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自然就能出成果 | 读邻有所思

问完问题(点击查看)之后,来谈感想。以下是阅读邻居第 九十七期的 最后一部分。

“我,一个可爱的虚化背景。”
(除注明外,本文配图皆由 张宇帆 拍摄)

布衣古书局和它的老板
图片选自微信公众号“贩书日记

感谢布衣古书局提供拍摄支持


人物是历史的链条

元周记

我不提问。对我写的书评稿子,我自己还想补充几点。以后有机会的话,再写成一个完整的文章。我想继续表达一些想法。

第一点,我作为一个读者,特别愿意跟作者交流、也是特别介意的,是撰写者的史观是怎样的。我刚才注意到杨早老师提到他特别愿意写小人物,特别打动我的大概也就是在这上面。我上次交完作业以后在群里写过几句话:“人物是历史的链条。”这不是我说的,在历史观上会有这个说法。我觉得,作者的眼睛里有什么,他对历史的识见、他的一种坚持,实际上折射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观。我小的时候读到的只有历史课本上的历史;其他与历史相关的,都是在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今天,杨早老师的《元周记》,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今天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历史观的视角。我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其实也在“打量”着杨早老师。就是这种感觉。没有人的活动就构不成历史的真正链条,不见“人”的历史教育都是在“耍流氓”。所以我特别感慨于杨早老师的这种撰写者的史观。

刚才杨早老师也谈到细节问题。我觉得之于历史这么一个庞大的话题,杨早老师在努力用这样的方式,帮助读者找一个小切口(进入历史)。他其实在试图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没有对这样的面目的感知,历史对我来说只是一些事件、一些名词、一些数字、一些年份等等,对我个人而言,也无法建立起更深的关联。所以,我也非常喜欢从杨早老师这个作品当中感觉到历史的一点点本来的面目。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由第二点引出来的。杨早老师读报选的是《申报》。它的体裁实际上是新闻。因为我自己也关注新闻教学,所以,我思考的是这一年份上的新闻和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杨早老师是一个媒体人,他比我还知道媒体立场的问题。媒体立场在多大程度上对事实有遮蔽,我们如何通过像杨早老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还原,在杨早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走向真相,或者才能够建立起自己心里那个历史图景——这之间(指新闻报道与真相)可能有一定差距。

当然,不管是读《申报》也好,还是由《申报》起步去读一个年份也好,实际上就像拼图一样,我们做的不知道是多少万块拼图当中的一个小部分。这只是一个小角落,但是这样一种方法对我还是挺有启发的。因为我正好做科幻教育,也想做一些科幻方面的研究。结合最近出版的《中国科幻文学戏(晚清卷)》,我完全可以借助梳理一个特殊的年份,“切片式”地研究某一年跟科幻的关系,科幻在这一年为什么是这样发展。

所以我不是有问题要问,我是愿意借这个机会响应早老师之前的想法,请早老师像带学生那样带我一下,来做一点研究。我就说这些,谢谢。(周群)

更加生动有趣

元周记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我刚读完前面两章,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这本书把那一年的历史事情大概地串了一下,还谈到一些有趣的事。

我自己目前读历史和民国的书读得还不是太多。我看特别有意思的,比如阴阳合历,好像平时也都知道阳历怎么回事,为什么台历上要附上阴历的。这本书讲了这个阴阳合历的历史来由。从当时的事件产生了官方用阳历新年,民间延用阴历新年的习俗。我对讲述这样的事情比较有兴趣。这本书还有讲述了对比就职的一些事项,当时定都到底选南京还是北京。还有当时的那些历史人物的考量,这样读下来,感觉小时候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构成历史的全图景,在《元周记》里我比较有意探讨这些元素。(Sarah

水到渠成

元周记

我简短说两点。特别巧,过几天就是美国总统就职,《元周记》第一篇就是比一比华盛顿与孙中山的就职典礼。杨早在书中写到:“解除权利的承诺,比获得权力更重要。”华盛顿一直担心如何将权力交给下一任总统,过了两百多年,如今看,依然很危险。华盛顿就职演说中还说到:“我无法从过去担任过的职务中找到借鉴。”孙中山和袁世凯就职,既没有华盛顿的担心,也没有华盛顿的谦逊。从特朗普身上,我们也看不到这一点。穿越联想一下,假如美国建国时首任总统不是华盛顿,而是特朗普,还有今天的美国吗?

