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国》杂志五人行(第2期巡展2—总编木子发布)

上刋目录:兰天、杨朝华、齐卫、杨永振、李献宗

投稿:《文学中国》杂志第2期火热征稿中,文体、地域不限,联系:17738013139(手机微信同号)。

声明:以下作品预备发表于《文学中国》杂志第2期,《文学中国》杂志有独立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不允许任何平台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寻梦

——红军长征路·于都城集结

文/兰天(福建)

从厦门到于都这条路以前走过多次了,一路顺利。接近于都地界,红色旅游的特色就渐渐显现出来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于都欢迎您”的广告牌和红军的雕塑都矗立在高速公路旁,清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于都,大街小巷回荡着我们熟悉的歌曲《十送红军》。这首由空政文工团六十年代初根据赣南山歌《送郞调》为基础创作的歌曲,已然成为了于都的县歌,听着既感到亲切又多少有些哀伤。吃过午饭便前往我们要重点参观游览的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这个纪念园位于于都县的渡江大道,一路上都有清晰的路标指引,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游客服务中心。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是一处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场馆,包括主题雕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部分。我们到达时正是午休时间,游客服务中心尚未上班,纪念馆暂不开放,我们就先参观游览了主题雕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渡口和长征总线路图。我们边仔细观看纪念碑上的简介,边拍照留念。富有经验的老孙对着长征总路线图为我们讲解中央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及重点战役发生的地点,使我们对中央红军的长征轨迹更清晰明了。

游客服务中心上班后,凭身份证我们领取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参观券,步入纪念馆参观。

在参观游览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主题雕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景点之后,我们对当年红军战略转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及在于都集结出发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先后组建了红一方面军以及创建了中央苏区,并相继取得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苏区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与进攻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

1934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单纯的防御路线代替积极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运动战,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支持单纯防御的战术,结果被敌人以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所击破,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包围追击,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等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陆续来到于都,进行集结休整、待命和兵员、粮款、武器弹药的补充,准备实施战略转移。

长征渡口

于都河,它是于都人对贡江在于都境内的称呼。贡江流至赣州后与章江汇合成江西的母亲河赣江。曾经在几部有关红军长征的电视连续剧里看到过中央红军从于都渡过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之路的场景。剧中,备受“左”倾冒险主义排挤,被排除在党和红军领导岗位之外的毛泽东带着病体组织于都的百姓在于都河上搭建浮桥,而身处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的后方基地,于都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出工出力,全面投入了浮桥的搭建之中。他们还将自家的门板、窗户及其它能用于搭建浮桥的材料统统拿了出来,保证了浮桥搭建的顺利完成,使中央红军按计划快速地渡过了于都河。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里的长征渡口也被称为东门渡口或长征第一渡,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的渡河地点。

当时,根据战略转移的计划,中央红军要分别从八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具体安排是:中革军委、中央机关、红军总部编成两个纵队居中从东门渡口渡河,红一军团为左路前卫从梓山镇山峰坝渡口渡河,红三军团为右路前卫从南门渡口和西门渡口渡河,红八军团从罗坳镇孟口渡口渡河掩护右翼,红九军团从靖石乡渔翁埠渡口渡河掩护左翼,而红五军团担任后卫分别从西门渡口、罗坳镇石尾渡口、罗坳镇鲤鱼渡口渡河。

10月17日至20日中央领导机关及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告别了于都河畔恋恋不舍的送别乡亲,夜渡于都河,离开了生活、战斗的根据地,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为什么说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参观游览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对当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相关情况有了一些新的认知,但对于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说法还是有些疑惑,毕竟在以往的认知中当时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政府等领导机构都在瑞金,而中央红军的几个军团也分布在苏区的不同地点,是在接到命令后才从各自战斗的区域撤出的,这些地点不也是中央红军的出发地吗?后来查阅了资料,看到这样一种说法:

当时,中央机关及红军各有关部队是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会昌、长汀、宁化等地出发的,而他们都在于都集结、补给后,从不同的渡口渡过了于都河,因此于都也就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地。

那么,为什么中央红军会选择于都作为总的、最后的出发地呢?

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而苏区周边的情况是: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区域集结;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南线,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于是,中革军委将突破点选择在信丰、安远之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于都就这样进入了决策视野。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总的、最后的出发地有几个有利之处:

第一,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而且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相对安全。

第二,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8公里,距宁都99公里。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第三,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从政治条件看,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稻米充足,同时于都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第四,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抄小路仅90公里,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乘敌不备突破敌在信丰、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西转移。

根据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段历史结果,这种说法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于都人民真好,于都也是能够担得起“长征源”称号的!

