头,成为圣经中的经典故事。而亚哩达四世因为希律安提帕休了他的女儿而发兵并打败了希律安提帕,希律王请求罗马出兵帮助,罗马军团都到了耶路撒冷了,这时皇帝提庇留去世(公元37年),纳巴泰小国算是逃过一劫。耶稣被钉十字架前,罗马总督彼拉多让犹太人把耶稣送去见的希律王也是这位希律安提帕。
神殿的细节。左右两边墙壁上凿出的两排小坑相当于当时的“脚手架”。
因为是砂岩地质,雕刻起来相对容易些,但风化的程度也严重,这个神殿因为是凹进去的,所以两千年后保存成这样还算相当不错的了。
神殿的样式很有些希腊格调,柱头也带有些科林斯的痕迹。
神殿的顶部原有四只鹰,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现在只有鹰的下半身了,纳巴泰人相信鹰能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
上面的神像(或许是国王)已经快看不清了。
上层的样式还真的说不出是什么风格,很少见。
缠着游客买东西的贝都因小孩,因为没有受教育,不是我们想象中天真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