另外就是《元周记》这本书杨早的写作方法。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抄百年前的报纸让自己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我获得的启发是,生活中如何找到与时俱进的一种工作方法,水到渠成,时间到了自然就能出成果。很多时候,时间一天天划过,你也不知道这一天究竟有多少收获,有什么东西从手缝中间漏了出去。如果有一种方法,让自己在研究一个东西、参与一个事情的时候,每天都在递进,日积月累,到点就有一个成果的显现,会使生活变得更加踏实安心(邱小石

总能翻出新意

元周记

每次收到老师的新书都会惊喜又感叹。今年的三本书,从《宁作我》《拾读汪曾祺》到这本《元周记》,都能感觉到老师是怎样在人人可用的材料中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无论是选题还是切入角度,或是写作方式等等,老师总能翻出新意。文字有意思,时常跳出来穿插一些来自21世纪的点评,往往是深入浅出,偶尔让人误以为简单容易,背后藏着的不仅是老师那一年抄报下的“笨功夫”,更是他面对庞杂史料始终清晰的思维与深厚的学术功底。

读到《<报律>暂行?不行!》这篇会有点恍惚,因为这篇有讲到《申报》作为舆论所应起到的中立、监督的立场与政治的冲突,我觉得也特别能反观当下。老师说他翻抄这份报纸,可以想象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因为《申报》什么都播,“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朝廷之政令、官吏之职守、民生之休戚、水旱之凶荒、学校之栽培、商业之盈亏、物产之品目等等,那我就会想到,那以后的人再读我们今天的报刊,他对这个时代的想象会是什么?我有个同事以前学新闻的,她就说她是抱着新闻理想报考的,然后认识现实之后就放弃从事这一行了。所以读到这篇还挺感伤的,但无论怎样,还是像老师在后记里写的,回溯过往解决不了我们“往何处去”的当下焦虑,但可以让人有种精神上的安全感与通透感吧。张宇帆

为什么立这个法?

元周记

时间比较晚了,我就一个话题说说感受吧。关于剪辫子的新闻,刚才杨老师也提到剪辫子的合法性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民国下令要求限期剪发,这等于是立了法。《申报》对于各地剪辫子的报道有很多。《元周记》写了一些有细节的故事,是法律的运行和实施层面的。

但是我在想,当时为什么民国要立这么一个法?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法是不可能完全执行的。如果明知道法律制定出来肯定要打折扣,执行不了,为什么要立法呢?这对于民国政府的威严是一种损伤啊。可是,为什么立这个法?可能跟我们制度思想中的习惯有关,我们喜欢把意识形态的东西塞进法律,让法律去执行意识形态。剪辫子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立场,是新与旧的界线,那么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选择站边,而不是等待自然转化。但这容易造成一个错乱,因为各地必定在变通民国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打折扣,不会一律执行,像大家都知道的王国维、辜鸿铭,他们就一直留着辫子。所以到了1928年,民国又重新下令,这等于是之前的立法失败了嘛。把意识形态上要求站队的东西放到法律里执行,多半要造成执行不利、错乱的情况。(土城

重返现场

元周记

我看《元周记》这个书结构的时候挺有意思,每个月先是大事记,然后是历史讲述,然后是重返现场的类似于小说创作,还原现场的文字,这个看起来特别像《左传》,从春秋非常简约的大事记录,到一个类似于文学创作一样的,甚至人物对话都能像模像样模拟出来的的所谓历史还原。早老师的这种历史写作,既是很新锐的,又是很传统的,特别好玩。(凤梨

事件如何来叙述?

元周记

早老师在文中引用了我们读法年的《叫魂》,我翻了一下,没有看出什么历史有意义的痕迹,是为了说明什么吗?

穿越报人写的报事儿都是《申报》真实的摘抄吗?还是有小说推演的部分,比如不同省份税率不一样,这个现在很难理解。早老师说这是历史小说,那么小说不是要刻画人物和性格吗?这本书好像人物并不突出。

而早老师强调的叙事方式,是我最欣赏的。就是事件有了,如何把事件变成叙述,如何选取报中的哪些部分,如何呈现这些部分,就是最关键的了,也是最想了解的。(Helen

未来怎么去解读?

元周记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的更多的是未来,或者一百年以后我们怎么还原现在的场景。杨老师在书里说他的材料都来自《申报》,《申报》的文字材料是以影印的方式保存下来,几百年以后想还原2020年,这些数据还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信息、文字、声音、影像,都是存在计算机上,甚至大部分存在商业公司上,比如微信、Facebook等,你不能指望这些公司存活一百年,甚至几十年后商业公司还会保留这些数据。几百年后,这些数据大部分会丢掉,未来怎么去解读?