【作者简介】兰天,所在地福建厦门,从事信息行业,爱好自驾游,摄影,航模。

寻梦(外二首)

文/杨朝华(四川)

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

铸就了华夏大族

丰隆了超五千年文明

而生生不息的辉煌

在这充满激情的大地上

不断地生长着多彩壮观的梦

诞生过一代代寻梦人

一群群逐梦描梦人

把寻到的伟大梦景

描绘到这片富饶的地土上

在那寻梦追梦的日子里

上演过: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愚公移山、神农尝草

大禹治水、岳飞报国

洒血疆土抗倭驱寇

在寻梦追梦的历程里

谱描出: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大唐帝国、康乾盛世

从远古走来华夏不断辉煌

在岁月的风尘中

由乐欲引起过沉落

淹没过寻梦追梦的心

让织景出的梦园

秃荒在忘梦的贪欲之中

让盗寇一次次撕

撕裂过我们的梦境和园

当一代代寻梦人

再一次次前赴后继

寻梦、追梦、描梦

让华夏文明在这梦中

不断发展而伟大

伟大的根基下

是汗水和智慧

是血与火的洗礼

是团结和图腾的结晶

是梦魂中顽强不屈的精神

今天。站在这日新月异的和园上

我在和风细雨日月精华中

去阅大江南北

觅到黄河两岸三皇五帝的足迹

读到万里长城上血火铭下的志

赏今天翔宇潜海的风范

悲“南京大屠杀”的胞魂

我眼前立着一座崇高而宏大

铭刻着一代代寻梦人功绩的丰碑

寻梦人的精神长留心里

鼓励人人争做寻梦追梦人

绽放1

秃野千年蕾挂枝,盈开万树景隆奇。

荒沟细植桃追梦,赏艳游人韵蕊词。

绽放2

守信春天笑艳开,蜂飞蝶舞客人来。

园花唱诵和平赋,志仕吟书警示台。

【作者简介】杨朝华,笔名:杨苍郁,男,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新时代诗人会员。四川遂宁人。爱好诗歌词赋;曾在《党风党纪》、《国土经济》,《小小说》、《现代诗美学月刊》、《南粤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文,有诗、词收入《如诗岁月》、《见证中国崛起》、《诗意短歌》、《中国民俗文化》《中国诗歌散文精品集》、《全球抗疫诗选》等书集。曾多次在全国诗赛上获奖。

寻梦

——重拾码字梦

文/齐卫(福建)

好久好久没有码字了,这几天被好朋友拖进了一个码字群,在群里居然有人说码字是防治海默茨综合症的最好良方!注意了!是“防”加“治”哦!这让我突然产生了尝试去码字的欲望,咱可不能得老年痴呆呀。再说了咱打小就随父母生活在一个专门负责码字单位里。文革初单位里图书馆和资料室都被摧毁了,那些个喜欢书的大人们舍不得将那么多书付之一炬,就把它们高高的堆放在一个大仓库里,我们大院里好多孩子天天从窗户爬进去躺在书堆上看书。真的,在那些孩子中有好几个成了作家。而我打小就缺心眼只会四脚朝天躺在书堆上随便乱翻书,随便打瞌睡做着当作家的梦。

因为缺心眼,咱一辈子稀里糊涂的过去了一大半,作家没当成却心安理得当了煮饭婆。这回被好友拉进码字群才发现敢情码字也是个技术活,没有一定的脑子是玩不转的。比如说咱刚刚进得码字群后,群里那些有大智慧的领导就说不允许群友无主题乱写,只能写火炬或灯火。以我这个在家当了十几年煮饭婆的浅显思维,很聪明地认为我们领导用“火”当主题的意思是要让我们这个杂志飞快的火起来吧?想着想着咱的脑子里又很低俗地冒出了两个字“香火”哈哈,原谅我没忍住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的确,要用方块字码出一堆火来对我来说很有难度,因为这已然超出了本煮饭婆的认知范畴,咱没主意了只好再观望观望一下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天天看着码字群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创刊号的首发,创刊号和我这个煮饭婆有啥关系呢?文字能进入创刊号除了有聪明智慧有学识外还必须得有资历和必要的身份,最不济也得在县级的做鞋协会里当个修鞋技师。这个咱煮饭婆心里明白的很呢!因为咱煮饭婆的简历忒简单了,啥手艺职称全无唯一的特长就是煮饭,咱就自知之明地憋着,总有一天会等到码字群的领导肚子饿坏了,让各位伙计码点能吃的方块字。到那时本煮饭婆一定大显身手煎炸焖炖出一碗碗香喷喷油汪汪的美味佳肴,馋谗我们这个码字群里那些只会做鞋的老伙计们。

