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人喜欢还是任性地表现自我?

马克思说了些昏话,但也有真知灼见,比如他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后来杜威先生进一步认为社会存在于传播。个中道理:人源于交往,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才有“好山好水好寂寞”一说,甚至地球上某个角落的高鼻子蓝眼睛喊道:我来中国,就是看人的!


没错,人若完全脱离群体,要么成狼孩,要么成人猿泰山,人的的确确是各种社会关系网中一个小小的结。如果这个“结”能讨得圈子里的人都喜欢、认可自己,职位晋升,收入翻倍等都不仅仅是梦想,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默认的“成功人士”之美誉。


但面面俱到讨人喜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今仍被科学家孜孜研究大脑和心理的人类就更没有相同的个体了,每个人看世界 的方式都因生理的、价值观上的区别而迥异。要做到大家都喜欢自己,势必需要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放弃某方面的情感,以符合别人的口味,换取别人喜欢和 认可。


这种策略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情商”。近些年这东西被人们顶礼膜拜并完胜智商,更有甚者,干脆将智商等同于痴呆或愚蠢。因此那些行政头衔众多,在官场人脉丰富的教授,其门下的学生一直簇拥熙攘,尽管毕业的时候连眼熟可能都混不上,还是要削尖脑袋往里挤。


不能说这些高情商的教授完全错误,他们只不过是人,而人性从天使到魔鬼,很难百分百确定的,就像同一个陌生人乘坐电梯会让人感到不安,而跟一只羊在一起却不会有这种感觉一样。

在教授们的标准里,为更高的职衔,为更多的项目经费奋斗是比潜心钻研学术更重要的事情。至于那些在企业职场或商战红海中摸爬滚打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体面,放下姿态迎合领导,讨好客户就更是一种必须。


因此,到底要不要刻意讨好别人,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即便周国平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俗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 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是自我的发现及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但我想,周先生也一定有和环境妥协的时候。如果周先生的世 界里只有别人对他的服从和唯诺,那么这种服从将因为没有“不服从”相对应而变得单调乏味。


而什么情况下妥协和迎合,取决于每个人与环境交往中建构起来的认知。这个认知又绝对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中延展,换一种说法,人坐在 “时间”这辆列车上奔向未来,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认知的形成。加上感性和冲动,妥协和迎合的标准从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自己的日常中不断发明更 新。


诚然,当我们的认知不符合讨他人喜欢、认可的要求时,由此作出的决断就会让自己碰壁,摔的跟头和痛苦自然也就越多。但这仍然无所谓正确与否。

不仅如此,摔的跟头越多,生活的内容就越丰富。坎坷与平坦,痛苦与快乐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坎坷与痛苦甚至比平坦与快乐更让人回忆和品鉴,更能提升人类体验快乐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坎坷与痛苦,是天性使然,不是故意。


所以人生从来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若要问结果,地球有一天都要毁灭的,不是吗?借用尼采的话:我们好比果实累累的田野,下面没有废弃不用的东西。


当然,每个人完全有自由选择讨人喜欢还是任性地表达自我,但必须承担选择的责任。周国平之所以说许多人认为的成熟实为精神的早衰,原因在于,别人都衰了,你若不早衰,便无法在物质上生活得更好。


我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像周先生所说,“成熟是真实自我的实现”,而不需要刻意八面玲珑。那时候诸如《南都》编辑离职之类也将不再是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