另外,我们把百年前的报纸拿过来可以直接读取它们的内容,不需要做存储介质/文件格式的转换,文字转文字,中间包含的信息不会轻易丢失。我们目前的信息存储并不是这样,比如把文字存到计算机上,中间包含大量技术在里面,包括存储格式、存储命令、压缩/解压缩,几百年后我们当下的存储格式能不能保存下来,也是一个问号。

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的软盘现在厂商已经不支持,如果有一些数据存在上面,现在连解码器都没有,这就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图书如果能够保存到几百年后,这个数据后人可以直接翻看,不需要中间任何解压缩、解码过程。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几百年以后,如果有人想还原2020年,他需要什么样的材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哪里去获得,有多少信息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能被后人解读出来。(半价优惠

经济上有什么改变?

元周记

我阅读杨早老师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比如杨早老师写到唐总理为借款的事情焦头烂额,我其实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这个借款的问题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清朝的经济是怎么崩溃掉的?它的收税为什么后来收不上来?这些都是我很关心的问题。

另外1912年民国了,我们看到一些社会风俗的改变,但在经济上有什么改变呢,共和政府有什么措施呢,天天借款也不是办法。政治改革所对应的经济改革又是什么?(浩子

那个时代人更关心的

元周记

我刚读历史的时候,十几年前,特别爱看民国史,最近五六年已经看的不太多了,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杨早老师提到过的,传统写那些东西,大家翻来覆去的在写,因为确实民国离当代比较近,有些事跟这个时代关系比较大,所以大家翻来覆去写这些政治人物、政治史,刚看的时候你会很兴奋,因为确实跟这个时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看多了之后会有一些厌烦,因为就是翻来覆去那些事,比如谁杀了宋教仁、孙中山和袁世凯之争,北洋军阀张作霖。

我觉得这本书的宏大叙事,我们了解比较多的这些大历史比较少,当然也有,比如里面有袁世凯怎么让清帝逊位,蒋介石为什么要刺杀唐陶成章,这算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的历史,但是袁世凯不让清帝逊位不写,可能这本书的历史大背景就不成立了。

但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主流的历史叙述不会谈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如果你不重点关注的话,好像跟普通的北洋军阀叙事、国民党和谁的争夺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这些非常有意思,比如书里提到关于头发的故事,比如1月写头发的故事,10月又写到辫子问题越闹越大,一直有呼应。还有书中提到很多女权问题,刚才也提到谁打了宋教仁耳光,我看这个标题这么有影射,后来一看是被女权主主义者打了一个耳光。

我虽然民国史看的不太多,但是大面上的书也都看过,杨早老师说的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很多历史背景我熟,但是很多历史细节对我而言非常新鲜,或者说闻所未闻,比如大家写民国史的时候为什么写女权主义,为什么写恋爱自由?这些点对我来说非常新奇,我们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的话,民国史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肯定用政治史去理解它,但当时在《申报》那个时刻,在大家读报的时刻,大家的文化阶层、精英阶层关心的中国是什么,关心的民国是什么,看《申报》会给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现场的东西,我们后世的人会关心政治,但当时那些人,就像现在人一样,也不会每天都谈政治、每天都谈中美贸易冲突,也会操心学区房,也会操心猪肉涨价,但是平时我们民国的历史叙述不谈这些东西。

所以这本书有意思的就是,它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人更关心的历史情境里面,让我们知道民国史多面的东西。明扬

如事而出

元周记

我在想两个方面的事,一个是材料的选择,即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回去或者说回到哪个位置。另外一个是,不管努力有多大,还是会受到身在此时此地的影响。二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

再有,是对细节和叙事方式的留意。如在一个描写集会的场景里,看见了家乡方言,感受还是与没听见时有所不同的。

今晚谈下来,加深了我对“如事而出就好了”的理解。(白水

我自己的问题

元周记

我在尝试写一个长评,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式。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问题,就是焦虑于历史的书读得太少了。就是这一点,没有别的问题。(朴微

本期 

杨早新书


作者: 杨早
出版: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12
页数: 320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如何假装自己在历史现场 | 读邻预告

“假装”在现场 | 读邻影像

戏剧,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 | 读邻荐书

“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 | 读邻荐书

要去那不勒斯走一走 | 读邻荐书

我可能会组织一次安顺读城 | 读邻荐书❹

我为什么要写《元周记》 | 杨早·读邻主咖谈

“元周记”何解?| 读邻有疑问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