这两天群里领导重新布置了作业,主题又七溜八溜溜到了“寻梦”不玩火了。寻梦,这个题目有意思,这辈子咱是做了成千上百个美梦,最心心念念不能忘记的梦就是小时候四脚朝天躺在仓库里书堆上的码字梦。

对!说码就码!咱郑重地坐到了叁年没开过机的笔记本前,给笔记本杀了毒连了网,非常认真地在想:这回咱应该码点啥成色的方块字呢,思考中不经意抬头一瞧:嘿!咱不是已经成功地码好了一堆方块字吗!这堆字主题明朗有梦有寻找,还挺像那么一回事情的呢。

赶紧交作业把!咱把这堆文字发送给主编后就去睡午觉了。没成想在这个短短的午觉中还做了个白日梦,梦里我看到主编双手捧着我码的这堆乱七八糟的方块字对我很怜悯地笑了笑。这主编啥意思呢?咱不管了此梦想已然翻篇也!

【作者简介】齐卫,所在地:福建福州,退休,爱好:煮饭,发呆。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女人自己(外一首)

文/杨永振(河北邢台)

曾经的你衣衫褴褛,

是我把你接到了家里。

让你一个可怜兮兮的单身狗,

也开始享受家庭生活的甜蜜。

穿上崭新的西装,

你也曾感动的抽泣。

抚摸着笔挺的领带革履,

激动的人啊应付着乡邻亲朋的贺喜。

你也曾对天发誓,

会照顾好咱们的一双儿女。

你要用勤劳的双手,

使一个再婚家庭重新扬帆万里。

是我伤害了你吗?

为什么对我不睬不理。

虽然性格上有点不合,

但也是涕笑姻缘的恩爱夫妻。

我们生活了十大几年了,

谁还没有一点怪异的小脾气。

你咋说自己是搭伴过活的单身汉

不愿意领结婚证受折磨的人不止是你。

开玩笑你说咱们是路人,

难道说我对你不是真心付出假情义。

拒绝接我的电话,

莫非是真的你想另起锅灶想分离?

你个没良心的狗东西,

我悲痛欲绝的要骂你。

亏我以前那样的疼爱你,

难道说你要喜新厌旧再娶娇妻?

田地小麦浇水夜黑星稀

一百斤的化肥运送,我累的气喘吁吁。

一个人的日子很累

狠心的人啊你这是要当陈世美要续写传奇。

观察者

打开望远镜遥望远方的乡村,

青山绿水的石桥上,

颤颤巍巍,能看到得都是盼望孩子们荣归故里的老人。

家乡少了点花红柳绿,

那是早些年年轻人进城打工的决心。

男孩进城赚钱,女孩进城为结婚。

政府也为鼓励生二胎的光棍们伤透了脑筋。

【作者简介】杨永振,男,河北邢台隆尧县人。退役军人,现就职于北京市朝阳区中油阳光物业公司业余爱好诗词创作。画稿溪文学社社员,隆尧县诗词协会会员。

寻梦(外一首)

——题一棵千年古樟

文/李献宗(江西)

苍老的枝枝桠桠蓬勃出新叶

象初照的晨光锦绣着一片欢天喜地

云朵与鸟儿们如在蔚蓝的海洋里书写

春风在古老的故事里修复了斑驳的残页

沉睡的历史一篇篇苏醒

它思绪万千老泪纵横

龙飞凤舞的狂草字字句句令人叫绝

多少惊雷吓不倒多少火灾毁不灭

回首风风雨雨中失落了多少星辰多少春秋

唯有梦一直暖在怀里默默煎熬着不朽的岁月

愚人节随思

今天有很多故事

小草把风扎在辫子上

蝴蝶飞来飞去

蜜蜂的醋加了点糖

酸酸甜甜的失意

所有的树木

把绿色的叶子当作耳机

偷听了春天的心事

一朵云阴沉着脸

不小心泻漏了天机

小小的蚂蚁睡在骨头里

读大象的故事

那些充满诱惑的文字

温饱了梦的食欲

拾起自己扔掉的记忆

把回家的路配成了钥匙

努力去找回被健忘的你

【作者简介】李献宗,笔名诗徒。男,汉族。祖籍广东,户籍江西。抚州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宜黄县作协会员,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作品散见于《赣东报》、《抚州日报》、《抚河》、《玉茗花》、《江西安全报》、《乡土诗人》等省市级刊物。

每期一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